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列克提事件(1969年中苏冲突后)
毛主席很早很早之前就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99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于两国边界的联合公报,一段历史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若是简述铁列克提事件,不用30字就可以概括。它是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之一,最后苏联控制争议地区。
1969年8月13日,我边防巡逻队在既定线路巡逻,就在铁列克提地区,苏军出动的坦克装甲队,在空中力量的配合下,对我方巡逻队展开火力攻击,双方交战5个小时左右。
由于交战的我方巡逻队的所有人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期间发生的诸多细节很难再重新完整还原。不过有一点应是肯定,这次事件是整个1969年度中苏冲突的加码延续。
就在几个月前,乌苏里江中方一侧的一座岛屿,一直以来的平静被枪炮声打破。若是夏季枯水期来到此处,真的可以步行走到这座岛屿,它和中国的江岸连为一块,它就是“一战成名”的珍宝岛。
珍宝岛,自古就属于中国,就算以现代的那些国际法判定,只会更加肯定它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自1968年底开始,苏边防军人开始频繁登陆我珍宝岛。
翻脸不认,直接“威胁”
中苏冲突的原因,自然绕不过史上的那些条约。不过中苏在1964年谈判时,苏联有过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只是还没过几年,对方就翻脸了,口口声声说“达曼斯基岛”是他们的。
很快苏联“付诸行动”,一些装甲车、卡车频繁出现在珍宝岛,苏联军人看到巡逻的中国边防军人,就会拦截、殴打。
1969年2月7日,苏军居然开枪挑衅。
中国一直在克制,但是此刻起,不会再忍。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三天的时间内,珍宝岛爆发了三次武装冲突,该战中苏双方都有伤亡,苏军损失有点大。
根据相关资料,苏军伤亡150多人,被毁的坦克和装甲车有17辆,中国还缴获了一辆T62坦克。
3月2日中苏发生武装冲突后,中国提出了强烈抗议。苏联却是抢先公布对中国政府的抗议照会,说这岛是他们的,说是中国入侵了苏联的领土。他们要在国际舆论上造成对中国的压力。
同时,苏联国内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个事件,内容就是“中国越界”,还有“挑衅、袭击苏军”,消息一出,群众反响很大,中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遭遇“抗议”。
传统学术界都认为后续的新疆铁列克提事件,就是珍宝岛冲突的余波,苏联选择的这处边界地段,在当时就是“偏僻之地”,防守力量也比较弱。
根据相关资料,当时入侵铁列克提地区的苏军有300余人,被袭击的我边防巡逻队只有30多人,故而学术界的定义是“一场军事报复行动”。事实上,珍宝岛事件后,苏联还有两次“挑衅”,一次也是在新疆,还有一次是在黑龙江八岔岛,前者苏军有伤亡,我方无人员伤亡,后者苏军损失一只巡逻艇。
铁列克提事件后,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就曾建议,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外媒曾报道过一事,这一年的8月18日,苏联驻美大使馆的一位官员这么问美国的一位专家:“如果真的发生苏联袭击中国的木亥设施,美国会有什么反应呢?”
美国给了另一种“回答”,几天后,外媒刊出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透露”,“这事可能会发生,应是个‘试探’”。
此时苏联媒体更加“煽风点火”,8月28日,苏联《真理报》刊出一文,“主旨”就是尽可能“抹黑”中国,说全世界应在“还不算太晚”之前看出中国的“危险”,文中有一段话:
“在当前拥有最现代化的技术、有效的致命武器和发射这些武器的现代化手段的条件下,如果爆发战争,哪个大陆也不能幸免。”
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共中央下达了加强备战的命令。
周恩来总理有个习惯,会在工作台历上写下每日的工作日程。然而从1969年10月20日开始,台历上空白干净,直到来年的2月。
战争似乎很近了......
面对“恐吓”,何时怕过
毛主席还说过一句话:“他们一定要打,我们奉陪到底。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打出来的。”
先来看看那时中国已经拥有的相关“黑科技”吧~
1960年,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已经不是中国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威胁”,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发展“两弹”事业,就是被“逼”的。
第一次接到“威胁”是1950年,一个很“特殊”的时代,由于世界各地舆论的大面积谴责,后来“警报”解除了。
第二次是1955年,这一年中国解放军解放了浙江江山岛,于是又收到“威胁”,不过当时其他各国都表示反对,于是没下文了。
就是在这一年,中国下定决心研制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历史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爆炸成功。
也就是在这天,美国总统授权白宫发言人对此事进行“评论”,说“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
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又再次收到“威胁”。
接下来就到了1969年了。
这年的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差不多在头条位置放了一篇报道,文中这么说:
“据可靠消息,苏联将对中国多处地方,包括军事基地(酒泉、西昌等发射基地)以及重要城市(包括北京)进行某种致命打击。”
外界怎能知道真正的真相却是被湮没于这些刻意制造的舆论中。苏联于1960年挑起第一起边境事件,地点是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更是于1962年4、5月策动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逃去了苏联。
此后更是频繁制造“麻烦”,1964年10月开始,截止于1969年3月,苏联在中苏边界制造了多达4189起事件。
他们何来这“底气”?因为在1963年至1966年,苏蒙两国签订了一些条约,苏联开始将前哨往前推,一度离北京只有几百公里而已,而且不断在中苏边界加大这种军事压力,持续增兵,在中国看来,这能解读为“友好”么?
同时,苏联国内及时出现了“配合”的“声音”,还将中国的那些作古的皇帝们给拽上了。1964年9月15日,苏联领导人和日本议员的一通电话中,这么定义苏联的领土—它是历史形成的。
但是,在谈及中国领土时,却是说“中国的历代皇帝就是掠夺者”。
1968年1月,苏军在中苏边界制造了第一起严重的流血事件,在中国的七里沁岛,苏军居然用装甲车冲撞、碾压中国当地的居民,造成4人死亡。
随后就是珍宝岛事件。
3月29日,苏联一边摆出外交解决问题的姿态,一边却是在中国境内纵深进行射击。那时两国的媒体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谈论”中苏冲突和备战,苏联叫得更凶一些。
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恶狠狠”放话要给予摧毁般的打击,中国国内自然也会积极备战。
毛主席在当时说了“四个准备”,准备对方大打、早打、常规打,还有最坏的准备。苏联对中国不断实施军事压力时,中国早已有了备战的心理准备,1969年全国更是进入“临战状态”。
那时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有大量的工厂搬进了山区,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大城市开始挖地下工事。
这年7月在八岔岛发生的事件,就是全民保卫祖国领土的最生动的例子。后来苏联才知道,和他们“过手”的居然不是中国军人,而是中国的“农民”,重创苏艇的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武器,只是手榴弹和手雷。
这些中国“农民”(知青)从没实战过,但是也没怕过,就靠着“敢打”的信念,捍卫了祖国国土的安全。
中国对苏联的行为一直很警觉,临近国庆时,为了防止苏联来一个突袭,全军进入一等备战状态,北京附近的几个机场的所有飞机被疏散,还设置各种障碍物,当时还有一个建议,放掉密云水库的存水,不过遭到周恩来总理的反对。
密云水库是周恩来总理亲手主抓的工程,在建时他就开了一个“玩笑”,说这个密云水库,就像北京百姓头上顶了一个水盆,若是质量差了,等于北京的百姓都要浇湿了。
7月11日,总理拿到一份书面报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是四位老帅对当前中苏形势的论断。
当时人们的感觉就是“大战要来了”,但是四位老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基于判断的要素除了中苏两国外,还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美国。
这份报告,是从国际形势发展的高度看中苏冲突,四位老帅用了几个“矛盾”对比,最后结论是,“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的可能性都还不大,不论是单独一个国家,或者是联合作战。”
也是同一天,远在莫斯科的苏联外长在做报告时,却是延续了之前的“作战”论调。但是在两周后,7月26日,中国驻苏代办突然被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约见,要求举行中苏间的高级会谈。
这可是一个“信号”。在四位老帅看来,这正是印证了他们的判断。但是,8月13日上午,苏军再次在中国境内制造了一起流血事件,事态似乎加速朝着很多人预判的方向发展。
四位老帅的论断方向有了偏差么?怎么会!这四位老帅是陈毅、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
叫得很凶,还是弃战
四位老帅的看法很一致,认为苏联不会挑起大规模的对华作战,但是我们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举国上下全面备战。
中国的“备战”绝不是仓促的,在受到了“挑衅”后才去应对。在苏联领导人否定中国的领土主权时,中央就已经警觉,再加上后来的一些国际事件,1965年中央批准的“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国防建设第一”,自此中国的经济建设不再单纯围绕“吃穿用度”,而是转变为“备战”。
当然这个变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仅是对苏备战,那时国际形势真的复杂,中国的西南方向有战事,但是从1964年开始,中苏冲突可以说是“明面化”,这时所有的“准备”更多的应是为了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新中国刚成立的那20年里,遭受了多少外界的“白眼”和“威胁”,单去翻翻那时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全面了解。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说了一句话:“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1964年开始,自从一朵蘑菇云腾空绽开时,世界看中国的眼神开始切换角度,只有坚定走自己的路,才会让他人真正懂得尊重自己。
中国在积极备战中,当然只会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1969年10月4日,新华社的一则报道,再一次“震惊”世界:“1969年9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爆炸。”就在几天前,我国还成功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这时外媒又“爆料”了:就在9月10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位成员就中苏冲突,和美国的一位代表说了一番话,“就军事实力来说,当然是苏联具有绝对的优势,假若中国对苏联的敌对情绪一直继续,有些事情自然无法避免。”
当年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时,苏联连出动空中力量掩护志愿军都不同意,这时倒是各个场合强调自己的“实力强大”。
从珍宝岛事件开始,尤其在八岔岛事件后,苏联就开始全方位“造势”,似乎不动用某种力量就不能解决当下的冲突,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在外媒的报道中,苏联好像特别喜欢拽上美国一块谈论这事。中央自然看得明白,只是这时空气里弥漫的似乎只剩战争了。
若有兴趣,可以找出这年9月17日全国的一些主要报纸感受下当时的“备战情绪”,各大报纸都在头版整版刊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口号》,第二十二条口号中有这么一句话:“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
那时虽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木亥反击力量,但是和某些国家比起来,真的有太大的差距。苏联几番在公开场合刻意用此事说事,外界自然会猜测,下一步苏联会不会真的来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呢?
四位老帅又赶紧出了一份报告,他们还是认定苏联最后是下不了那个“政治决心”,他们指出苏联是做了军事部署,也有开战的打算,只是苏联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而是一个“生死存亡”的严肃的大问题。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升级同时,中苏之间的高级会谈没少进行,这说明什么?苏联一直在探询中国的意图,他们在决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故而之前美国的“试探”论断是相当准确的。
中国一直在克制,一直强调“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不过这不代表可以任由他人在自己国土上恣意妄为。中国的积极备战,不是做样子的,氢弹的再一次爆炸试验就是用实力告诉这个世界,中国可以“做到”。
就在“战争开打”言论甚嚣尘上时,新华社这时来了一个报道:中苏两国将于1969年10月20日在北京就中苏边界问题举行外交部副部长级谈判。
不打了。
苏联喊了那么久,怎么最后就这么放弃了?个中的主要原因,就如四位老帅一开始指出那样,看似是中苏冲突,事实上关系着中美苏三个国家。
这一点毛主席早就看出了,他在珍宝岛事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可是给美国出了一个题目哦。
记得英国有位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历史课本有提过他,在他第三次任职期间,遭到了弹劾,他在下院为自己辩护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那时中美关系有点僵,但是美苏关系更紧张,孰轻孰重,这时美国也要做出他的选择了。根据有关资料,就在中国紧张备战时,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紧急召开了一次国防会议,他就认为,我们应该阻止中苏之间的这场战争。但是,如果真的爆发了战争,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这其中的厉害关系,苏联自然也明白得很,那为何还会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甚至还叫嚣动用某种致命武器呢?这就需要追溯到之前的某段历史,当年他们就是靠这种龌龊做法,逼迫清政府签了一个又一个条约。
后来再动用这种做法,不就是当年的翻版和升级么,他们觉得手中有了某种武器后,中国人就怕了么?
中国人从没怕过。1945年8月9日,《解放日报》报道了广岛被炸的消息,标题用了“所有生物被烧死”这句话,毛主席读后认为这么报道,过于渲染这个事件,是“长他人志气”,他不但批评了当时的报社社长博古,还批评了负责编辑。
(《解放日报》当时是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在第一时间,毛主席就敏锐意识到这个武器会成为威胁中国人民的工具。在1954年和赫鲁晓夫的一次会谈时,毛主席就提出苏联能否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中国的“不怕”,自然也会给苏联带来“压力”。在权衡利弊之间,苏联选择了弃战。苏联能不担心么,这就有点像三角平衡原则,“失控”的代价更大。
于是这才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边急吼吼叫着“我要动用某种武器啦”,一边和气谈着,就想在“施压”中让中国“听话”。不过在谈判中,却是选择回避边界问题上的争议。但是,中国却是选择了在珍宝岛的主动。
边界问题永远是国家间的最敏感的问题,珍宝岛冲突其实已经亮明了中国的立场,其中除了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外,还有就是中国要寻求外交的主动权,在国际战略大格局中变动中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做到了。
此后,中苏就边界问题开始了“漫长”的谈判,期间因为翻译问题还闹出不少笑话。一次中方代表用了成语驳斥对方“不要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结果苏联代表说:“我们对甘肃和四川没有领土要求。”
这一谈就谈到了1991年。5月16日,中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国界东段的协定》。
2004年10月14日,一份补充协定让一度争议的边界问题画上了句话,只是这时和中国签署这份协定已经是俄罗斯联邦。
从1858年签订的那个《瑷珲条约》开始,到1911年的《满洲里条约》(没有正签),50多年的时间里,仅这些条约,中国被沙俄割占了154万平方公里。
此后,新中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接回了多年流浪在外的国土,黑瞎子岛收回一半。
当年就边界问题,苏联对中国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对抗”,百万大兵压境,核弹助阵,据说耗费300亿美元,但是结果又如何呢?
不得不赞当时中央看得准,既要长自己志气,又要创造对自己更有利的国际生存条件。此后几十年的发展,更是验证了老一辈设定的基调,自强才能不息。
建国初期,中国的各方面发展几乎就是跟着人家身后的“小学生”,哪来什么核心技术,再看现在,越来越多中国的标准提案成为国际标准,从“追随者”渐渐成为“领头者”,这期间的付出,是几代人的接力,更是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一份献礼。
历史上的一些伤痛,若是任由它沉寂,它就只是一段历史,若是尊重它、正视它,它就会激励后来者。
历史上太多这样的案例了,当时喊得欢快的,往往都不是最后的赢家。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8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