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事件(中俄边境4万中国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数万人聚集在中俄边境地区,在国门外高呼自己是中国人要求回归故土,不过却直接被我们的边防战士拦在国门外禁止入境。他们究竟是不是中国人,又为何有着这样的要求呢?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得不说的经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事实上这4万人曾是1962年公然叛逃苏联的我国边民,当年有超过6万人涌入中俄边境口岸,执意拖家带口赶着牛羊牲畜带着财产去做苏联的公民,面对这种情况,收到命令的战士们只得放行,坚决执行不开抢不动武,不和群众们起冲突的原则,眼看着6万多边民耗时3天多时间越过边境,上了苏联人派来接他们的汽车,这场边民叛逃事件就是“伊塔事件”。
当年这些边民受到蛊惑,选择在国家的艰难时刻离开祖国前往苏联,一心要做苏联人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好日子根本没过多久,也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一样被当成苏联公民,进行了几十年的劳动后,在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立即就沦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而此时的中国发展前景一片欣欣向荣,人们的生活稳定正在向着小康时代前进,这些叛逃的边民便再次将眼光投向中国,想要重新回到中国怀抱,和国人一起过上好日子。就像几十年前一样,他们再次聚集在中俄边境地区,想要按照当年的方式故技重施,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他们的想法只能落空,即便他们高喊自己是中国人,可这些都不足以让人忘记当年的背叛。
其实当年边民大量叛逃少不了别人的蛊惑和煽动,其中就包括苏联人的趁虚而入和两位少将的鬼迷心窍,边民们本以为前往苏联会过上好日子,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两位少将会抛弃自己的信仰?数万边民到底为什么要执意叛逃呢?
伊塔事件背景
带领边民叛逃的两位少将分别是祖农和马尔果夫,他们曾是战争时期加入到队伍中的坚定革命者。马尔果夫是塔塔尔族,之前一直在新疆从事教育和革命宣传工作,当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报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丝毫没有退缩,之后更是凭借能力和军事指挥才华担任过第5军军长的职务。而祖农更是当了10多年的新疆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两人凭借多年的功劳在1955年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
最开始两位少将也从未有过叛逃的想法,不过这种情况随着苏联特工的深入和不断的诱惑,祖农和马尔果夫的信念逐渐动摇。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很快两位少将便成为了该次事件的骨干,从1962年4月起多次奔走在伊犁、塔城等重要地区向大家宣传苏联的生活有多么美好,粮食多么充足。
马尔果夫和祖龙凭借着自己少将的身份和影响力,令当地的边民们也开始向往少将和苏联特工描述的生活,他们真的相信只要拿到了苏侨证就能成为苏联公民,大量边民产生了叛逃想法,最终导致了伊塔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伊塔事件的发生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清政府时期沙俄就在该地区有着比较频繁的活动。从1871年开始沙俄非法占据伊犁地区长达10年。后来随着《伊犁条约》签订,明面上沙俄退出了伊犁,但与该地的联系始终都没能斩断,俄国人处心积虑,为了劫掠边民当时就曾经多次怂恿当地居民迁入俄国境内,甚至还以接受避难的理由接手了大量受到蛊惑的民众
二战结束后,苏联士兵的损耗十分严重,直接就导致了国内劳动力短缺,为此他们再次打起了中国人的主意。新中国成立后,双方关系紧密,苏联人就曾公开请求中国支援大量劳动力。为此我国曾派出了7000多名河北农民前往西伯利亚地区支援劳动。
而苏联对此并不满意,为此他们再次开始在边境地区活动,不断地灌输思想,宣传苏联的环境和生活优越,让边民们对苏联的生活产生向往。
此外苏联还在当地开办了不少的学校,钻了我们当时对其信任的空子,10多年时间里,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上一直使用写着大量苏联文化的教科书。到了60年代初期,当地的一部分人甚至只知道苏联和莫斯科不知道北京。
正是这种思想控制和文化渗透,才让当地青年缺少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也造成了思想的混乱,这也是伊塔事件边民叛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当时的边界管理问题也是边民叛逃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时期,苏联和中国的关系紧密,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伙伴,当时中苏边境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边界线,所以就导致了当地边民对边境线和边防概念上的缺失,当时两国的牧民在放牧的过程中经常就发生了无意间的越界。
也就是种种条件的因势利导下,伊犁、塔城附近的边民6万多边民最终选择在1962年夏初拖家带口到了霍尔果斯边境口岸,他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边防设施,凭借着大股人流直接冲过了边界,上了苏联人派来接他们的汽车。
伊塔事件后,两位少将还向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同去苏联,与他们一起的还有几十位校尉级军官。毛主席看到这份报告后表示,既然想走就不要强留了,还可以欢送。结果这批军官们还真的在国内参加了欢送会,然后才出走苏联怀抱。
与对待这些军官的态度一样,在对待边民执意要叛逃的这件事上,国家始终都秉承着教育说服的软性办法,多次耐心劝导阻止边民们逃走,就算是后期边民们越界我们始终坚持“不开枪、不动武,不与群众发生冲突”的原则,最终看着这些边民安全的离开。
伊塔事件后续
边民出走后,留下了一大堆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他们的叛逃带走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牲畜,直接导致当地超过40多万亩的农田无人耕种,一部分公社农场的人都走光了,后续工作根本无法展开,一些基层组织濒临瘫痪,同时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收拾出走边民剩下的烂摊子,也为了重建家园,兵团的新一代垦荒人们不惧苦难和恶劣的环境,经过数年的努力在伊塔等地区建立了58个农场,增加了人口和边防力量,构筑了祖国在边境地区的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面临重建开垦的一些地区是当地有名的“蚊区”,这里的蚊虫密集到每立方米有超过1700多只,建设者在到达当地后,不管是劳动还是休息遮天盖地的蚊子让他们受了不少苦。但这些并没有成为他们建设这里的阻碍,为了应对蚊子的问题,他们想了各种办法,比如在裸露的皮肤上抹上泥巴,用涂抹了柴油的纱料当面罩,就这么日复一日的坚持,最终将伊塔地区建成了今天的模样。
与国内的情况不同,这些叛逃的边民并没有过上预想中的美好生活。在他们到达后苏联人为了防止他们再次逃回,就将伊犁、塔城地区的边境彻底封锁。同时在享受了短时间的衣食无忧后,苏联人直接将他们分往各地参加劳动,曾经放牧的还要接着放牧,还有一部分人更惨直接被分派到了严寒的西伯利亚地区开发冻土。
一些曾经的军官也并没有得到事先承诺的高官厚禄,甚至还需要和普通民众一样去做力气活。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被接纳,也从来没被当成苏联公民,很多人后悔自己的叛逃,想要原路返回,可面对的只有冷冰冰的严密封锁线,最终只得在当地继续卖命劳动维持生活。
1991年苏联解体这些边民一夜之间成为了无人接管的流民,早前拥有的东西也都被剥夺得一干二净,除少数人外大多人都是一贫如洗的状态。这时候他们又想到了中国,想要重新回到高速发展的祖国怀抱。
1992年的霍尔果斯口岸再次重演30年前旧事,大量叛逃的边民聚集在边境线附近,高喊自己是中国人,想要回到故土,然而此时的中国并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战士们直接将他们拦在了国境线外,拒绝他们进入中国境内。
30年前他们为了一点点甜头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被利用后惨遭抛弃,在看到国家发展好,人民过上好日子后竟然又想回来。如今他们也为自己当初的选择付出了应有的代价。就像30年前的一位干部所说“离开羊群的羊不会活下去,离开祖国的人也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