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都是回忆的句子(往事如烟)
作者:张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40年过去了,整整两代人。最近刷视频,看到一些70、80年代的视频资料,更加勾起对儿时的回忆。每每回忆童年的场景,就像在脑中播放童年的影片,充满着无限的快乐,给人无限的向往,多想再回到那个充满乐趣,充满快乐,充满激情的年代。
虽然那个年代物质相比现在是极其贫乏,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穷得要命,但却充满了无比的快乐,精神上是很富有的。从这可以看出,快乐真的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和金钱,相反贫穷照样也过得很幸福。人类感觉不幸福多数是来源外界环境感知的不公平感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产生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而造成的。童年最深的记忆还是怎么找吃的和怎么去玩,感觉和一个小鸟儿差不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一
80年代,每逢过年过节,各家都会自制一些点心或小吃零食,当然那时吃的东西也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没有任何农药和化学成分。端午节有自己家包的猪肉粽子或红糖粽子,中秋节有大月饼,差不多和看起来的十五晚上的月亮差不多大,里面有冰糖。买上一个,切成几块,一家人分着吃,那叫幸福。到了春节过年家里会用大米去糖坊制作一些糖果作为过年的零食,有米糖果,花生糖,芝麻糖等,平常的日子里要想吃零食水果基本要靠自己去“劳动创造”,那时候是没有零花钱的。过年也很少有压岁钱,好的年头,妈妈会偷偷地给我5毛钱。最多的时候是10岁那年生日(农村的孩子10岁都要过下生日,平时是很少过生日的),我的姨妈给了我5元钱,那可是一笔大的收入,我也不敢占为己有,交给妈妈报保管了。说到零花钱,我还想起我有一个储蓄罐,是用渡江牌装香烟的铁盒子,圆筒型的,外面是渡江战役的浮雕画像,里面装满了一分,二分,伍分钱,积攒了很多年,装满了一盒子,都舍不得花。那时候还没有五角和一元的硬币,一分钱就可以买一颗糖果了。这个储蓄罐居然保存到现在,听说有些年份的硬币因为稀少价值比较高,但一个也没找到。不管怎样,它总算是那个年代保留到现在的一个纪念品吧,其意义也就不是几百元钱可以来衡量的了。所以也不会把它去银行兑换掉,并且一直保留着。
虽然那时候家里很穷,但也从来不会因为穷而产生自卑,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一样,贫富也相差不多。所以总体感觉还是平等的,好像有很多快乐跟钱也没有太多关系,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同样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欢乐。至今想来每一件事都是新鲜的,富有色彩和充满激情的。
二
谈到儿时的回忆,快乐的事情印象深刻的还是好吃的好玩的,虽然也在上学读书,但是周末以及寒暑假的时光都在吃和玩上用尽心思。先说说吃的,那个年代,要想搞点好吃的东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大家的口袋里都是空空的,没有钱,更不要想去商店买了。记忆中能买得好像就那么几样,像糖葫芦,棒棒糖,小饼干。所以我们要靠伙伴们集体努力,靠大家的智慧去寻找吃的。毕竟人类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断不了动物的本性。那年代,找吃的,通常有几个地方。一是在田地里或菜园上。特别是在暑假的时候,很多瓜果都成熟了,包括西红柿,香瓜,菜瓜,甘蔗。这些一般各家都有,摘过来就能吃,但很快就会被吃完,通常瓜还没有熟透就被吃了。还有几样是要动手加工的,一是烤土豆与蚕豆。到了初夏时节,天气也逐渐热起来了,田野里,湖边的草滩上,到处开满了各色各样的小花,也不知其名,五彩斑斓。巢湖边上细长的柳枝在风中摇摆,像是在翩翩起舞。湖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这里正是我们创造快乐的天地。我们的工作是帮大人们放牛,十几头牛儿在湖边的草滩上低头啃草,我们这时候就去烧烤蚕豆或土豆。这个工作是要几个人分工协作的,几个手脚麻利的小伙伴去田间挖土豆或摘蚕豆,脱下外衣,用衣服包裹起来运过来,因为是偷来的,得小心翼翼。另外一个负责用石头垒锅,力气小点地就去捡柴禾,柳树枝。等一切准备好了,我们先把要烤的土豆,蚕豆放到用石头垒好的灶中盖上沙土,然后上面铺上一寸柳树叶子,和干草,上面再架上一些细的柳树枯枝,用火柴小心的点上火,然后趴在地上对着灶口吹气,力气要均匀,吹大了会吹灭了,要掌握好力道。等小树枝燃起来,再架上一些大的柳树枝,湖边上柴禾很多,烤上半个小时左右就差不多能吃了。烤蚕豆要快点。不一会,土豆的香味就从石头缝里飘了出来,沁人心脾,垂涎三尺。不过要有点耐心,心急吃不了烤土豆。烤出来的土豆黑黑的,外焦里嫩,那叫一个香啊,现在什么样的美食也比不过的,因为那是自己劳动所得的,而且是小伙伴一起努力才能得到的。
寻找零食第二个地方就是我们村后的果园里,记忆那个果园里有很多毛竹,梨树,柿子树,还有桃树。每到秋天梨子成熟的季节,看到树上挂满黄澄澄的大梨子,那口水都禁不住地咽下去。偶尔花钱去买一点。大部分想吃的时候还要靠自己动手。那个看果园的是个老头,果园其实是村里的集体土地,属于村集体的。可那时候小,哪知道那么多,就认为那个果园就是那个老头家的,对那个老头真是羡慕嫉妒恨。所以我们乘老头中午吃饭或午睡的时候,我们就组织三五个小朋友,有的放哨,有的爬树,有的在树底下接梨子。把衣服脱下来,把梨子包在衣服里面。然后一个拼命的跑,跑到村庄的最后面,没人发现的地方,然后再放开来,爽劲的吃。那才叫甜。现在花钱买得真不好吃,来得太容易了,那时候可是冒着被狗追的风险的。因为老头跑得没我们快,即使被发现了,也拿我们没法子,最多是一顿骂而已。
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一年中最丰富的就属于夏季和秋季了。凡是能吃的,我们都去想办法搞来,要不说中国的文化就是吃文化呢,农村人见面打招呼,首先就问你可吃了。用火烤的的有花生,玉米,蚕豆,红薯等等。还有鸟蛋,野生的柳树蘑菇烧汤吃,还有一种茅草,它的根甜甜的也可以吃。好像有很多乐趣都是在找吃的过程中寻找的。不过那时的食物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过任何农药,洗一洗就可以吃。
三
初夏的夜晚,青蛙在田野里呱呱地叫着。此时,大片的农田都灌满了水,开始培育秧苗,准备插秧。这个时候,水田里的泥鳅黄鳝在晚上都会出来觅食。我们组织几个小伙伴,去斩泥鳅。买来十几根纳鞋底的大针,放在蜡烛上烧红了,然后依次倒插到牙刷的背面。再把牙刷绑到小竹竿上,这样一个自制的斩泥鳅工具就做好了。我们打着手电筒,拎个塑料桶,小心翼翼地走在放满水的田埂上。用手电照到水田里泥鳅,就一竿子落下去,把斩到的泥鳅放入桶里。有时候一晚上能占到好几斤,既可以做菜吃又可以卖钱,幸福感满满的。
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到处都是金黄的一片。那时候有很多野蜜蜂采蜜。我们小孩子也不知跟谁学的,就去抓蜜蜂。蜜蜂从油菜花田里采蜜飞回到自己的住所,蜜蜂们住在土墙的洞里。那时村里还有不少土墙,记得在我家的东边有一面墙,被蜜蜂钻的全是洞。我们找来一个玻璃瓶,找一根细树枝,把瓶口对准蜜蜂的铜扣,用树枝伸进去,蜜蜂就会爬出来,一头钻进玻璃瓶。小伙伴们比谁掏的蜜蜂多,就高兴。也不知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觉得好玩,有成就感。
夏天还有用蜘蛛网捕捉蜻蜓,尤其喜欢红蜻蜓和青竹竿(绿色的大蜻蜓),现在已很少见。捉到后放到自己家的蚊帐里,因为听说蜻蜓可以吃蚊子,放上几个蜻蜓,就可以安心睡觉了。
要说玩的花样也有很多,虽然那时基本没有通讯,一个村连个电话都没有,打电话还要到镇上的邮局。但那时玩的游戏好像都是全国统一的,我就纳闷了,这个是怎么普及传授的呢,好像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教过啊。
四
玩的游戏在这里就不一一去讲了,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基本都玩过,要回忆那个时代玩的场景,我还是要描述一下我居住的地方,好让大家有个想象的空间。
我们的村庄位于巢湖的岸边,村子与巢湖岸之间是围垦的大圩,大概1000多亩,主要是种植水稻和油菜麦子。村前有几个打谷场,打谷场就是用来晾晒稻谷粮食的地方,在平时也是我们乘凉和玩耍的地方。这里的故事后面再叙。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巢湖的岸边。那时候巢湖通往长江的裕溪闸好像还没有做好,因此到了秋天,巢湖的水就退下去了,留出来很大一片草坡,少说也有10来个足球场那么大,还有柳树林,这里是玩耍的最好场所。地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到处都盛开了各色各样的小花朵,各种彩色的蝴蝶翩翩起舞。我们的工作就是在这里替家里大人放牛,牛在这里悠然地吃着新鲜的嫩草,摇着尾巴,偶尔仰起头:哞——,好像在呼唤远方的朋友。我们只管在这里尽情地玩,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大睡一觉。只要到了傍晚把牛赶回去就行了。那时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晚霞是那么的绚丽,有时候烧红半边天。放牛回来,看到村上袅袅的炊烟升起,如诗如画。如果那时能用影像记录下来,现在就是一个自然纪录大片。
2022年4月12日 于 杭州
最忆是巢州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0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