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的那种心情的句子(作家纪实)
题记:民国才女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可谓是个个煜煜生辉、风华绝代。提民国可谓大家林立,提才女,谁也绕不过张爱玲。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上世纪红遍大上海和全国的民国才女——张爱玲。
家庭让她拥有了高贵和摩登
有些人的高贵是装出来的,有些人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张爱玲就属于后者。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女李菊耦的独子,可谓是名臣之后,书香门第啊!到了民国张志沂就成了没落的贵族了。尽管如此,张志沂和“三寸金莲”跨“两代”的黄逸梵结合,生出的张爱玲还是有着贵族与时尚的“基因”的。
熟读八股文的张志沂对子女的影响还是有的,再加上黄逸梵,这位虽然是脚是“三寸金莲”,但她受时代的影响留学国外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观念,在生活观念和着装打扮上对张爱玲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尽管父母亲离了婚,但父母亲对她高贵而时髦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缺爱的灵魂成了她冷艳和孤傲的标签
如果张爱玲的家庭是健全的,如果她的童年在爱意融融中度过,那么张爱玲还会那么冷艳,还会那么孤傲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再又反过来想:如果那样的话,张爱玲的文学风格和文学造诣或许还没有现在大;当然,历史不允许我们这样假设的,张爱玲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父母的离异,后母和父亲腐糜的生活,是这个本该在爱的时候缺少了爱,孤独和冷艳就驻进她的心里了。
父亲成了抽大烟的纨绔子弟,娶进门的后母也跟着抽大烟。回到家的张爱玲,看到的永远是烟雾缭绕,乌烟瘴气的景象,她更加厌恶起这个家了。再加上一次和后母发生口角,父亲得知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哐的一个巴掌打过来……本来自尊心强的张爱玲更恨起了父亲和后母了。被打后,张爱玲去找过母亲。她母亲也过得拮据,没有给她应有的爱和支持,因此张爱玲就变得更加敏感和孤独了。这种孤独和敏感对她的影响很大,可以说影响了她的文风和一生,冷艳和孤傲成了她的标签。
风华绝代的“文袍”
张爱玲生活在20世纪动荡与战争频发的民国时期,靠着父亲的资助和自己的加倍努力考上了香港大学,之后全额奖学金得主的身份保送上牛津大学(因战争原因没去成)。转入圣约翰大学后张爱玲开始在校刊上创作发表了诸多影评,剧评。诸如《婆媳之间》《燕迎春》《借银灯》。上海沦后张爱玲横扫文坛,《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相继发表。一代才女红极上海,文袍煜煜生辉。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你喜欢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才华,那你就喜欢他(她)的某一方面才华;其余方面就另当别论;因为别的方面丝毫没有影响到你对他(她)的喜欢。那么我们喜欢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那么我就列举才女张爱玲的一些金句一飨读者吧。
总觉得,张爱玲是比喻的天才,或者说也只有比喻天才,才会有她那些妙不可言、令人叫绝的比喻。她在《色·戒》这篇小说中比喻不多,但有一句却也能让人过目不忘:“一种失败的预感,像丝袜上一道裂痕,阴凉地在腿肚子上悄悄地往上爬。”这是形容王佳芝当时等人时的那种心情。
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在听了“四奶奶”指桑骂槐的一番话后,极度伤心,张爱玲这时写道:“白流苏在她母亲床前凄淒凉凉跪着,听见了这话,把手里的绣花鞋帮子紧紧按在心口上,戳在鞋上的一枚针,扎了手也不觉得疼,小声道:‘这屋子里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尘灰吊子。”不论是白流苏传神的自言自语还是张爱玲紧接在后面的比喻,都不是一般的作家能拿得出来的。
张爱玲除了写小说,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在这些文章中,同样是比喻得让人感到新鲜、惊喜,甚至忍不住直呼“天才”。她有篇《更衣记》。按说,这种题材大体也就是只能做出一篇极平常的生活随笔,然而到了张爱玲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有情有趣,写得生动活泼,且有思想见地。
“‘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这样的文字若是由男人来做,可能会被人骂作有“非分之想”,因此也合该张爱玲来做才合适。当然,更要紧的的是,恐怕从女人紧身能联想到“一缕诗魂”,如果不能说张是第一人,也可说张爱玲是“李清照第二”了。
难逃一袭“虱袍”的情劫
张爱玲是活在文学艺术世界里的人,她看透了这个世界,也厌恶堕落、腐糜和做作,对一切是那么的漠然,又是那般通透和澈然。如果她不活在自我的孤傲和任性里,以她在文学上的睿智,用到生活上,那她绝对不会让胡兰成搞得那么惨!
只因她的孤僻、偏执和缺爱的性格,遇见了让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代才女只因浅薄的一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至少是当时见到胡时),的话让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又能怪谁?这又能怨谁?尽管,张爱玲最后决绝地同胡兰成分手,那如此的伤痛又有谁懂得?又有谁知道呢?只有她自己了,必定深爱过的彻痛,还是有的,还是存在的。
自古才女多孤寂,自古才女多情劫。张爱玲也不例外;还好,她还有文学在。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40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