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没有礼物的句子(七夕没有礼物)
相传牛郎和织女违背天规,在人间自行结为夫妻,生儿育女。小两口互敬互爱,男耕女织,日子虽平平淡淡,但是却其乐融融。
天帝知道后大怒,遂派王母率领天兵天将去抓拿织女。阿牛哥在老牛帮助下穷追不舍。于是王母银钗一划,便是整条银河。
银河两岸,两个有情人哭天抢地,肝肠寸断。喜鹊被感动得纷纷前来搭起了一条爱情之桥。天帝无奈,只好答应每年七月初七允许两人见面一次。
这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民间被这神话传说所感,逐渐演绎成隆重的民间节日。
织女是大家心目中就是心灵手巧和美丽大方的代表,所以古代女子会在这一天精心准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向织女乞巧。
按说织女与牛郎的遭遇已经够让人撕心裂肺了,在难得相会一天的时候还要处理人间这么多的祈愿。
这样来看不禁让人生出两个感慨一来:织女实在伟大;二来:这怎么看都有点不像情人节。难怪书上记载:七夕并非中国传统情人节,而三月三才更能代表中国情人节。
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在这两天都是怎么过的吧。
七夕节的历史演变以及民俗:
很多节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按照上古天文历法及星祀宗教。牵牛和织女最初是以“星”的形式出现,叫牵牛星、织女星。后来先从“星到神”,而后再从“神到人”慢慢演变成了带有悲情色情的故事,传颂千古。
七夕这天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因为参与者基本是少女,内容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成型期——两汉:
牵牛星被华夏民族祖先视为谷物神,织女星则被视为桑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主管农事的神灵。在农耕社会守护农事的神灵理所应当会被看重。所以研究与传说慢慢层出不穷。
西周时代《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大概是说牵牛星和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终归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整个记载看起来虽有联想,的确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到了西汉时,织女、牵牛开始有了人的形态,他们的石像出现在彼时长安城的昆明池两畔。
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
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爱情因素明显增多。牵牛织女遥相对望,充满了悲情色彩。
《迢迢牵牛星》记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东汉时鹊桥概念出现,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再相见,即便短暂也能使人们能够从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中得到一点点心理安慰。自此,七夕节基本成型。
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夕乞巧的记载是汉朝人生活实录《西京杂记》中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就是说七夕节这天,汉朝的宫娥彩女在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人们纷纷效仿。
变异期——魏晋南北朝:
由于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六朝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无常,政治动乱使人们的心理充满了悲观失望,文人士大夫们思想消极怠惰,放浪形骸、纵情享受成为一种主流色彩。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每逢佳节曲水流觞,纵情声色,蔑视名教礼法,清谈漫论玄学等更是寻常之事。节日严肃的风俗慢慢淡出了人们视线。
牛郎织女故事的爱情情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发展完备。
这时期七夕的民俗除了穿针乞巧之外,还有以蜘蛛网乞巧。就是在当天摆出瓜果,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代表得到织女庇护。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变异期——隋唐到宋
中国的节日风俗发展到了唐宋年间,节日生活开始充盈着一股都市风,民间习俗从封建迷信等各种禁忌中解放出来,向娱乐型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佳节良辰”。
元旦日的放爆竹,不再是驱鬼驱魔,而是象征欢快;元宵的祭神灯火,变成了观赏花灯;中秋节由拜月逐渐变成赏月的习俗;重阳节已成了赏菊的盛会等。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直到临近七夕时日,乞巧市上都是人山人海,车马难行。
唐宋时期的七夕民俗基本也是沿袭前期的风俗,只是趋于娱乐性。而乞巧的形式也基本相同,只是规则上有点变化。唐朝在蜘蛛网乞巧上,以网之“疏密”定性是否得巧。宋朝则是以网之“圆正”定性是否得巧。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述得更为详细:“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稳定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的节日风俗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明朝万历年代之后,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历史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种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风俗与文化积淀的岁时节日,进一步朝着娱乐型的方向迅猛发展。
民众除了祈祷神灵的庇护外,更多的是借此机会以求娱乐、享受。
明清基于穿针乞巧风俗外,多了个投针验巧。就是将水置于太阳底下暴晒,然后待水膜生成后将针投放在水膜上面,以针形成的影子来验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明清时还盛行种生求子。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但习俗就是这么好玩的。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由此可见,历代乞巧验巧之法不同,一般会在原有基础上慢慢延伸或者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向织女祈愿。汉朝开始有穿针验巧,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的风俗还有很多,有拜织女求漂亮、求智慧、求如意郎君;求早生贵子、求宠爱;拜魁星保佑高中;结彩缕穿七孔针、香桥会、乞巧吃巧果、食瓜果、七夕“尝新”等这些都是七夕的民俗活动。
还有七夕乞巧会。就是在七夕将新嫁闺女接回娘家的,以免王母娘娘拆散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暂避一时以求长久的团圆。
七夕怎么看都有点像情侣的受难日,或者少女祈求获得技术的节日。这个情人节的演变历史还是有点怪诞的。怪诞到现在七夕已然变成了朋友圈里的撒狗粮和一句“请不要对我撒狗粮”的心情说说。
三月三情人节:
更怪诞的是,现在广西独享的节日三月三,竟然有在史料里的缩影是真正的中国式情人节。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大概意思就是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兰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水岸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定情毋相忘。
临水宴宾、踏青就是巳日主要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由此来看三月三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所以在七夕没有这天没有收到礼物的女生可以安慰自己,今天不是情人节。没打算给女生买礼物的男生可以告诉她,七夕是女生贤惠乞求心灵手巧的日子。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30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