郭德纲十大经典相声(相声为什么不能教育人)
一分为二的看郭德纲观点
在新相声兴盛的那段时间,演员们特别强调相声要有教育意义,要么讽刺点什么什么,要么歌颂点什么,要么宣传点什么,总之要有的放矢。
郭德纲成名之初,坚决反对这一观点。他在《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说的是:
相声必须具有教育意义,要由相声来宣传什么——这是大错而特错。这是灭绝人性的说法。
一百多年以前有相声,这是为什么?演员是为了挣钱吃饭,他是剃头修脚的手艺;观众是哈哈大笑。尤其现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缺钱的、缺车的、缺房的、缺德的,缺什么都有,进了这个屋,我给不了这些个,我保证这一下午你能忘掉这些个烦恼,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
这个年代,如果说有这么个地儿让你开心,不好找啊!
谁说的啊,相声必须要有教育人?谁说的啊,教育意义?听这段相声,要学会什么;听那段,就出去拦惊马去——不可能的事儿啊。
中国京剧院唱一《三岔口》,看完了,受什么教育了?中国杂技团,耍狗熊的,你看完,受教育了?十五个人骑一辆自行车,看完了,你受教育了?你违反交规,你知道吗?
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
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它吧!它也没害任何人,就让它给大伙儿带来点快乐,我觉着很好了已经。不用这么苛求,是不是?
郭德纲凭借这段言论,轻易俘获了一大批相声爱好者的心,涨粉无数。平心而论,他说的没毛病,片面追求相声的教育意义,确实让相声走进了死胡同,濒临消亡。
郭德纲独树一帜,将相声的搞笑一面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强调“相声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由此带动相声起死回生,并不断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郭德纲及德云社,已约等于相声的代名词。
然而,相声终究是一门语言艺术,这些语言不是空洞的,而是寄托在思想和内容之上的。所以,常听郭德纲的相声,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的观点,慢慢被他教育了。
就拿经典作品《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来说,相当于郭德纲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对相声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以及个人思考后,综合写成的一篇论文,集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来说,郭德纲利用这篇论文,教育了无数粉丝。
综上所述,不仅相声具有教育意义,郭德纲的相声一样具有教育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想要达成不一样的目标而已。
有人强调相声的教育意义,为的是教育观众接受他们那一套不好笑,假大空的新相声,并以此养家糊口。
郭德纲否定相声的教育意义,强调相声的搞笑功能,为的是教育观众,摒弃新相声,接受他的新型传统相声,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养家糊口。
郭德纲类似的观点教育还有很多,比如主流与非主流相声的矛盾,相声没好人,主流相声界不会说相声等等,他有一段相声,集中阐述这样的观点,叫《艺术的技术》,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
郭德纲相声里蕴含的教育意义
对于郭德纲的观点,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最起码关于相声的教育意义,他的不少作品都值得大书特书。
比如说郭德纲的《赌论》,其中就蕴含着正能量的教育意义。
郭德纲在这段相声里说了,久赌无胜家,喝酒是喝厚了,耍钱是耍薄了。喝酒热热闹闹,都希望对方多喝,耍钱都是憋着怎么把对方赢了。
耍钱还有有耍钱贼,每天琢磨怎么坑别人的钱。万一碰上抓赌的,直接关灯、拿钱跑路。
从打牌中能看出人性来。有那个输赢都一样,图乐呵的。也有那个斤斤计较,赢了就高兴,输了就看谁都不顺眼。
郭德纲在这段相声里对于赌徒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对人性的思考也相当深刻,可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相信听完这段相声的人,心里一定会在心中对号入座,想起某一两个朋友来。
《赌论》不是郭德纲原创的作品,而是改编自传统相声《打牌论》,是郭荣启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那个年代,相声就是养家糊口的玩意儿,还没有必要刻意去教育人,但是教育意义足够深刻。
同样,马三立先生表演的《十点钟开始》,讽刺的是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人做事三分钟热度,接二连三换理想的人,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郭德纲同样在舞台上表演过;类似的作品还有《似曾相识的人》。
还有很多作品就不一一细说了,一句话总结:
听完《口吐莲花》,还有人相信气功吗?
听完《教子胡同》,你还会溺爱孩子吗?
听完《跳大神》,你还会相信那些封建迷信吗?
《化蜡扦》《善恶图》都不能细琢磨……
结语
这足以说明,相声作品在追求搞笑的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教育意义,二者并不冲突。所以郭德纲又说了:相声不敢说高台教化,但也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