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一起开心的句子(米特福德六姐妹)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感谢一年以来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希望您和您的家人在2022年,都能心想事成,事事如意!
在春节假期,我想跟大家聊一个非常有趣的家族——米特福德家族。米特福德家这一代的六朵金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她们的遭遇有点像我国的宋氏三姐妹,还成为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中的布莱克三姐妹的参考。因为六个姐妹的人生各有精彩,文字比较长,将会成为一个系列,但每个人的故事将会独立成篇,不影响观看,希望诸位享用愉快!
瞅瞅米特福德这一家子,这一代生了6朵金花:
老大是个作家,才华横溢偏偏在爱情上不撞南墙不回头;
老二热爱田园生活,青春年华在乡下养鸡养鸭最终嫁给了一个科学家;
老三信仰法西斯,二婚嫁给了英国最大的法西斯头子。
老四则是希特勒的狂热信徒,为了爱豆自杀未遂;
老五是JK·罗琳的爱豆,信仰共产主义,当上战地记者成为左翼作家;
老六看似最没有信仰,却成为第十一代德文郡公爵夫人。
下面让我们来说说这一家的精彩故事~
关于米特福德家族
米特福德家族在英国算不上是什么名门显贵,一个男爵头衔在伦敦几乎是不名一文。虽然也出了不少政治家、学者之类,也与一些名门望族世代通婚,但在政治影响力方面,显然并不出众。
米特福德六姐妹
但这种情况到了六姐妹时代被打破,因为姐妹几个的传奇人生,米特福德一跃成为除了英国王室外最有故事的家族。
米特福德六姐妹的祖父阿尔杰农·米特福德曾担任英国驻日大使,外祖父托马斯·吉布森·鲍尔斯创办了《名利场》和《The Lady》杂志。但到了她们的父亲大卫这一代,家族开始走下坡路。父亲大卫是家中老二,本来不该继承家业,只打算在军队中博个出身。但是长兄早亡,大卫不得不扛起家族重担,成为家中继承人。
大卫大小不喜读书,脾气也比较孤僻暴躁。然而服兵役并未让他的脾气变得好一些,反而在军队里更添上些混不吝和简单粗暴。在退伍后,不善经营的大卫逐渐被祖传产业修缮的巨大开支压弯了腰。他无力维系这所庄园所需的开销,只得带着“里兹代尔男爵二世”这个贵族头衔和一大家人搬到乡绅宅邸过日子。
米特福德六姐妹
大卫的思想有些偏右翼,歧视犹太人、黑人。但索性还算是开明,并不过分拘泥孩子们的思想,这也让这个家庭中自由主义思潮恣意勃发。虽然他本人寂寂无名,但却被有名的大女儿作家南希写进了小说里,这可让他的暴脾气在英国家喻户晓,且流传百年。
米特福德姐妹的母亲名叫西德妮·鲍尔斯,西德妮的父亲创立了《名利场》和《The Lady》杂志,西德妮从小跟着父亲四处游历,见识非常广博。但因为母亲早亡早早就开始掌家,在嫁入米特福德家后夫家家道中落,西德妮完全没有时间留恋她的少女时代和浪漫情怀。一下子陷入精打细算,用最少的钱维持贵族最后的体面生活中去。对于6姐妹来说,母亲是个忙忙碌碌却又冷漠刻板的女人。
米特福德一家
虽然过不了奢华日子,但米特福德一家还是生活无忧。六姐妹加上米特福德家唯一的独苗继承人托马斯就在乡绅宅邸长大成人。快乐、自由的乡村生活,姐妹几个都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因为老兵父亲里兹代尔男爵二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进入寄宿学校,认为如果她们在体育课上打曲棍球,皮肤会变得粗糙,小腿也会变粗。他为孩子们请了保姆和家庭教师,向他们灌输了自由主义的观念,鼓励他们追求自我的见解和看法。或许就是因为父亲的教育方式,让这几个情感深厚相亲相爱的姐妹在长大后反目成仇,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南希·米特福德
(一)
米特福德家的长女南希·米特福德无疑是六姐妹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位。她非常擅长撰写关于英国、法国上流社会的小说。尤其是二战后出版的四本:《追爱》、《恋恋冬季》、《保佑》和《不要告诉阿尔弗雷德》。
南希·米特福德
人到中年后她开始成为一个传记作家,南希曾在访谈中谈到她的童年时代:“我所阅读的书籍中,最多的仍然是传记、回忆录和纯文学作品”。于是她写下了《蓬帕杜夫人》、《太阳王》 、《腓特烈大帝》等传记。
一个长相古典的漂亮女人,举止优雅,富有学识,经济独立,且很有幽默细胞,谈吐中充满着智慧。偏偏在情感生活上糟糕透顶,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
(二)
年轻时的南希并不缺乏追求者,她长相古典举止大方,在进入社交季后很有些年轻的男孩子跟在后面献殷勤,想要打动她的芳心。但是弟弟托马斯将伊顿公学的同学哈米什带进了她的生活。
哈米什是苏格兰罗斯林伯爵家的二儿子,长相英俊、穿着考究,他十分善于交际,穿梭在宴会中仿佛一只花蝴蝶。这是一个品味非常好,也很会讲话的年轻人,23岁的南希对他一见钟情。
南希·米特福德
哈米什太轻浮,几乎所有人都在告诫南希这绝不是一桩好姻缘,但被美色所迷的南希一意孤行,很快就和哈米什订了婚。
令南希没有想到的是,随后的5年,几乎全是折磨。南希给朋友写信中说:“爱情折磨得我没有一刻快乐。”哈米什是一个同性恋,他与女人订婚不过是为了在父母面前做戏,他根本就不可能和南希结婚。在这五年中哈米什与南希吵吵嚷嚷分分合合,哈米什曾经百般暗示,但南希仿佛走进了死胡同,无论如何都不肯抬头看看这个世界。
南希·米特福德
直到哈米什打电话来声称自己准备和银行家的闺女结婚,冷酷无情地对南希道:“我们两个赶紧分手吧!”被伤透了心的南希试图自杀。好在她改变了主意,作为报复,一个月后匆匆与伦内尔男爵家的小儿子彼得·罗德订婚。
(三)
这是一个不负责任又轻率的决定。彼得·罗德仪表堂堂,对外宣称是一个外交官,或许这就是南希选择他结婚的原因。但接触多了才知道,这个男人其实不过是一个嗜酒如命还夸夸其谈的赌鬼。他什么工作都做不长久,还喜欢与同僚们喝酒、赌博吹牛皮。很快,他就把妻子的嫁妆花了一干二净,南希失望透顶,却还勉强维系着这段婚姻。她曾经两度怀孕,却都因为种种原因流产。而彼得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在外面找了情人,这也让南希的第三次怀孕以流产告终。这一次流产让她彻底丧失了做母亲的能力,自此也对彼得彻底死心。
南希与彼得·罗德的婚礼
喜欢帅哥的南希难免有些沮丧,长得帅的男人不可信,那么丑的能托付终身吗?
1942年,37岁的南希在伦敦的一次聚会上遇到加斯东·帕尔维斯基。加斯东是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得力助手,传记作家是这样形容他的长相:胖乎乎的、秃顶,脸像没剥皮的土豆……“丑陋又风流”的男人尽管其貌不扬,却是远近闻名的花花公子。我们并不知道南希到底爱上了他什么,或许真的为了他的才华而倾倒吧。后半生,她将用所有的激情来追逐着他。
下定了决心的南希先是和自己不争气的丈夫分居,然后在二战结束后离开英国搬到了法国巴黎。之后,南希又忍受着非议与丈夫离婚,出版了那一本很有名的书:《追逐爱情》。只可惜,虽然加斯东在很多场合都说出喜欢南希的风趣幽默,但却从未给过她任何的婚姻承诺。
加斯东·帕尔维斯基
这场长达30年的单恋带给了南希创作灵感,但却无法带给她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加斯东总是喜欢窝在南希的家中与她喝酒聊天,享受在她身边的轻松快意,但时间稍晚便会告辞离开。苦闷的南希一度烟瘾极大,她几乎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显然这段柏拉图式的爱情并未给她带来多少安慰。
南希曾经在访谈中宣称:加斯东认为结婚只为生子,而她则不愿充当“生育机器”,故二人终究无法成婚。或许这不过是挽尊,因为加斯东68岁那年结婚了,新娘不是南希,而是54岁的海伦妮。显然这把年纪的加斯东结婚并不是为了生子,他会结婚,只是不愿意跟南希结婚而已。
南希·米特福德
当时因病在家休养的南希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消息,她并未多说什么,但精神状态明显变得非常不好。4年后,南希死于霍奇金病(淋巴瘤),临终之际加斯东陪伴在她身侧,送了她最后一程。她的骨灰按照遗愿被安葬在英国牛津郡,与父母和三个妹妹长眠在一起。
南希·米特福德
我从不愿意评断别人的情感,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别人的情感生活细节,也无法知道她心中的爱恨纠结。在多数人看来,南希这种追逐半生的行为不能理解,但英国历史学家丽莎·希尔顿研究南希和加斯顿30年间的往来信件后说到:“他们建立了一种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友谊……南希遭受了痛苦,但她有意识地选择了不让有缺憾的感情关系主宰自己的生活。”就像南希所著《觅爱追欢》中女主人公对劝说她离开情人法布里斯公爵的亲友说:“我不想被解救!”
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她不撞南墙不回头,却可能她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呢?
帕米拉·米特福德
老二帕米拉是几个姐妹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她发自内心地热爱乡村生活,不怎么像姐妹那样喜爱抛头露面。因为她的低调行事,让她在姐妹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其实她过得挺好。29岁时嫁给了30岁的百万富翁物理学家德里克·杰克逊。
中老年的帕米拉
这段婚姻并不怎么令人愉快,丈夫的情人众多,在男女之事上面过分随便,除了女性情人外他还有不少的男性情人。在原子物理学方面德里克的确是个人才,在私生活方面就是个渣。不过帕米拉并不怎么在乎,她独自驾车在欧洲各地旅行,成为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女性乘客。当然她依旧是喜欢乡村生活的,在家养鸡养鸭,最后成为了一个陶艺品鉴家。
帕米拉和德里克的婚姻持续了15年,没有孩子,当两人离婚后,德里克又再婚了。这个花心的男人前前后后结了6次婚,当然这与帕米拉并没有什么关系,她离婚后与一个意大利女人朱迪塔·托马西一起住在乡下。有一种说法是帕米拉弯了,她找了一位同性恋人,另一种说法则是帕米拉一辈子都是钢铁直女,所以朱迪塔不过是她的室友罢了。无论哪种说法都好,我们只知道这两个女人一起共度了剩余的生命。
德里克·杰克逊
在米特福德几姐妹中,老二帕米拉是最低调的那个。她不像是其他几个姐妹活在媒体的镜头下,她住在乡下,喜爱养鸡鸭,善于厨艺和陶艺。在适当的时候结婚,老公出轨次数太多她就离婚。在她身上好像没有那种浓烈的爱恨情仇,也没有清晰的政治信仰,她好像遗世独立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别人说到米特福德姐妹的时候,或许觉得帕米拉索然无趣,我倒是觉得或许是关于她的记载太少,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看到她有趣的地方。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4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