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描写杨梅的优美句子(二月二)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转眼又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吃料豆的日子了。

今天是阳历的2022年3月4日,星期五,农历的二月二,是龙抬头的好日子。我刚才看到微信群里,有人发了一张二月二龙抬头的图片,我这才意识到,又是一年二月二到了,就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二月二吃料豆时的情景了。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龙抬头

记得那还是在上世纪的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时候,我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到现在的2022年,一晃都已经过去40多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今天又到了农历的二月二,吃料豆的时候了。那时候,每年到了农历的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炒料豆。所谓料豆,就是把黄豆用盐水泡咸晾干,再把过筛的细沙土放锅里炒热,然后再把泡好的黄豆,放沙土里炒熟就行了,也有人用黄豆直接炒的,那时候人们吃的盐还是大粒的,和现在冬天下雪时,洒在路上融雪的盐看起来是一样的。炒熟的料豆,虽然颜色看起来有点偏暗,没那么金黄了,还有点裂纹,但吃起来却是特别地酥脆咸香,非常好吃。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小孩上学时,都会把家里炒的料豆,装到布袋里,带到学校里吃。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当地的人,都把衣服上的口袋叫做布袋。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小孩还会互相交换着料豆吃。还有的小孩,把料豆扔到天上,再抬头用嘴接着吃,现在想想,这种吃法,真的是很危险呀!千万不要模仿。嘉祥一中毕业的何林,现在已经是济南市某电视台的大导演了。他亲自导演的他自己写的电视散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也许是出于安全考虑,怕有小孩模仿,就把描写这种吃法的画面和段落给删除了。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炒料豆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吃的大盐粒

等我上了中学,有幸加入了,由嘉祥一中张恒涛老师指导的,嘉祥一中麒麟文学社,现在的张恒涛老师已经是嘉祥县作家协会的主席了,当年的麒麟文学社骨干何林,曾经写过一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的散文,在甘肃《中学生导报》上发表后,又于1988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节目选中并配乐播发,后来这篇文章,还被选进了小学的课外阅读材料。

后来何林考上了,当时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文艺系,电视导演专业,现在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改为浙江传媒学院了。何林毕业后去了济南,在电视台做导演。前段时间,我从网上搜了一下,当年的麒麟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张恒涛老师,还有麒麟文学社的主要人物何林,张培昂等。发现张恒涛老师,已经于2017年8月,从济南退休回到故里嘉祥县了,并担任了嘉祥县作家协会主席。何林也已经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的大导演了,也是嘉祥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了,还成了资深的艺考培训专家。

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培昂,也已经可能是杭州阿里巴巴集团的高级专家,和《天下网商》的总编辑了。我记得在2008年元旦,我去济南找当时任某报社编辑的张培昂,在谈到写文章时,他说有些人写的文章,连语句都不通顺。我当时就很纳闷,语句通顺可以说是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了吧,可为什么很多中文系专业毕业的高材生,连这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呢?所以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一直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这句话时刻在鞭策着我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还有当年麒麟文学社李兆汝同学写的《奶粉的故事》,我印象也很深刻,当时的麒麟文学社指导教师,张恒涛老师还以这篇文章作为范文,重点给我们讲解了一下,写文章的方法。《奶粉的故事》写的是,她家里买了一袋奶粉,都互相推让,谁不舍得吃的感人故事。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嘉祥县作家协会在嘉祥县祥酒厂,前排左起第六位是,嘉祥县作家协会主席,张恒涛老师,后面右起第二位是何林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四中,漫画家张伟老师,为大导演,资深艺考培训专家,何林,创作的漫画像

说实话,我早就知道,何林的这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写得不错,但我至今还真的没仔细拜读过。也许是因为,作为何林老乡的我,嘉祥当地二月二吃料豆的风俗习惯早已熟知于心,他写的内容即使我不看,光凭感觉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吧,所以我就一直懒得仔细拜读。我今天从网上找出了这篇,当年何林写的《二月二,料豆喷喷香》和何林亲自导演的电视散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仔细品读和观看了一下,看看当年青葱岁月的何林,写的《二月二,料豆喷喷香》到底有多香。当我认真仔细地看完他写的文章和电视散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后,果然不出所料,文章中所描述的鲁西南当地二月二的情景,和我想的和经历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倍感亲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作者: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何林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炒料豆,最起码在鲁西南农村,是一个很盛的风俗。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目单上,也是一个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尽管就节日气氛、隆重程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其地位却是与清明、端午、重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据查证,二月二的来历和吃料豆的习俗,确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传说。但我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之外,所关注和思考的,却是农家人在这个风俗本身,所遗留下来的美好希冀的痕迹。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qián诚。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挎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要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即使是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到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料豆,即使大人一点也不舍不得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因为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得让孩子吃。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每年正月底,父亲都会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锈非锈的铁铲,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yuān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

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常见的箢yuān子

二月二一大早,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已早早地起来,赶在天亮以前的朦胧夜色里,布置二月二的农家风景:院子内、场院里,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屋子里也都用草木灰画好了相像的图案。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了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母亲用草木灰分别画就了一个大粮仓,一圈圈,一层层,尖端处还压着一把大扫帚或者一张大木锨

于是,我和弟弟争抢着去放鞭炮,一般情况下,母亲允许我们燃放的鞭炮最多也不过20个,但我们并不在乎鞭炮的多少,只要它震耳欲聋,只要它噼哩叭啦乱响。按照老家的习俗,鞭炮一响,母亲便应声把水饺倒进锅里。这时候,我和弟弟自然而然就成了母亲的帮手。母亲总是虔诚地多盛出一碗水饺来,祭灶祭天,因为这开春的饺子,翻腾着农家人火热的渴望,也拉开了又一年春耕夏种的序幕。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等到天亮的时候,母亲已烧开了水,准备好了下锅的水饺,然后叫醒我们。

二月二的早餐,因为有了料豆的存在变得格外香甜。我吃一大碗水饺,弟弟也要吃一大碗水饺,不过我比弟弟吃得快,也就常常趁他不注意抢上一两个,于是,弟弟装作没看见,笑了笑作出埋头继续吃水饺的样子,然后看我放松了警惕,突然间杀将过来。显然,年幼的他还不是我的对手,只好无功而返。但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但弟弟他并不甘心,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终于从母亲的碗里偷走了一只,一场水饺争夺战就这样宣告停息。

填饱了肚皮之后,多往怀里揣上几捧料豆,是我出门前最后的心事。弟弟看我冲出门去,自己也想模仿着我的样子装满口袋,可浑身上下摸了个遍,却发现并无口袋可藏,只好怅chàng然作罢。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响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口袋里的料豆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响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相互交换

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二月二的早晨,讲桌上面铺着的报纸,往往是堆满料豆的,还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讲桌前走过,也不会偷吃一粒。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zhù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王,四十多岁的年纪,喜欢穿一身中山装。王老师有一个习惯,每年二月二,他都要讲一篇叫做《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文,王老师总爱打比方说,料豆就是咱心中常青的杨梅。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北方的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没有的杨梅

那一讲桌的料豆,王老师并不舍得真吃,他常常拿来两只崭新的粉笔盒,细心地装好了,留起来。半月甚至一月后,王老师再分给大家,每人一小捧。于是,我们又会拥有一个,不是二月二的“二月二”。我便狼吞虎咽一般地暴食起这难得的美味来,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同桌的狗蛋和胖子他们,仿佛约好了馋我似的,一粒一粒洋洋得意地细嚼慢咽,馋得我直往肚子里咽唾tuò沫。不过也有比我更难受的,那就是守在门外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们。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zhù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

今年回家探亲,使我有机会回到了二月二的童年。家家户户依旧在炒料豆,而且还翻出了许许多多的花样来:糖酥、油炸、茴香煮……同样的风味,同样的情趣,谁不想过个瘾、吃个够?况且一年只这么一回。

农家人依旧隆隆重重地把二月二当作节日过,但已不再是企望来年,而是庆祝昨岁的丰收。偶尔也会见到场院里,我童年的那种垛形图案,但这本身也已仅仅只是过来人,二月二不愿摈bìn 弃的一个习惯而已。

哦,这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令我魂牵梦绕的料豆,该是历史的见证人,该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juàn恋,是已经长大了身为游子的我。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何林的电视散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何林亲自导演,把他写的散文《二月二,料豆喷喷香》,改编成电视散文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产于我国南方的杨梅树

我爱故乡的杨梅

作者:王鲁彦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lán)地吮(shǔn)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nì)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chún)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zhī)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fǔ)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二月二,料豆喷喷香

《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王鲁彦的人生经历

#青春回忆杀#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