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崇事件(1950年)
1982年9月,此时的北京秋意正浓,一个从台湾突破层层封锁来到大陆的老人,刚下飞机就看见了正在接机的人群。
老人的手里捧着一盒骨灰,眼含泪水,激动地望着人群中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将骨灰盒重重地交付在他手里说道:“大哥,明华回来了!”
刚下飞机的老人叫做萧明柱,头发花白的老人叫做萧明新,骨灰盒里是他们的胞妹萧明华。
不久后,中共中央给萧明华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骨灰被安排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
秋风萧瑟,吹落一地黄叶,此情此景总能唤起对故人的无限哀思。萧明华的老战友于非在墓碑上,题下了三个醒目的大字:归来兮。
这位名叫于非的老人,就是中共委派到台湾的著名特工朱芳春,对国民党化名于非。而那位葬入八宝山的烈士,正是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人物,朱芳春同志最亲密的战友——萧明华。
峥嵘的岁月究竟在这两人间留下了怎样的羁绊?萧明华同志又立下了什么样的丰功伟业,才能引起中央震动,光荣葬入八宝山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萧明华,这位传奇女特工的一生。
命途多舛的童年
1922年8月,浙江嘉兴一条小河边,一个女婴呱呱落地。
老父亲萧子山从广东潮阳一路漂泊辗转来到浙江,在嘉兴经营了一间家庭手工织袜子作坊,因为萧子山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平日里也能舞文弄墨,遂思索再三,为女儿起名叫“萧明华”,以寄托“为中华带来光明”的远大志向。
萧明华家里一共七口人,三个男孩两个女孩,萧明华是最小的那个。
虽然是作坊小老板家庭,但家里需要供三个哥哥上学,姐姐又因为幼时患脑膜炎瘫痪在床,纵使父母天天辛勤劳作,家里仍然入不敷出,生活异常艰难。
在生活的重压下,年幼的萧明华格外懂事,早早地为父母分担起了家里的生计。洗衣、洗菜、烧火、做饭、照顾瘫痪的姐姐,萧明华每一样都做得滴水不漏、麻利干脆。家里人和当地的邻居无不惊叹这个小女孩的懂事能干,常常亲昵地称呼她为“华宝”。
萧明华在小学里也格外受老师喜爱,成绩优异,聪明伶俐。老师见明华家里困难,经常偷偷给明华抹去一部分学费,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也是格外照顾,这使萧明华很感动,从小就对老师这一崇高的职业产生了向往之情,心中暗暗立志要从事教育事业,为中华培养救国之才。
天有不测风云,在萧明华读二年级的时候,长兄萧明新被上级调往河南开封工作,而军阀混战也彻底摧毁了家里的小作坊,突然的变故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萧明华全家被迫迁往开封,靠远方亲戚的接济和长兄微薄的工资勉强过活。但这一切都没能摧垮萧明华,她在河南继续发奋学习,并一举考入河南开封师范,实现了自己当老师的理想。
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全境沦陷,开封师范被迫停办。1939年,萧明华全家被迫逃难来到重庆。辗转漂泊,命途多舛,而此时的萧明华,还未满18岁。
早年命途多舛的时光锻炼了萧明华的意志,这也为她日后成为伟大的革命斗士埋下了伏笔。
巧遇革命引路人
1941年的8月,萧明华终于成功在重庆师范学校完成了本科学业,因为成绩优异,萧明华很快就被保送至国民政府教育部部属的师资培训班,从事国语注音符号的教学工作研究。
彼时,日寇的侵略日益嚣张,重庆终日笼罩在日军飞机轰炸的阴云下。每当防空警报响起的时候,大家的学习工作只能放下,然后赶紧躲到防空洞里去。
炮火连天,满目疮痍,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萧明华始终不减学习的热情。她一边每日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一边抽空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阅读革命进步书籍,革命的火种悄然在心中萌发。
1943年秋天,勤奋好学的萧明华一举考入四川的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并进入国文系就读。在这所名校内,萧明华结识了诸多在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力和建树的大佬,如魏建功、台静农、许寿裳等,这些人对她的文学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后来,她还结识了时任《黄河》主编,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冰心。萧明华非常喜欢冰心在北伐战争中写作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作品,于是常常亲自上门拜访,向冰心前辈请教探讨文学事宜。两个才女惺惺相惜,很快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冰心曾在自己的笔下这样称赞萧明华:“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46年秋,萧明华进入北平师范大学继续修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萧明华正式跟着进步人士们投入学生运动的浪潮中。在北平,萧明华遇到了自己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一生的恩师、挚友兼战友朱芳春。
此时的朱芳春,明面上是北平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以及北平高级中学校长,暗地里则是中共安插在冀中地区的地下党特工,多年来为中共中央组织报送了国民党政府许多的内幕,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芳春和萧明华在重庆就曾相识,因此在北平时亦对这个上进的女学生颇有关照。见萧明华对共产主义革命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感兴趣,朱芳春送了她许许多多的进步书籍,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等等,书上面都认真地做了自己的见解与笔记。
师徒二人经常见面交流读书心得与革命理论,探讨国内外局势,这使得萧明华快速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她的心愿。
在抗日战争中,美国反法西斯同盟军曾为中国提供了不少帮助,但是抗战胜利后,美国竟背叛昔日的盟友,迟迟不愿从中国撤军,妄图在中国修筑军事基地,把腐败的国民政府当做自己间接控制中国的傀儡,这一行为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946年12月24日平安夜,在北平东单操场,美国大兵当众奸淫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穷凶极恶,嚣张至极。举国上下立即爆发了反美军的示威游行活动,高呼着“维护主权,把美军赶出中国”。
其中,萧明华作为北平进步学生的领袖之一,组织策划了多场抗议大会,召集了北师大、北大、清华5000多人猛烈冲击美国驻北平大使馆,极大提振了北平师生的斗志。而这一切,都被朱芳春看在眼里,心里暗暗赞叹这位勇敢能干的女青年。
1947年9月,在河北高级中学的图书馆里,朱芳春秘密召见了萧明华。他表示自己非常欣赏明华的才干与胆识,已经向中共党中央提交了推荐信,举荐其与自己一起在冀中军区敌工部从事情报工作,在暗部战线中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
萧明华不畏艰险,欣然受命,并立志要成为像李大钊和闻一多那样的英雄志士。就这样,萧明华正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跟着朱芳春开始波澜壮阔的特工生涯。
潜伏台湾屡立奇功
1947年6月,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势力节节败退,全面解放指日可待。
蒋介石虽然仍投入大量兵力在前线负隅顽抗,暗中却已悄悄开始准备退守台湾,大陆的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军官纷纷被调往台湾工作,其中就有萧明华曾经在四川读书时的恩师台静农。
1948年,萧明华收到了时任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台静农的热情邀请。台静农在信中指出,台湾给知识分子的优惠政策更多,也许对萧明华在学术上的建树有更大帮助,希望萧能高薪到台工作。
恩师这一善意的邀请无疑撞在了萧明华的心眼上,她记得组织前不久下达的指令:“时刻关注国民党在台湾的动向”,而台静农的这一邀请无疑为萧明华提供了一个入台的借口。于是,她果断向组织提出前往台湾从事情报工作的申请,并欣然回信给台静农表示同意。
1948年7月4日,一艘小船载着组织委托的重任,从广东汕头港出发,一路劈波斩浪抵达台湾基隆。在码头,台静农的助教兼萧明华的同窗好友廖蔚卿接待了她,随后一同前往台静农的家中。
在台静农的帮助下,萧明华成功进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担任助教,并在《国语日报》写文兼职。萧明华负责“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的教学,还被分配了一套房子,可以说在台湾彻底落脚下来了。
之后,萧明华有条不紊地开展组织布置的工作,凭借着工作之便大量接触台湾军政商界的名流,极力打入敌人内部。
与此同时,萧明华的老战友朱芳春在大陆事发,遭到傅作义的追捕。组织为保护朱芳春,决定把他也安排到台湾,与老战友萧明华一道从事工作。朱芳春到达台湾后,化名于非,与萧明华结为假夫妻以掩人耳目,二人合作完成台湾情报的调查工作。
关于这段婚姻,究竟是有真感情,还是仅为工作假结婚,后世说法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人中龙凤是天生的搭档,合拍得很,二人一个英勇,一个心细,把敌人耍得团团转。
二人与国民党当局合力办了“社会科学研究会”,面向广大台湾知识分子招生,极大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一时间,二人风光无限,深受台湾当局器重。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国民党眼见在大陆时日无多,于是更加快了向台湾转移辎重的步伐。“台湾将会是块非常难啃的骨头”,中共中央下达了这样的论断。
次日,聂荣臻向于非发出电报,要求台湾地下党组织必须密切配合大陆未来可能的攻台行动,务必要获取台湾岛及东南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
二人在台湾快速发动关系,通过拜访、贿赂、偷窃等方法套取台湾国民政府情报,成功获取了《台湾兵要地志图》、《舟山群岛防卫方案》、《海南岛防卫方案》等绝密情报。
其中《台湾兵要地志图》乃是蒋介石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之后统治台湾岛的四十余年里,动用大量人员与技术,以极高精度测绘了台湾的地形,极详细地记载了日占时期在台湾各地的古要塞工事,是放至今日也不得不谓为惊叹的重要典籍,对于解放台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将这些情报送回大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被截获,不仅大陆在战略上将丧失有利地位,二人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
就在二人烦恼时,他们突然听说邻居家的老太太一个月后要回上海探亲,如果能够扮演老太太的亲戚随行,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蒙混过关的机会。
于是萧明华扮演起了乖乖女,连续一个多月,每天都亲自上门,像亲女儿一样服侍、陪伴着老太太,并在谈话间向老太太透露说自己也想回大陆探亲,但缺少相关的证件手续而上不了轮船。
二人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太太,老太太遂允许二人以亲戚的身份搭上自己的顺风船。随后,于非化名赵光邻以老太太亲戚的身份护送老人回乡。
抵达上海后,于非连夜赶往华东地区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的住处,把这些重要的情报完好无损地交给了组织。二人精彩的表现震惊了所有人,让人忍不住连连称赞。
接下来,在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的这两个月里,萧明华和于非二人更是屡立奇功,像《台湾兵要地志图》这样重要的文件还有六份之多。在后来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等战争中,这些文件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被捕遇害只盼归来
1950年2月4日,萧明华正和于非在学校的宿舍里为三哥萧明柱庆生,享受着难得的相聚放松时光。突然这时,门外响起了剧烈的敲门声。
意识到事态不对,很可能是因为于非几次乔装返回上海时不小心漏了馅儿,叫人逮着了把柄,找上门问话来了。萧明华沉着冷静,赶紧叫于非从后门远遁,又疏散了三哥和他的家属。随后整理了衣冠,从容不迫地开了门。
两位不速之客开口就说要找于非,随后脑袋贼溜溜地往里面探。再一打听,便说是学校里来的人,想请于非教授恢复实用社会心理学的讲座。见于非不在,二人便毫不客气地闯进家里,翻箱倒柜了一通,随后便潦草地敷衍一番,扬长而去了。
正当萧明华以为逃过一劫的时候,不想在2月6日的深夜被逮捕了。
原来是有叛徒出卖了两个人的身份,因为怎么都找不到于非,于是国民党的恶徒们便决定从萧明华的嘴里撬出于非的下落。
在狱中的278天里,萧明华受尽折磨,敌人把大陆失守的愤怒全都发泄到这位女子身上,鞭打、穿刺、老虎凳、辣椒水,无所不用其极。但萧明华始终紧咬牙关,只字不提于非和党组织的下落。
于非还没有出台湾,被抓到是迟早的。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趁着探监的机会,遍体鳞伤的萧明华托朋友把一个装着七颗鱼肝油的药瓶交给于非。
在萧明华平日讲的嘉兴方言里,“七”与“去”相近,“鱼”与“于”是同音,二者相连来说就是“于去”,意思是叫于非顾全大局,抛下自己,尽快逃离,保存革命力量。
当于非收到药瓶时,泣不成声,几度哭昏过去,但还是本着战友的信任与默契,连夜出逃,几经辗转回到了大陆,随后便向党组织反映了萧明华被捕一事,希望党组织能想办法保全之。
但救援终究还是快不过敌人的镰刀。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残忍杀害于台北马场町刑场的沙地上,年仅28岁。临刑前,她毫无畏惧,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面向着故乡所在的西方英勇就戮——她是多么渴望能够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啊。
所幸的是,32年后,随着陆台关系的缓和,萧明华的遗骨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朱芳春,这个萧明华5年多的老战友与丈夫,这个32年都再未婚恋的老英雄,终于可以抛却自己“于非”的化名,与萧明华在大陆重逢。
这场生与死、阴与阳的相会,是时代的错误与悲剧,亦是两个英雄间的传奇史诗!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