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大格局的句子(如何把自己的格局打开)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你关注的问题,
暴露了你的层次。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十三》
这樊迟挺另类的。
有一天,他突然找孔子,问老师如何种庄稼。孔子没搭理他,说,“种庄稼这事,我不如老农。” 樊迟还不甘心,又向孔子请教怎么种菜,孔子又把他挡回去了,说,“我种菜不如菜农。”
种庄稼、种菜孔子会不会呢?当然是会的。孔子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小时候家里穷,啥粗活都干过。
但孔子为什么不教樊迟这些呢?他后面有说。
樊迟在孔子这里碰了个钉子,出去了,孔子还不解恨,继续骂他,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里说的“小人”,主要是说樊迟他见识浅,格局小。别的弟子来孔子这里,探讨的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怎么他一开口就是种粮种菜呢?
放到今天,就好比一个人参加行业峰会,有幸得到了一个向行业大佬当面请教的机会,结果,一开口就问了具体业务操作上面的问题,这不是在寒碜人么?
找专业的人,请教专业的事;对不同层次的人,提不同的问题。这是我们要从樊迟身上学习的第一个点。
那么,孔子他关心的是什么?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礼,于百姓来说,是规章制度,于上位者来说,却是他的职责所在。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精力被琐碎事务分散得越多,越难去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情。
若是弟子们因为樊迟知道了老师菜种得也好,都跑来找老师讨论如何种菜,这讨论学问的功夫不就被耽误、被干扰了么?
所以,孔子拒绝和樊迟谈论与种菜、耕地有关的话题。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从”,
义,是信用,是交换的基础。所谓“讲义气”,就是一视同仁;要做到一视同仁,那么要有原则,有底线,触碰自己原则的就绝不松口。
“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一个人如果讲信用,说话做事靠谱,别人会信任他,不欺瞒他。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最后一句既是在说樊迟,也是在说我们,估摸着孔子是早就觉察到樊迟突发奇想想学种菜,是想走捷径,以此来谋生吧,才会敲打他,
喊他把格局打开。
02.
立志的关键,
在于要有所不为。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十三》
子贡问老师: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士呢?士者,仕也,学而优则仕;孔子的弟子,学成之后的出路,就是士。所以,子贡会问老师“士”的标准是什么。
孔子说,他的行为能够知耻。出使其他国家,能够不辱君命,就是士了。
朱熹注解说,“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知耻,就是有所不为,不辱使命,就是才干足以有为。
什么样的人有所为呢?是有志向的人。有志向的人目标清晰,意志力坚定,不在他标准上的事,他考都不会去考虑。
子贡听明白了,这标准很高,继续问孔子,那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宗族称他孝顺,乡党赞他友爱。他虽然没有才华横溢,不能成大事,但仁孝之本是立起来,也算是士了。
“敢问其次”,那再低一等的呢,“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虽不能随机应变,但可以交待一些事情给他做,因为他像石头一样固执,说什么,就做什么。
这里的小人,是指见识浅狭的人,他们虽然遵纪守法,但却常常忽视事物的本质。
举个例子,平日里,小叔子去拉嫂子的手,这当然是于礼法不合的;但嫂子若是掉进了湍急的河流里,人命关天,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三个层次的标准,都明白了,子贡接着问,那老师觉得今天从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些人,斗量跟个饭筐那么大~(叹息)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论语·子路十三》的共读。
敬请期待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4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