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思念女儿的句子(女儿出嫁7年未见)
引言
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对王安石的性格,有这样的评价——“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事实上,此言非虚。观王安石一生的所作所为,莫不如是。在他主政变法时,他甚至直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样的言论,在将他推向一众士大夫对立面,被污为北宋灭亡罪魁祸首的同时,却也将他的性格彰显无疑。
不过,在执拗的背后,王安石却也有着柔情的一面。这一点,在对待女儿的态度上便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女子多为男子附庸。一旦出阁为他人妻,也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是以鲜有父亲为女儿写诗寄托思念的。可王安石却是例外,在其退居钟山时便有数首寄托对女儿想念的诗歌写就。
元丰五年(1082年),在他送别弟弟王安礼前往京师赴任时,回想到与长女吴氏自金陵一别已经是七年未见,不由得触景生情心绪波动,写下了一首《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这首诗不过只有短短的4句28字,却句句透着思念,更是将一位父亲对于久别未见的女儿的思念之情彰显无疑。
王安石的仕宦与别样一面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一个仕宦之家,家庭优渥又兼之聪敏好学,过目不忘,是以少时便有英名。而与父亲宦游期间,他又接触到了底层百姓,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疾苦,这也为他立下宏愿匡扶朝纲打下了基础。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壬午科状元殿试之中王安石本列第一,奈何卷中有犯忌讳之语,痛失榜首,后任职节度判官。而在任职期满后王安石却放弃了进入馆阁的机会,主动选择出知县。
见识过民间疾苦,有着充分的基层工作经验认识,还在任内交上了一份政绩斐然的答卷,也让王安石迅速地脱颖而出。时宰相文彦博,参知政事欧阳修都曾举荐他,希望能越级拔擢。可是王安石却颇有古之君子之风,坚辞不受。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时,一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直陈其所见所闻以及建议见解,可惜未能获得宋仁宗支持。
此后,眼见如此,王安石多次请辞馆阁之虚名。直至宋神宗即位后,获得了神宗支持的他才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 “理财”、“整军”为中心,其所采取的措施更是多种多样,一如青苗法、均输法等。
不得不说的是王安石的出发点、措施都是好的,但是在实行中却明显地触及到了士大夫、地主的利益,更因为措施的激进对百姓利益也有损害。在一个矛盾对立,没有获得一方支持的局面中,变法要想取得成功显然是不可能的。王安石也因为变法,对司马光、苏轼等人多有打压,拗相公本色尽显。
说到底,王安石过于理想化的将地主、士大夫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等同了。当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时,他们的利益或许是大部分一致的;但当宋朝的“冗官、冗员、冗兵”积重难返时,王安石妄图削弱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必然就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而在屡遭上书后,王安石也两度被免去宰相职务。面对如此境遇,王安石的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人有了烦心之事,自然要有所慰藉。而在元丰五年,王安石的四弟王安礼赴任尚书左丞,居于金陵的王安石自然前往相送。
有意思的是,王安礼与哥哥王安石的政见却是截然相反的。或许这里面有大家族的政治押宝,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就在送别弟弟之际,不由得便想到了七年前嫁给吴充的次子吴安持并远在京师的女儿,这一刻他只是一位思念女儿的父亲。于是,《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写就。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赏析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诗的前两句说到,作者江边送别即将启程的弟弟。这荒凉的烟雨不由得便加深了人的悲伤,以致于就连泪水侵染衣领都浑然不知。
而回想过往,这一幕与当年送女儿过江的情景又何其相似。除却没有了春风,就连河边的芦苇都是一样碧绿,而背后的连悲伤都是一致的。
此情此景,又怎不令人感慨这拗相公的思念女儿之情深。其中的“除却”一句更是堪称千古名句。
小结
毛主席在评价王安石时认为,王安石可谓是专门之学者。其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其政策不适用、无通识息息相关。这一席话可谓是提纲挈领的总结。
但在其变法失败之外,王安石无论是品行还是作品都当得上一代大家,其与女儿之间的感情也让他的历史形象更加充实丰盈。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6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