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的成语句子大全(手机治愈了你)
撰稿丨力比多不多
编辑丨Gaga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了解她,也要了解太阳
——海子《夏天的太阳》
点击手机的【设置】-【屏幕使用时间】,你是否会对上面显示的数字感到惊异。
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发严重。
除了必要的学习、工作与睡眠,我们的目光几乎都被牢牢地束缚在了那小小几寸的“科技结晶”之中。
通过手机,你能足不出户地阅尽世界各地的大好河山,你能轻而易举地通晓千百里外发生的奇闻异事,你更能随时随地吃到想吃的美食,买到心仪的衣服,与所有在乎的人谈天说地。
手机的存在近乎满足了人类所有的精神需求,按道理,这应该大大缓解了人们的心理问题,但根据统计,抑郁的情绪从未抛弃人类。
甚至与之相反,抑郁情绪在人们对手机的越发依赖中不断蚕食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呢?
01 替代你的全世界
你或许有这样一个朋友——
他终日与你哭诉在家无聊、想出去玩、想交朋友、想谈恋爱,但每每尝试约他出门,他又总是能以各种理由推脱。
终于,你成功将他带离了他的“舒适圈”,却发现只是为他换了一个玩手机的场地。
当你如他所愿,想为他介绍新的朋友,一直渴求社交的他却又成了“社恐”。
你不禁开始想,“难道他的哭诉是假的?”。
当然不是。
事实上,你的朋友确实为他贫瘠的娱乐活动与社交感到难过,但这种难过往往在他使用手机时被暂时地消去了。
根据英国独立精神分析学家Fairbairn的观点,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就是与客体建立满意的关系。
当这种关系无法建立时,人们便会退而求其次地寻求一个替代品以应对客体的缺失,如婴儿通过吮吸手指以应对母亲乳房的缺失。
这里的客体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生活中一切让人心生向往的事与物。
而在你的朋友身上,你会发现,他手中那万能的小黑盒近乎弥补了他所有客体需求的缺失。简单来说,他手中的手机,替代了他的全世界。
仔细想想,若我们身上所有的需求都能轻易通过手机满足,那似乎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但替代品终究只是替代品,屏幕影像的交替呈现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心底对自身之外美好事物的追求,它只会慢慢剥夺我们与外界正常交流的能力,使我们在短暂自我欺骗后感受到更深刻的空虚与孤独。
02 蒙蔽你的自我认知
诚然,我们并不全盘否认手机带来的巨大便利,数不清的共享信息与知识平台都为我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随着近些年娱乐文化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过度精简且不加考证的网络内容成为了大众信息接触的主流,人们沉浸在快餐文化所带来的即时满足之中,变得越发浮躁。
这些过度饱和的信息同时具有易得性与精简性,时常让人们跳过了筛选与加工的步骤,在尚未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完成了信息的接收与保存。
自以为习得了新知识的人们并没有通过思考与练习获得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至于他们在所属群体中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怀才不遇”的他们渐渐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员工资质过剩的感觉,即一种个体感知到自己的教育水平、知识、经验、技能以及能力超过自己工作要求的主观体验。
这种资质过剩感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还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一般情况下,这些消极影响会随着日常活动中行为与认知的不断交互自然调节过来,但正如上文所说,被手机束缚住的人们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动,这直接导致他们无法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对自身的能力与地位进行客观的评价,终日被困在自我产生的消极情绪之中。
“帮助”你进行自我表露
自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出现以来,人们就在“自媒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据微博发布的2020年用户发展报告,截至2020年9月,微博月活用户5.11亿,日活用户2.24亿,其中90后和00后的占比接近80%。
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途径,更多宣泄消极情绪、分享趣事幸事的平台,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应是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近年盛行于网络的“网抑云”现象却让我们意识到,事实并非如此。
“网抑云”是因2020年网易云音乐平台评论区存在大量带抑郁性情绪的词语或句子而兴起的网络流行语,由“网易云”谐音衍生而来。
该词的流行直观传达出了以青年为代表的网民群体情绪调节的需求。
在当今这样一个耳机不离身的时代,音乐应用的评论区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极佳的自我表露平台。
这种在虚拟世界中匿名自我表露的方式,使得人们得以在现实生活之外,寻求到一种线上的社会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人们因对同一首乐曲的喜爱相聚于评论区,在他人的讲述中寻找认同与归属,在情绪分享中满足自己的表达欲。
但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中,却往往只能感受到失落与悲伤。这或许与音乐本身的悲伤情调有关,但如此频繁的抑郁情绪的表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事实上,2011年就有研究指出,通过网络进行自我表露的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抑郁情绪,甚至,降低抑郁是青少年群体进行网络自我表露的主要目的之一。
那么为什么如今“云村伙伴”们的抑郁情绪却始终没有好转的迹象呢?
这或许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关。二十一世纪,科技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手机功能不断丰富,甚至有取代电脑的趋势。
过去,我们通过网络发泄了不良情绪后,可以很快地抽离,回归现实生活,用正常的社交填补空虚感。
而现如今,我们吃饭要靠手机,购物要靠手机,上课要靠手机,出行要靠手机,无处不在的手机让我们始终无法从虚拟的“垃圾桶”中脱身。
我们将自己困在了自己的负面情绪之中,我们试图求助的呼喊(网络自我表露)成了不断将我们拉回消极回忆的缰绳。
习惯于感叹手机视频中令人惊艳的自然风光,感动于他人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经历的不离不弃,沉浸在手机中的你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一次日出了?
毫无疑问,手机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但它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沉浸在手机虚拟的快乐之中,你失去的远比这些快乐要珍贵。
手机应是助你走向美好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美好生活本身。
我们并非认为性格的外向要优于内向,也并非贬斥短视频、微博等社交媒体,我们只是希望大家能偶尔从手机营造的“乌托邦”中抽离,感受一下温暖的阳光与轻柔的微风。
「P&P临床心理实验室」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为践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搭建的一个服务型心理学平台。
从「心」出发,做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欢迎关注@艳说心语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3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