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院灵异事件(丁伟画笔里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
丁伟
河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油画研究会理事,西安美院油画硕士,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宁静的夏天 (150cm/150cm)
四点多从梦里醒来,忙完了郑州所有的事,今天丁伟要回家过年了。这距离郑州三个半小时车程的故乡,每年回去对他来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个年他不准备白白的在守岁中虚度,他有一种想把自己幼时的生活片段一一纪录下来的冲动,那些从小生他养他的地方已经酝酿了几十年,可是迟迟没有画下来的勇气,这些作品应该是回忆性质的……梦中,他想象自己的家乡应该是饱含梦幻颜色的,她应该有夏加尔的浪漫,博纳尔的绚丽,塞尚的明亮Pierre Lesieur的灿烂,多伊格自言自语中的忧伤,更是他的浓浓的乡愁挥散不去的地方…… 从小生活在南阳,他是喝着白河水长大的,这些老城老景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自从那幅表现家乡白河和琉璃桥的油画作品《宁静的夏天》 让他的作品第一次走进了中国美术馆之后, 丁伟就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倾注了更多的浓厚的兴趣,他的油画也越来越简练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跳出了一般油画再现式的静态之美。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他的笔触舞动着、跳跃着、闪烁着,愈发显的轻松自如,纵横捭阖,此时此刻在交错变化的时空中,扑朔迷离的幻影中,夹杂着他浓浓的家乡亲情开启了他人生体验中对油画语言的新的感悟,家乡触动了他的某种情感的琴弦,给了他倏忽而来的灵感。他在过年这短短的假期里,迫不及待地挥舞画笔,饱蘸着情感的色彩,满怀激情,去营造心中的那个虽然有点陌生,但是在心中却越来越很亲切的美丽画卷。在他的心中家乡是永远诉说不完的话题,这里有他的童年的伙伴,有陪伴他童年的最亲爱的爷爷奶奶,他舍去造型中理性的透视规则,用平面构成,随着心脉的搏动,情感的起伏,痛快淋漓地将色彩的色相、明度,冷暖的差异,构成了画面的基调,来自物体自身的光,来自街边路灯的光,和来自结构的光,通过气的穿行弥漫,画面有了“呼吸”感。《解放广场》的作品里,他让光影搅动了画面空间秩序,营造着他那扑朔迷离的幻觉空间,借光的作用把静态的画面转换为动态之景,用他那灵动的笔触、潇洒的刀痕、斑驳的色块、生动的肌理,构建出了一个让人熟悉又亲切的妙境。《明月桥》、《解放广场》同样是蓝绿调子的画面,一个是表现白河边垂钓的人们,白河水清澈透明,似乎能感觉到空气的流动。后者则是在夜色中,纪念碑用灯光和自身的反光,在夜色中如一道发光的利剑璀璨夺目,同周边的环境互相争辉, 在他的作品《光照宛南》和《春天里我们去独山》的作品里,观众未必能全然理解那群孩子置身的环境。这些作品是成年之后的丁伟在思绪中重访他在孩提时曾经熟悉的地点,从而缔造出这些带有梦幻色彩的画中场景。 《光照宛城》又似乎带有一些忧伤的色彩、好像在暗喻这些孩子们在迷茫中用微弱的光明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的艰辛过程…… 让每一件新的作品保持鲜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丁伟希望能在每一幅作品里都去用心去画,放弃套路,在画里他可以把现实生活里的诸多念想尽情抒写。于是有了《重生》 在画中他描述现在的圣玛妇产医院“ 从小在南阳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白河南边有一片桑葚林,从第二个石坝趟水过白河向南走要走好远,也是过去南阳过去开审判大会后,枪毙犯人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地方要搞开发,据说房地产商开发这个地方的楼市,怎么宣传都没人敢买,怕闹鬼,僵持很久之后,有家妇产医院在此选址,并且建了一座怀抱新生婴儿的圣母雕像,意味生命 “ 重生”之地……于是皆大欢喜”。然后有了《文明四海》的娓娓道来: “琉璃桥南边的小寨门,每次过年回家都要经过这个寨门,离我家百十米的距离,门头上写着“文明四海”四个字,气势豪迈,好像在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都来南阳做客,每次从郑州回来看到它都有一种到家的亲切感,过年了,桥头的寨门很热闹,卫东家开的福来餐馆生意不错,对面的牛肉汤肉香味美,每天早上也吸引了不少人过来品尝,路边做生意的越来越热闹,道路越来越窄,会个车都很困难,人来人往,给这里更增添了一份热闹过年的气氛“……有了《光照宛城》他描绘的那个童年时候的情景,“ 小时候过完春节,还没到正月十五,我和邻居家的孩子就会早早的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一盏自己喜欢的用纸折的灯笼,晚上点上灯笼,几个小伙伴一约,就在家门口转悠起来,穿过寨门,寨门的门头上写着“光照宛城““宛“是 南阳的简称,孩子们手里的灯笼照亮了黑暗的街道,有时候能走几条街也不觉得累,美美的,就是感觉那时候的天很黑,家里还用着煤油灯,街上没有现在那么亮,所以五颜六色的灯笼会显的很亮很漂亮,还有的小朋友手巧一点的就自己做成西瓜,和五星形状的,很多年过去了,自己对这些情景还是记忆犹新,那是老家童年时光里在我心中最美的回忆了“…… 在他的画中的他的颜色在描绘对像时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种客观不是刻意的模仿自然,而是能够在复杂之中加进自己的情绪,画出紧凑而简洁的东西,《 明月桥 边》他这样描绘这个南水北调的发源地,“白河——南阳人看了都会觉得很亲切的一条河,明月桥离我家很近,平时遛狗走着走着就来到这里,从小喝白河水长大的我记得第一次到杭州西湖时,别的朋友都赞叹不已,我却没什么感觉,白河水的清澈甘甜,水好鱼肥,引来了不少爱好钓鱼的人们在此消磨时光,也成了白河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融进了我的画中”……在他的作品《望乡亭》他这样动情描述,“望乡亭算是早期南阳人心中的一处重要的游玩地方了,过去的望乡亭是个很大的土山,每逢周日,做完作业的孩子们总是三五成群的一起去爬爬望乡亭,把这里当作玩耍的最后一个地方,一般到了这里也都累的不行了。太阳也落山了,然后才像完成了心愿似的,心满意足的高高兴兴的回家吃饭睡觉……不知道这个名字从何而来的,心里寻思着一定是登高望远,游子思念故乡的地方,就画了个小人手搭凉棚向远方眺望,过节了,他一定很想念他的家乡……前边的玉带桥是近几年才修的,没什么感觉,今天把望乡亭画到画里,也算了结了儿时就积累下的心中的那份望乡情节”…… 用心说话,以情动人,这些画是他在《就这样活着》系列作品之后 的又一批新作 ,这是他学习绘画过程中,又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有时候改变是让人筋疲力尽的事但是也很让人着迷,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每一句歌词到一切可以引起视觉冲动和想象的话语和图像都会多多少少地冲击着画者的神经……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每一次尝试,他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丁伟从事绘画已经有很多年了,执著追求艺术创这些年里他更多的开始关注绘画本身的内涵,坚持用唯美的艺术语言形式,表达纯粹的艺术语境和人文观照,这些作品里,他试图表达出他一个游子对南阳浓浓的思乡之情,描刻南阳几十年来复杂变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反映作为一个南阳土生土长的,而今又离开这片土地近二十年画者对这片土地的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观察视角。在他这些类似回乡日志类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意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构成观念巧妙融合,营造出充盈着诗意的现代生活情味,他的作品更多的追求形式上的“唯美”,作品的平和中透着睿智,细腻中含着激情,兼具中国和欧洲传统艺术的审美因素,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 他的笔触似乎与花草、背景互为映照混沌一体,就这些不易被察觉的时断时续、时隐时显的线,恰似生命的呼吸,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人们在他那种粗中有细,狂放中隐含着温婉的笔意中,在那些飘忽不定形象中,在朦胧迷离的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坚韧、强劲的生命活力,一种激情昂扬的精神气息。和对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 他画笔下的诗意流淌,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高贵矜持,那种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卓绝思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带走浓浓亲情味道的家乡美景,色彩亮丽的艺术世界。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下,他可以让人们的心平静下来,让时间停滞,静静的思考一下我们身边曾经流逝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美好…… 文/熙嘻
新生街
公园里的湖心亭(60cm90cm)
节日里的解放广场(60cm/90cm)
光照宛城(60cm/90cm)
三月三 上独山(60cm/90cm)
偷懒的厨师 (60cm/90cm)
明月桥边 (60cm/90cm)
夜钓的人(60cm/90cm)
重生(60cm/90cm)
府衙边的狮子(60cm/90cm)
望乡亭(60cm/90cm)
月亮岛(60cm/90cm)
人民公园有长廊的小亭子(60cm/90cm)
文明四海(60cm/90cm)
南阳有个王府山(60cm/90cm)
南阳有个王府山,扒扒差差(南阳土话~音) 挨着天,小时候去这里玩,感觉这个建于明代的王府人造的假山很高很高,山上有山洞通到山顶的小亭子,很适合孩子们捉迷藏,是很多孩子们心中的乐园,在我的心里这座在南阳人说的扒差差挨着天的王府山,简直和布鲁盖尔的《巴别塔》一样高大,画的时候为了让它变的再高一点,有意识把亭子画小,拉开透视关系,让山显的高大,颜色要比巴别塔还要炽热……今天很安静,一口气专心画完,很享受,看看画,觉得没错,这是我们童年孩子们心里的王府山的样子,很高很高,它是要挨着天的……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60cm90cm)
这个假期即将结束了,画了几十张小油画,画里尽情的宣泄出自己对从小生活过的南阳深深的眷恋和自己真实的感受,南阳很美,有很多老街老巷还没画,每一个地方都有说不完的故事,真希望就这样不停的画下去……要暂别南阳了,今天在南阳画的部分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希望有更多人知道并喜欢上南阳这块美丽的土地,让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让我们一起继续诉说我们和南阳的故事……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