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很热的句子(热热乎乎的话题)
东北衣食住行系列之7火炕
你肯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说明这些条件对农村男人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对南方朋友来说,可能有些不明白,啥子是“热炕头”?居然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来,咱们今天就专门说说“热炕头”——农村火炕。
《红楼梦》第15回,秦钟领着宝玉去城外农家,“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便上炕摇转”,《红楼梦》里,像这样直接描写火炕的不下十余处,可见火炕是当时京城不管官宦还是农家每户必有的了。
电影里,东北农村火炕的全景镜头还真不多,有几部电视剧和几个东北喜剧小品里,大车店的通铺大炕和家庭大炕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的话还可以看清全貌。
专家(应该是真的专家)考证,火炕的历史,最早在夏商时期,始于东北的满族先民们就开始使用初级的火炕,在渤海国皇宫遗址,发现火炕遗迹(因为韩国也主张渤海国历史,以至于自称火坑是自己民族发明的,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被他们主张申遗的可有几个呢)。后来辽、金时期,陆续传入中原的生活习俗、方式,也包括了火炕,至少南方人知道了火炕,所以,宋朝陆游临终前,写完“家祭无忘告乃翁”后心里想:“如果当年能北伐成功,我此刻应该是躺在东北的火炕上,听着门外大雪落下的声音,含笑而终吧”(温伯陵《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也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想象。1644年开始,满清入主中原,也把先进的火炕技术带过来(江火炕)。
不说那么远的了,就说我所经历的吧。
位置决定地位
打一记事儿,炕头(就是炕的把头,接近灶台的地方)是爹睡觉的固定位置,然后是妈,然后是较小的孩子,依次是大一点的孩子,炕梢儿是最大孩子的位置,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的话,如果都在一个炕上睡觉,那就是爷爷睡炕头(而且爷爷奶奶的被褥一直铺着,基本不往起叠,其他人都放在被阁、炕琴或者炕柜里,老人的枕头又圆又长又硬,有的油光铮亮的,用现在的话说,枕头都是包浆滴)。如果是两个炕上睡,分别的顺序是不变的。为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炕头热乎。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大半年的时间都很冷,热炕太重要了,试想一下,室外滴水成冰的夜晚,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也是平淡家庭生活的一种享受,是辛苦劳作的之后的自然回馈,也是家庭地位的自然存在。屯子里的每家都差不多,被子都挺厚的,褥子多数都不厚,除了个别人家的个别老人有羊毛毡子(zhan,不是毯tan,毡子是羊毛粗加工的,做铺的或者苫盖在蒙古包顶上的)或者带毛的羊皮、狗皮、狼皮、袍子皮褥子,屯子里有几户这样的人家,大家都知道。那真是又暖又软(东北话叫暄乎地)。褥子薄了,睡上去是比较硬的。不过,家家如此,没有谁计较。那句话真是有道理,不患寡而患不均,你硌得慌我也硌得慌,就等于不硌得慌了,都不计较了(约等于大约记得前几年不记得什么缘由的网上流行一句话“都发钱等于没发钱”的意思)。
东北冬季太漫长了,晚上四点多天就黑了,早晨六点多天才亮。光靠做饭烧热的炕根本不顶用,维持不了一整夜,一般晚上七八点就睡觉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小学(当时农村根本没有幼儿园)、初中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聪明速度快的孩子最多二十多分钟就写完了,慢的笨的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所以没有熬夜的理由和条件。为了半夜不冻醒,睡觉之前要烧锅灶,烧点水了,热点猪食了等等,或者专门烧炕,通过囊灶子,就是不在厨房(外屋地),在里屋的一个烧炕的灶口,在炕头的下面,让炕再热起来。当然,炕头不仅仅用来睡觉,白天还用来上孵小鸡,生豆芽,用来发酵蒸馒头、蒸粘豆包的面等。
炕和锅台之间是里外屋的隔墙,西部区农村没有隔墙,炕挨着锅台,叫锅连炕,不少的孩子从炕上爬着掉进锅里烫坏成为残疾人的,和我同龄的我就见过几个。有个西部区的女同学,很漂亮,身材也好,就是夏天不穿短袖衬衣,当然也不穿连衣裙,后来才知道是小时候掉进锅连炕里,胳膊上有大片伤疤。这些年很少了。
炕具有多种功能
炕是睡觉的地方,又是来客人落座的地方,来客人了,都是“赶紧脱鞋上炕”,不客气的客人都是盘腿坐炕上,席地而坐者也,地者,炕也,也像日本的榻榻米一样。
炕也是放饭桌吃饭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地桌,更没有现代的餐桌。所以,农村人会盘腿是必备的技能。
冬天,老娘们(绝非贬义,东北对中年已婚妇女的通称)纳鞋底,做棉鞋,打袼褙,织毛衣(少之又少,买不起毛线),也有张家长李家短扯老婆舌的,半职业的媒婆保媒拉纤的。女孩子(也有年轻的漂亮的不漂亮的小媳妇)在炕上 欻(chua)儿嘎拉哈(有的地方叫搬拐),挑线绳(翻绳),地下男孩子打啪(pia)几(拍洋画、煽卡片),打杏核,抽陀螺,弹玻璃球,踢键子(狗尾巴毛做的毽子最好)。快过年的时候,邻居或亲朋好友的女人们在炕上包豆包。
盘炕绝对是技术活儿
这么重要的炕如何建造的?有个专有名词,叫盘炕,盘炕和垒烟道绝对是技术活,盘炕人与木匠、劁猪、杀猪、红白喜事支客人(就是现在的司仪)都是农村受人尊重的几类专业人士,都是技术活儿。
首先,炕底下布满好几条烟洞,烟要在里面曲折排出,就像车站高峰期排队买票的蛇形栅栏,也像九龙阵,尽可能把热量留在炕里,烟还要排出去,但是如果拐的弯儿太多,风小了烟囱吸力不够,烟排不出去,烟又戗回来了,满屋是烟。太直了,抽力太大了,热量很快就跑光了,甚至把火抽进炕里,也有极个别的人家在风大的天气,火从烟囱蹿出来了,烧着了炕洞里面沉积的烟油子,那火劲儿就大了,可能会把房子烧掉的,真有这样的事儿,老吓人了。由此可见盘炕这门技术的重要性。我后来有一段时间搞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专门查一下是否有类似的盘炕工这个工种,没有查到,还遗憾了一阵子。
火炕的火,是五行之一
炕的里面一般用土坯(念匹,不念胚,事实上念胚的远远大于念匹的)砌成,上面盖的是石板儿,叫炕板儿石,这也很有讲究,用农民的话说,是有学(音:淆儿)问滴。石板太薄了,热的快也凉的快,有的石料不好还有可能烧炸裂了。石板太厚了,冬天人口少的,一顿饭炕没有热透。夏天炕太热了,人容易上火。炕板儿石上面抹一层约一寸厚的泥(掺草的泥),再铺上炕席。后来多年了,在城里生活的我也琢磨,为什么不用水泥或者红砖做炕面呢?一是当时农村太穷了,买不起水泥和红砖,二是后来能买起了,发现炕板儿石上面抹土泥的炕面是最舒服的,温和不燥,冷热均衡,散热平稳,还是在天然的石头土泥炕上睡得踏实安稳,土命?老百姓说土炕,没有土能叫炕吗?也有人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上论证过,我不了解,不知道真假。
有一个孝子,发达后,给父母买了栋别墅,神奇的是,专门有个卧室里面盘的土炕,真的土炕,只不过烧的不是柴火,也不是煤,是专门定制的地暖炕面,哈哈!
兵荒马乱的年代,炕洞还有别的用途,有用炕洞藏钱金银细软的,也有炕洞下面是更深更宽的洞来藏人的,也有藏粮食的,我一个河北省亲戚的长辈,就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家的炕下做两个假炕洞,不排烟藏粮食,做好记号让八路军派人定期取走,那是中国人热热乎乎的爱国情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农村男人的诱惑力有多大
热热乎乎的火炕——火炕的故事
东北衣食住行之7:热炕头到底是啥?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东北农村火炕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6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