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参天对仗的句子(山石岩下)
说到对联,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这是一个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会产生自认才疏学浅、难登大雅之堂的想法,一提到对联便望而却步。实际上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不一定要在古代文学上有所建树才能涉及,只要略懂对联的基本格式就可以成为一种休闲的文字游戏。
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自然有诸多的精髓在里面,既能阳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既能成为文人墨客的雅好,亦能成为妇孺皆知的闲趣。通俗来讲,对联是但凡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触及,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教育体制下,女子同样可以轻松“应对”,可见其并没有太高的难度。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山间牧羊女的故事,书生出上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牧羊女妙对下联,书生自愧不如,这是怎样的一副精彩下联呢?
一、对联的趣味性
对联的基本格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看起来枯燥无趣,其实里面大有文章所在。对联表面上看只是单纯的文字交流,而实际上对联更注重一个“意”字,这个“意”就成为了对联趣味性的主导。
因此,对联便出现了“机关联”,顾名思义,就是联中内藏“机关”,这个“机关”是指在联语中或明或暗很巧妙的含有一定难度的机关,联中包含: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和普通的对联相比,机关联对格律及平仄的要求少了几分苛刻,而在趣味性和知识面上又多了一些特点,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敏捷才思和扎实功底。天文地理、人物事迹、药材名称、成语典故等都深藏其中,更加提高了对联的趣味性。
二、李白巧对机关联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大家,才思敏捷、学富五车用来形容他仍然感觉不能完美表达出他的真才实学。像他这样的大诗人在朝野当中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佩服他的人虚心讨教,而嫉妒他的人则是故意刁难。
据传,唐玄宗招李白入宫后,杨国仲看李白受到脱靴磨墨的特级“招待”感到十分不满,嫉妒李白的才华,便向李白提出“三步对句”的挑战。
“三步对句”就是在挑战方提出上联后,三步之内对出下联。要知道出联容易对联难,尤其在故意刁难的情况下,说不上会埋下什么“机关”。而李白却欣然应战。
于是,杨国仲说出上联“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这里面的“锯”通“句”,上联把李白比作猴子,看他如何对出下联的句子,有着明显的奚落之意。
在杨国仲等看李白出糗时,李白却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结果杨国仲刚抬脚,李白便对出下联“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通“题”,李白的下联则把杨国仲比作畜生出题,字词工整对仗、机关隐晦暗藏,本想看笑话的杨国仲反被李白一顿羞辱。
这副联使用的便是机关联中的隐字联,可见对联确实是一个趣味性十足的文字游戏。而今天我们则要讲的是机关联的另一个游戏类型——由拆字联引出的一则励志小故事。
三、牧羊女妙对下联
清帝入关后,推行汉化政策,使中华文化与文明得到很好的传承。到了康熙年间,诗词已经达到了一个中兴时期。私塾也好、官学也罢,但凡有些条件的家庭都会让子女接受一些基础教育。对联作为一种亲民的文字游戏,自然也会在民间风行起来。
有一个叫裴律的书生,可以说是天资聪颖,幼时已经熟读诗书,在乡里已经小有名气。只是经常被夸的孩子容易骄傲,在优越环境中成长未必是件好事,让裴律养成了骄傲自大的心性,恃才放旷、目中无人,自以为满腹经纶无人能及。
一日,裴律出门游玩,看到一处山水俱佳的景色,美不胜收,看到汩汩溢出的山泉便突然起了对联的兴致,在那里自言自语说出了一副上联:“山石岩下 古木枯 此木为柴”,说罢还为自已的上联叫绝。
接着裴律又想自已对出下联,结果沉思半晌也没对出合适的下联。裴律说的上联是“拆字联”。 拆字联也是机关联中的一种,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表达出一个新的意思。
“岩”字拆开为“山”与“石”,“枯”字拆开为“木”与“古”字,“柴”字拆开为“此”与“木”是这副联的“题眼”,如果想对出下联必须要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可以说这是对汉字掌握能力的考验。
正当裴律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时,旁边传来一阵笑声,裴律抬眼看去,是一位牧羊女。裴律正在为自已对不上联而懊恼,再听到牧羊女的笑声,感到自已被嘲讽了,便愤愤地回怼了一句,“你嗤笑我,莫非能说出下联来?”
裴律自持饱读诗书,此联拆字非常有难度,一个小小的牧羊女怎么能对上,难免对牧羊女有轻视之意。
牧羊女无视裴律的挑衅,随口说道“白水泉边 女子好 少女真妙”听到下联,裴律顿时呆住。
“泉”字为“白”与“水”,“好”为“女”与“子” “妙”字为“女”与“少”。如此巧妙之对,让裴律惊叹不已。深深感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可以看出,对联玩的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机关联的乐趣在于从联中能够表达出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的含义,使对联成为独特的中国文学艺术形式。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4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