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荡秋千的经典句子(清明不独悲)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一千古名句,早已把清明定格在了悲痛一词上。即或清明当天无纷纷之雨,你也会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故去的亲人,孤清的墓地,翻飞的纸钱,无一不在触动我们敏感和柔软的内心。华夏的先祖,至圣的孔子,牺牲的烈士,无一不在敲打我们追思致敬的神经。

但清明,这个始于周代,有着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节气与节日,独具魅力,其内涵不仅仅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其色彩也绝不仅仅是千山零涕,万木静肃。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清明踏青,温情不落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宋] 苏辙《踏青》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吐绿的时节,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所以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又叫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清明寒食,健体忙忙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荡秋千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宋] 欧阳修《阮郎归》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其历史十分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词句里大自然中的生命正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堂屋前双燕飞归。“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的词句再次印证了古时的少女,对秋千是一往情深。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踢蹴鞠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宋] 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时节,被古人认为是蹴鞠的好时候,因此古有“清明蹴鞠最当时”之说。北宋的高俅无疑是北宋足坛神一般的存在。南宋时期,蹴鞠是市面繁华的标志之一。陆游诗云:“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云”“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可见,清明是蹴鞠的好日子。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村居》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古人认为, 这样能除病消灾,带走邪气与晦气,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清明植树,插柳戴柳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宋] 宋伯仁 《清明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 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在诗词里穿梭的各种清明习俗向我们宣告了,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强身健体的欢笑声。所以,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清明不独悲,趣味也当时

(图片来自网络)

#散文# #美文#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3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