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康事件启示(17岁考入中科院)
很多父母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希望孩子能够在中考、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
可是孩子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父母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由此会让孩子的很多能力发展滞后,也会让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很多艰难险阻。
在这方面,魏永康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值得父母们深思。
神童往昔
魏永康,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家庭,他是父母的独苗,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万般宠爱。
魏永康的母亲对孩子早教问题非常重视,经常抱着孩子,给他念古诗、讲故事,想要启发他的天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也越来越聪明可爱,2岁时就已经能认1000多个汉字了,4岁就学习了人家在初中才会学到的知识,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童”。
孩子如此出色,魏母开心得不得了,整天让孩子在家读书、学习,不让他出门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因为她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在生活中,魏母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务,什么叠被、铺床、扫地、洗衣之类的事情通通不让孩子插手。
吃饭的时候,魏母怕耽误孩子看书,便陪在饭桌边,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饭……
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孩子在学习方面确实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能力,成绩远超同龄人。
为了让孩子尽快成才,魏母采取了速成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小学连连跳级,8岁就能上中学,13岁就参加高考,考上湘潭大学。
2000年,年仅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引得人们啧啧称奇。
遭遇打击
人们对“神童”的未来充满期待,都觉得他毕业后一定能够做一番了不起的大事业。
哪知道事情的发展却让所有人感到意外:2003年,在中科院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竟然被劝退了。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原来,在去中科院读书前,魏永康身边一直有魏母陪伴,就连上大学的时候,魏母也亲自前往陪读,解决了孩子在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孩子能够专心投入地读书。
可魏永康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日渐成长的他渴望脱离母亲的管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人”。
于是,他执意要求一个人去中科院读书,魏母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然而,从小缺乏必要锻炼的他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在别人看来简单无比的穿衣、吃饭等小事都能把这个天才难住。
他曾经因为个人形象问题被人指指点点,不难想象这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压力。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魏母常年将孩子关在“象牙塔”中读书,导致孩子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打交道。
在中科院那几年,他独来独往,和他人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学术上遇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导师求助,毕业论文不如人意,被劝退也是正常的事情。
痛定思痛
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无论魏母还是魏永康,在最初都觉得难以接受。
特别是魏母,她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本应看到孩子成功成才的美好画面。哪些却是这样的结果,怎不让她万分失望。
她为此抱怨过命运、责备过孩子,可在情绪逐渐冷静后,她开始为自己这些年来的教育方式感到深深的懊悔,还在家里的墙壁上写下了充满自责的诗句如“园丁无能耐,已将好苗误”等等。
只重学习不管其他,终究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魏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痛定思痛后,魏母做出了很多改变。她再也没像过去那样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而是鼓励孩子自己打理个人事务,学着干些家务活。
因怕孩子心情不好,魏母还鼓励他多参加社会交往,和以前的同学恢复联系。
魏永康身上的变化也很明显,他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能干。
魏母也惊喜地发现孩子其实很细心、很孝顺,也懂得体贴他人,还会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
现状如何
现在的魏永康早已成家,还有了自己的孩子,家庭生活颇为美满。
他还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后来也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虽然没有像母亲曾经期许的那样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但平凡之中,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相信魏永康的经历会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不应将分数等同于一切,更不该让孩子变成徒有高分、却不懂生活的“书呆子”。
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让孩子成长为品德高尚、能力全面、身体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您说对吗?
我是【亲子育儿堂】,一个热爱读书、学习的老爸,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愿与爸爸妈妈分享育儿、教育经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