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黑炮事件(现在)

体制对于人的掌控,有时候并不仅仅指的是行动上的束缚,更多的还有思想和精神上的麻木。

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完整的先例可遵循,从而养成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画地为牢后产生的信任危机,不断消磨着社会基本的运行准则,而在社会经历数次人为劫难之后,与国外接轨的时候又无法找到准确的平衡点,这样,旧有的体制变相地扭曲成对于人们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强大干预,最终,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笑话频频发生。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工业化生产推动社会日新月异,可却碰上了新旧生活秩序交替和融合的关键期,此刻,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以及保守与开放的碰撞不断发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左右,这种矛盾和冲突尤为严重。而能够精准的在电影里展示这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发生的颇为诡异的现象,我想,那部让导演黄建新一炮而红的电影《黑炮事件》肯定是排在最前面的。

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社会,再从社会上升到国家层面,层层递进中把体制对人的异化,共性对个性的消磨,以及权力对技术干涉的黑色荒诞现象,给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本该在技术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知识分子赵书信,却因为发出的一份可疑电报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秘密调查。谁都不知道这份写着“丢失黑炮301找赵”的电报究竟指的是什么?

可是,在本该严谨的调查过程中,却完全将当事人赵书信排除在外,数次主观猜疑决定客观事实的会议上,所有人纯粹靠着过去陈腐经验下着定论,这也间接地暴露着当时社会脱离正常发展轨迹的旧体制对于个体,甚至是群体的思想异化,还有就是在积极对外开放,并试图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电影采用插叙和闪回的方式还原着事情的真相,而整体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压抑的。所有碎片化叙事拼凑起来的,是一幅幅怪象丛生的社会百态,而被裹挟的其中个体,终究失去抵抗的决心选择了妥协,工厂主管明知道真相却无能为力,赵书信明知道被冤枉却不得不咽下苦果。

技术革新伴随着权力的干涉,新旧交替伴随官僚的顽固,事实真相伴随着各种的猜忌,于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站在体制内的个体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成为了任由宰割的对象,最终,当事情真相大白时,现在的个体早已不是过去的个体,妥协顺从的背后,是精神的垮塌和信念的沦丧。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我想,透过这部电影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能够在社会发展中,让权力为科学技术服务,而不是让科学技术服务于权力,同时,让个体的个性既能够满足群体共性的需求,又能够填充着群体共性的需求,最终,在物质中充分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精神和新信念,这将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1

《黑炮事件》这部电影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从文字到画面,可能会弱化很多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但是,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熟悉的生活画面带来情感共鸣,将旁观者转换成参与者,从而真切的体会着时代变化带来的思想冲击。

不过在我看来,小说的标题可能比电影要好些,尤其是“浪漫”这两个字,在结合荒诞故事内容思考时,就更能够觉察到创作者某种幽默的讽刺。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电影采用了旁观者叙述的方式,从一个讲述“黑炮事件”的打字机开始,对于整件事的经过娓娓道来,在看似与己无关的事件背后,其实已经将所有人的命运都捆绑在了一起。

此刻,丢失的那位黑炮棋子早已不是电影所关注的重点,而影片刻画的重点已经慢慢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无论是调查的人,还是被调查的人,都无形中成为了被强大且无形的旧时官僚体制死死牵制的可怜人。

大家看似行动自由,可思想上的僵化根深蒂固,而人与人信任崩塌的背后,其实暗含着改革开放初期,中西方文化缺乏融洽的相处环境,蛮横权力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意识迟迟无法及时转变,集体强权对于个体才能的抹杀。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最终,当赵书信发现,自己居然因为找棋子的一封电报,而被莫名其妙扣上了间谍嫌疑犯的帽子时,无可奈何的妥协最能凸显个体被官僚体制异化后彻底失语的惨状。

故事发生的时间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可是,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却能够与任何时期的观众架构起情感桥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处在自由且开放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却总是感受到各种旧有体制和僵化思想的束缚,自然,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观众就会不自觉的代入了自己各种经历。

当从荧幕外的自己延伸到荧幕内的赵书信时,就会发现,原来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环境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平等的沟通环境,以及权力和专业协调的互补模式,总是会给人一种荒诞的错位感。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当发现可疑的电报时,企业直接忽视与当事人赵书信的当面询问,转而关起门来集体进行毫无根据的臆测,而导演刻意安排在会议室的那块巨大的甚至有些不协调的钟表,似乎有意在提醒着观众,办事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在于,每个人总是自以为是的站在道德或是法律的制高点指手画脚。

以为是出于集体的公利考虑,其实无非是不想承认自己过度沉迷权力带来满足感的私欲,这可以从经理李任重和书记周玉珍的争吵中可以看出。李任重出于专业的考虑,周玉珍出于权力的考虑,最终,周玉珍对于企业的掌控欲,造成了权力过分干预专业技术后对人才的无情打击和设备故障给国家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本来简单的事情,非要弄得复杂化,本来专业上的问题非要上升到权力争斗上,旧时封建官僚体制的那一套做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规避和解决的的问题,让权力归权力,让专业技术归专业技术,各司其职才能提高效率。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止步于讽刺,黄建新导演就像是当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路上的记录者,他在记录美好的一面,也在呈现荒诞的一面,最后想要在都市发展的困局中找到可以寄托的精神信仰,毕竟,未来发展大趋势,除了必要的物质追求,还应该强调思想和精神上的与时俱进。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2

经历国家动荡后的再度起航,让八十年代的中国不断涌入新鲜事物,这在影片里处处体现着,比如西方时髦的歌舞表演就让比较传统的赵书信很是尴尬。

其实,这些眼花缭乱的变化背后凸显着新旧时代交替时给人的不知所措。虽然,电影并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准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与城市化并驾齐驱的工业化发展展示,却足以让观众从企业举步维艰的辛酸里窥探出当时中国发展存在的困境。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核心技术被国外牢牢掌握,国内的人才又不得不应付官僚体制的束缚,知识分子不能充分发挥才能,个性又时常被所谓的要与共性保持一致的说辞压制,此时,旧有的蛮横权力试图干预一切的风气依旧盛行。

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外环境的挑战,还要面临国内环境如何转变的问题。就像赵书信这样的知识分子,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被调离重要岗位,周玉珍这样的外行总想着用权力解决技术问题,管理层的混乱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这都是当时面临的国内环境。

无法打破的僵化的官僚体制,捆绑着试图努力前进的手脚,最终,各种矛盾各种冲突让很多事情出现了错位,尤其是个体精神和思想上的错位。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影片里,当赵书信重新得到启用后,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热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起来,他来到天主教堂试图寻求某种精神安慰,可是却只敢站在门口痴痴张望。

这是一个被现实打击的遍体鳞伤的知识分子想要重新获取精神支撑的努力,没有进去是因为他还想保持着精神来自自我追求而非寄托外物的清醒认知,这大概才是对糟糕现实的莫大讽刺。

结尾处,两个小孩在草地上玩着砖块,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但却用行动诠释着这一原理,这里的安排可能稍微有些刻意,不过,倒也把整个故事做了一个总结。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棋子的丢失最终造成国家财产的损失,很牵强的故事关联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每个人看似都有足够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可到头来,所有人都成为了旧时官僚体制下的牺牲品。人如棋子,倘若不能掌控自己命运,又该如何找寻精神和思想上的重生呢?赵书信丢失的棋子可以找回,可是,丢失的精神又该怎么找回呢?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现在,恐怕不敢拍这样的电影了

开放的首要前提是能够将国内环境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剔除旧的壁垒,建立新的保护,打破各种旧时官僚体制的束缚,从解放人的思想开始,当然,实事求是是第一的。我想,这里的新,不仅仅指的是社会秩序,更应该是从思想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摸着石头过河需要谨慎,但更需要信任和沟通。

黄建新导演的很多影片都在强调着发展过程中人们精神的建构,从现实出发带着理想化的色彩,电影虽然压抑,可传递出的内涵却是深刻的,可惜,这种深刻性的电影再也没有出现了,我们似乎又成了赵书信,这就有点可悲了。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