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才造句子(良将手下无庸才)
良将手下无庸才 识才用才成就了曾国藩一世英名!
历史上不乏识人将才的高手,清代的曾国蕃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凭借一双独特的慧眼和一套几近完美的识人选人用人方法,在毫无领兵打仗经验的情况下,不仅亲自创建湘军,带兵平定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取得了个人事业上的巨大成功,还成就了一大批像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名臣名将。
把求才揽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曾国藩深谋远虑,深知集齐众人之才才能成就大事的道理,正所谓“办天下事,要天下才”。他指出,求取人才,须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甚至要求“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白圭是战国时著名的商人,因贱买贵卖成名。他善于捕捉赚钱的时机,如同猛禽猎取食物一样迅速。他的这一套生财之术引起当时天下商人的效仿。曾国藩认为,求才也应像白圭经营一样积极、主动、迅速,一旦看准,就要像鹰隼一样迅速,不惜任何代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终其一生,曾国藩始终把网络天下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在求学期间,就善于结交豪杰志士。编练湘军的时候,更是托朋友为他时刻留意人才,有人才即向他推荐。一时间山野有志之士,都知道他有招人的诚心,都愿意为他效力。他白手起家,建立人才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最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才幕府。以后行军打仗,每到一地都要广为访察,凡是遇到有一技之长的人,一定想办法招揽到自己的幕府当中,收为己用。听说有德才兼备的,更是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在用人上不分门户之见,坚持官员、乡绅并重,江南、江北并举;不论出身,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真正做到了“五湖四海和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国藩认为:“牛骥同槽,庸杰不分,必然使英雄气短,才士齿寒”。对于前来投奔的,只要有一技之长,就量才使用,不加拒绝,但对无能之辈,庸碌之徒决不收留。他以求贤若渴的急迫和真心求才的诚意,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为他建功创业、长胜不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忠义血性”作为选才用才的标准。在选用人才上,曾国藩提出了四个标准:第一要有治民之才,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名利心不太强,第四要能吃苦。他又强调,这四者的关键,首先在于必须有“忠义血性”。曾国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最需要的是有血性的人。在“忠义血性”的驱使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此前任何一支军队的凶悍。《中兴将帅别传》说曾国藩“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胡林翼“屡挫而其气弥厉”,江忠源“每战亲临阵,踔厉风发”,他的这些部属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得如此凶悍,与他“忠义血性”的选人用人标准是分不开的。
把识才与用才做到珠联璧合。用人恰不恰当,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把握是否正确。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曾国藩知人识人的能力很高,就连对手石达开也说他虽然不擅长打仗,但在战略谋划和识拔人才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漏洞。他在识人上有两个要点。一是在“德”与“才”之间特别重视“德”。他曾经说,“德”好比水之源头,“才”是水之波浪;“德”为木之根本,而“才”是木之枝叶。二是在“学”与“识”之间更重视“识”。他说过,“凡办大事,以“识”为主,“识”是最主要的。在识人方法上,他总是先通过与人谈话,听对方的陈述,然后给予他一个评语。为了掌握人才的基本情况,他十分强调对人才的考察,认为考察是用人的基础。对于前来投效的人,认为可用的,就先发给少量的薪资,把他们安顿在幕府,然后亲自接见,暗中观察。等到感觉了解得很深,确有把握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保以官职,委以责任。对于那些他认为可以大用的人,考察就更细致,时间也更长。由于他特别重视对人才的考察,所以他对于人才的特点也总是了如指掌,这就为他用人一般不出问题提供了保证。朝廷用他推荐的人,有做封疆大吏的,有做一般官员的,遍布全国,人数众多,但都没有辜负他的举荐。他在首先辨才、知才、识才的基础上,用人做到广收慎用,因量器使,区别对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绝对不把贤才与庸才放在一起。曾国藩曾经说:“即使有好的药物,如果不对病症,还不如一般的药。虽然有贤才,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就不如普通人”。“世上不害怕没有人才,怕的是用人的人不知道正确地使用人才”。为了使人才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十分重视下属与幕僚的工作安排。对于擅长治军的,就安排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于精于计算的,便安置到粮台、运转局、筹饷局等位置,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转运等工作;对于善于发明创造的,便安排到制造局,参加造舰、制炮的工作。由于曾国藩的量才使用,成就了很多人才,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成为了当时茂名的自然科学家,俞樾成为了茂名的经学家,左宗棠在后来平定新疆叛乱中建立了不朽功勋,薛福成成为洋务运动的骨干人才。
把爱才惜才融于人格境界与长远目标。爱护人才、珍惜人才既要有发自肺腑的真心,又要有果断决敢的实际行动,既要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又要有长远的政治见识和责任。在曾国藩1500多万字的文集中,处处都都可以看到他对人才的爱护和珍惜,处处可以看到他对人才爱护珍惜与他人格境界的统一,与实现抱负和政治目标的统一。胡林冀在进退失据、军饷没着落的危难之际,曾国藩看出胡的才能,将胡留下和湘军一起作战,并给朝廷写报告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后来胡林翼成为一名优秀将领,功垂青史。闻知彭玉麟的为人和才能后,曾国藩几次派人去请,彭都不受命。后来他仿效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亲往彭玉麟处相请,方请得彭玉麟出山,做了水师营官。左宗棠曾经是他的幕僚,但他自视很高,与曾国藩有许多矛盾和过节,但曾国藩不与他计较,把恩怨置于脑后,把爱才惜才统一到国家的需要、军队的需要和事业的需要。后来左宗棠奉命到新疆打仗的时候,曾国藩把自己手下最得力的一支军队老湘营交给左宗棠,左主要靠这支老湘营取得了胜利。这个事情最终感动了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发自内心地给曾国藩一副挽联:“知从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