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赞美烧饼的句子(乡情散文)

乡情散文:回味当年花生饼

乡情散文:回味当年花生饼

  文:杨晓光

  现在的烧饼铺,由于猪肉涨价,想买个肉烧饼,挺难买的。不过,油盐烧饼,芝麻烧饼,糖烧饼,倒也品种齐全。我打算买个花生烧饼尝鲜,却像在糕点铺踅摸带核桃仁的核桃酥一样,难于上青天。不知是顾客群体没人好这口,还是掌炉师傅不得要领不会做。其实做法挺简单的。花生碎掺糖做馅,换句话说,糖烧饼里加一勺花生碎,就是新出炉的花生烧饼。由于加入花生碎的缘故,烘烤出来的烧饼,有着浓郁的花生香,吃在嘴里的口感也十分酥脆。俗话说:要吃嘴,下凉水。我走进厨房准备早餐,为全家人制作花生烧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吃着满口花生香的烧饼,我不由得想到当年的花生饼。花生饼,可不能望文生义,不是花生做的饼,也不是烘烤的花生烧饼,更不是花生油烙的饼。我小时候充作零食的“花生饼”,是农村油坊压榨花生油的下脚料,花生渣饼。

  花生渣饼的来历一言难尽。榨油师傅将翻炒的花生米趁热碾碎,倾倒在灶前铺好的麻包上,麻包周围用铁箍箍住,形成一个麻包罩面、铁箍围边的“大油饼”,将“大油饼”并排竖立在油榨里。“油榨”是榨油的核心区。油榨挤满铁箍油饼后,插入硬木楔子。随着“嗨—嘭—,嗨—嘭—”的撞击声,硬木楔子把铁箍油饼挤得越来越紧,眼看着黏稠发亮、香味诱人的花生油就从麻包的缝隙间汩汩地流到油榨下的铁槽里。榨干了油的废渣,卸下铁箍,拆下麻包,就成了小锅盖大小、硬邦邦的花生渣饼。

  当年老家到立冬节气,地里农活告一段落,一年一度出大力流大汗的春种、夏耪、秋收画上圆满句号。时至“猫冬”的日子昼短夜长,为节省金贵的口粮,家家开始俭省着一天吃两顿饭。我所就读的晒四小(昌黎县晒甲坨乡四村小学)顺应农家作息习惯,也随即更改上课时间,一天连续上完五节课后,下午两点就放学回家了。三口并作两口地吃完饭,跐溜一声跳下炕,跑到当街,扯着嗓子喊齐小伙伴,开启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

  正值活泼好动、长身体的我们这些小伙伴,丝毫没有一天吃两顿饭需要节省体力和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概念,课间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天天乐此不疲,当上课上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肚子已经饿的咕咕叫了。于是掏出各自准备的零食,相互交换,互通有无,藉以果腹。所谓零食,无外乎压榨后用于猪饲料的豆渣饼、花生渣饼之类。我带的渣饼特殊,机器压榨,薄而脆,嚼在嘴里香味十足,自然属于同学之间交换的精美食品。奶奶宠我,“花生饼”带得较多,我也乐与同学分享。

  放学后的正餐是奶奶特意给我烙的馅盒子。馅儿,无非白菜、萝卜之类,剁碎,佐以盐末,几无油星儿。面,多半甘薯面,少许玉米面。奶奶烙馅盒子没条件讲究什么“厨艺”,皮包馅,烙熟,更谈不上内含多少营养元素。充饥而已。但是当年吃起来,我感觉比如今赵家馆饺子(昌黎名吃)都好吃。天天放学回家坐在西厢房北屋炕桌前,一顿狼吞虎咽,奶奶的馅盒子很快被我风卷残云。

  在狗都嫌弃的年龄段,饭后根本闲不住。我爬到生产队用做大牲畜饲料的花生秧垛上,小猴拿虱子般翻摘无人问津的秕花生,说白了就是没落果的皮壳儿,揣进衣兜。虽然远不及喷香的机压渣饼受用,晚上看露天电影的午夜场打牙祭,唆喇味儿,聊胜于无。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