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波兹南事件(1964年)

1964年9月23日,在中南海紫光阁内,周总理正在主持一项关乎中国命运发展的秘密会议。

而就当总理刚说完会议信息要严格保密的话时。

其中一人站了起来,他要求提前离开会场。

周总理看了看眼前的人,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同意他离开了。

然而,就当此人走到门口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周总理却一反常态,十分严肃地叫住他,并让门口的守卫搜查他的口袋。

理由是这次会议的内容,要严格保密。

这个提前离场的人是谁?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严格保密?

这一切都要从我们的苏联老大哥说起。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

盟友翻脸

1945年,美国研发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且直接将它扔到了日本广岛。

原子弹的威力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那强大的破坏力以及长久的后遗症,让所有国家都为之震撼。

毛主席说:

“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然而,这句话只是战略上对美国的一种藐视。

实际上,毛主席心里很清楚。

面对强国,最好的自保方式,就是尽快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同年,苏联也向全世界宣告,原子弹研发成功。

彼时,苏联与我们还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中国很快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2

这个条约的签订,就是告诉当时已经拥有核武器的美国。

我们虽然还没有原子弹,但是我们已经和苏联结盟,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

尽管如此,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美国依然嚣张地把原子弹运送到了朝鲜战场。

杜鲁门整日在广播里扬言,要将原子弹当做普通弹药使用。

美国的嚣张气焰,让毛主席意识到,中国不能总是仰仗别人。

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在1950年到1955年期间,中国多次向苏联表示,希望他们能够援助我们研发原子弹。

但是都被时任苏联总理的赫鲁晓夫,以各种原因拒绝了。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3

赫鲁晓夫对中国说:

“我们都是一个大家庭的,我们有就相当于你们有,你们就不用再研究了。”

直到1956年,爆发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苏联急需中国的援手。

于是便同中国签订了《国防新科技协定》。

他们帮助中国研发原子弹,而中国为苏联政府提供援手,平复起义。

按照苏联的要求,中国迅速建立好了厂房,仓库。

苏方也送过来了各种图纸和参数,就连技术专家也都配备到位。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大干一场了。

然而,谁知1959年,赫鲁晓夫突然走访美国,改变了既定的一切计划。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4

本是死对头的美苏两国,在赫鲁晓夫和艾森豪威尔见面后,突然一反常态地亲密起来。

他们相谈一场下来后,苏美英三国就签订了“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于是在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的合作协议。

并且申明,两年内不会向中国提供任何有关核武器的资料。

同时将全部的物资和技术人员也一并撤走。

就这样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陷入了僵局。

内忧外患的中国

失去外援的中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中央党委多次为这个问题开会研究,都无法得到一个最终的定论。

以陈毅元帅为代表是“保研派”。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5

他认为中国必须要研发出自己的原子弹。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中国虽然独立了主权,但是在国际上依然势单力薄。

尤其是美国,狼子野心早就显露无疑。

美国研究出来了原子弹后,对中国是个很大的威胁。

因为中国就在美国的射程范围之内。

而且,在日本、南朝鲜、和菲律宾都有美国的基地。

一旦美国野心膨胀,没有核武器的中国将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研究核武器,对于中国而言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暂缓派”。

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国情不允许。

1959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6

人民群众穷苦不堪,吃不饱,穿不暖,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无法保障。

然而,研究核武器是需要有强大的国本来支撑的。

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还要有各种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这对于当时连饭都吃不饱的中国人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两派各有各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

相持之下,毛主席下令:

“要不要研发,需要特事特办,最好是来一次全方位的考察,再决定要不要研究,不能光靠争论解决问题。”

于是这件考察的事情,就落到了周恩来总理身上。

周总理在深思熟虑之后,将这件重要的事委托给了张爱萍。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7

而这个人,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要提前离开会场的人。

艰苦调研

说起张爱萍,可是个大刀阔斧的人,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都是“敢拼、敢干、敢务实。”

他的一身正气,在困难面前,从来都是迎难而上。

建国以来,张爱萍在国防武器的研发上一直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他曾经多次向主席和总理,提出研究世界顶尖武器的建议和想法。

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技术专家后,也是张爱萍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完成了我国导弹的发射问题。

这些都让周总理认为,张爱萍是核武器调研任务的不二人选。

张爱萍在接到任务后,起初有些惊讶。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8

因为彼时的他,还对原子弹一无所知。

然而,既然党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他做了些准备,很快便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他先是找到了当时中国的顶级核武器专家,朱亚光。

请他对核武器的研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接着又找到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刘西尧,协助他一起完成调查研究的工作。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张爱萍迅速集结了一支专业性极强的队伍。

这支队伍在张爱萍的带领下,先后奔赴国内多个原子弹材料开采基地进行走访。

没有专业的知识,就请专家来辅导授课。

对苏联技术人员撤离时留下的有限资料,日以继日地研究和摸索。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9

终于,这支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周总理安排的任务。

1961年,张爱萍在递交的报告中,客观公正地阐述了,当时的中国要完成原子弹研发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报告的结尾,张爱萍用十分肯定的口吻说道:

“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将在1964年爆炸成功。”

艰难的研发路

面对着这样振奋人心的报告结论,中南海再次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

一方面是我们国家有能力和实力,研制出原子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当时极度贫困的国家形势不容乐观。

1962年,中国已经完全陷入了各种内忧外患之中。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0

对内,三年自然灾害,使原本就不富足的国家财政更加亏空。

对外,东南沿海国民党的作乱,印度在边境的挑衅,苏联更是不停地进行军事调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

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要拥有世界最高端的武器,才能做到震慑外敌。

1962年11月3日,毛主席下定决心成立了中央专委。

由周恩来任命主任,贺龙、李先念、罗瑞卿、聂荣臻以及张爱萍为主要成员。

这个专委的成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研发出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由张爱萍牵头的工作组很快投入到研究中。

经过实地勘察,张爱萍发现,要首先解决掉三个问题,才能进入到研究阶段。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1

这三个问题就是人、财和地方。

张爱萍决定第一个解决人的问题。

研制核武器,必须找到专业的技术人才。

而在当时的中国,这方面的人才是极度匮乏的。

张爱萍首先找到了自己的老同学刘西尧,他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对核武器研究非常有心得。

然后,他又找了北大地质系毕业的张震寰。

继而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等人听说国家要搞自己的核武器,都积极踊跃的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

这支队伍在随后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扩大。

具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0万人参与到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事业中。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2

而为了遵守保密要求,这些人大都是隐姓埋名的投入到工作中。

甚至连他们的家人都不清楚他们具体在干些什么工作。

人的问题解决后,还要解决钱的问题。

核武器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并且还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时期。

可以说条件是异常艰苦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位研究人员,都不得不从自身做起,节约出每一分每一厘的经费。

张爱萍在调研时尽量不开小车,自己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的走访。

甚至研究所的两台车床,都是研究员,省衣节食,一点一点地购置各种材料,组装起来的。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3

研究工作进展十分艰难,但是大家却信心十足,一定要研制出来我们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很快,国外的情报机关就开始意识到,中国似乎在研制原子弹。

于是大量的派出间谍前来刺探情报。

张爱萍见状,认为必须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才能安心地搞研究。

于是他就带着队伍,深入到大西北戈壁滩,在那里建立了秘密研究所。

大西北的生活十分艰苦,常年风沙不断,缺吃少喝,昼夜温差大。

很多时候研究员们要靠喝酱油才能补充体力和营养。

周总理听闻十分心痛,他说:

“必须要让我们的科学家们、技术人员和部队战士吃饱”。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4

于是在当时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紧急征调食物和药品送往戈壁滩,支持核武器的研究。

中国的科学家们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之下,展开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刚开始没有任何头绪,只能从零开始。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翻译和研究国外书籍和资料,最终确定了我国原子弹的研究方向。

他们日以继日,加班加点的研究着各种数据。

仅对数据的计算就反复进行了9次,草稿装了几麻袋。

然而,反复计算下来的数据,还是跟当年苏联专家留下来的数据有出入。

后来,事实证明,当年苏联留下来的数据是错误的。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5

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错误的数据,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经历了九次运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发成功,取名为“邱小姐”。

就在人们欢呼雀跃的同时,中南海却紧急叫停了引爆时间。

因为这是我国研制出来的第一颗原子弹,谁也无法确保一定能够引爆成功。

如果一切顺利,当然可以震慑外敌,耀我国威。

然而,万一失败了,就极有可能引来他国的忌惮,从而威胁到我国的国土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分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尽快引爆”。

而另一派却认为,可以先放置一段时间,等待合适的时机再引爆。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6

最终,毛主席在深思熟虑之后,认为:

“中国生产原子弹,并不准备使用,而是作为防御武器。”

因此,越早引爆越好。

于是,1964年9月23日,由周恩来主持会议,商讨我国研发的原子弹正式进入引爆阶段事宜。

张爱萍作为主要负责人也被邀请参会。

然而,就当周总理宣布完保密要求后,当时身兼数职的张爱萍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要出席。

于是他便提出了提前离场的请求。

周总理知道张爱萍是原子弹研究的主要成员,但是碍于他还有其他公务在身,便准许放行了。

然而就在张爱萍走到门口时,周总理却突然叫住了他。

1964年,中央高层会议,一人中途离场被搜口袋,会议有多重要?

图17

周总理问道:

“爱萍,你身上可有带走参会的资料?”

张爱萍想了想,确定地摇了摇头。

周总理见状,还是要求警卫搜查了他的口袋。

作为张爱萍而言,他十分理解周总理的所作所为。

这件事情,事关重大,现在到了如此紧要的关头,一切都要做到万分小心。

终于,1964年10月16日下午,在新疆的罗布泊上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引爆成功。

这无疑是中国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当中央将这个喜讯宣布出来后,全国人民欢呼雀跃,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