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夸张修辞手法的句子(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常用修辞手法比喻的使用详解和排比、借代的使用详解,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的使用详解。

拟人

1、定义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一、把非生物拟人化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二、把有生物拟人化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三、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夸张

1、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三、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3、夸张的作用

一、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二、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三、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1、定义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2、技巧的运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

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拟人、夸张、通感使用详解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2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