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美的句子(朱光潜)
在现今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一天忙忙碌碌、步履匆匆,远了闲情逸致,去抬头去望一望天上的自在悠悠的云,去俯下身看一看水中自由游动的鱼,都成了浪费时间的不当之举。殊不知,生活中的美,就这样被错失,被埋没,是美中之憾呢,还是憾中失美呢,不言喻之。
我们都希望生活美好,难道美好的生活就只是车子、房子、票子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吗?马.埃利奥特给出了正确的回答:“美,什么是美?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大量的美。然而,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美,它不是物质基础,却是精神的给养,可使平淡无奇的生活有趣多彩,使人内心饱满丰盈,无惧前程。
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朱光潜老先生,他著述的《谈美》一书,清晰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美?美从何处寻?美又如何欣赏与创造?
《谈美》,书中没有美学理论那些生僻难懂、枯燥繁冗的专业用语,而是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美的无穷魅力,那许多美丽的风景、美丽的诗篇、美丽的故事,人生路上,不要错过。
“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物美,你也要有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心灵,才能碰撞出光亮的火花。
此时正逢秋风习习,且走进《谈美》,开启寻美之路,重新认识一下秋的姿色、人生的美丽。
01. 美感经验与美
书中开篇,用园中古松作例,为我们清楚明示了人们三种待物的态度:木商看古松,是可以用来做什么、值多少钱的实用主义态度;植物学家看古松,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植物的科学态度;画家只顾审美,只顾观赏,在他眼里,这只是一棵苍翠的古树的美感态度。
一棵古松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态度趋使,这都是个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美感产生在画家的眼里,美感产生在没有实用的角度、没有科学的角度上,单纯地只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注视中产生,古松就是古松,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完全占领了画家的意识,这时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的形象直觉,就是美感经验,美就是形象直觉的特质。
美,没有实用主义有用,没有科学的结果可效用社会,但是却可以使人生中的精神饥渴得到饱餍,是“无所为而为”,画家把自己对古松的情感加注在画里,又由画外射给观者,古松的苍劲挺拔、不惧风霜的豪迈又移情到他们的领会中,这时画家当时产生的美感经验,已由画做了传递使者,而观者的美感经验只单是由画而产生。
这就是为什么,一朵小花会吸引我们的眼光,注视良久,忘了周围与自己;为什么一朵白云,我们会凝视许久,看它的万千变幻。正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在观赏这样的美丽画面中,美感随物而来,美的特质应运而生,达到心境平和,淡泊自然,实现美的价值所在。这样的美,值得你停下匆匆的脚步,“虚度”一下时光,领略一下美的魅力。
02. 美在何处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在《谈美》一书中,可以找到落脚点。河上的桥没有它在水中的倒影美;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景;清朝时的碗盘当时是日常用品,为什么现在却成了古董;回忆过去的沧桑,现在看起来也觉得美;羡慕别人的境遇好,不满自己的境遇等这些事例,皆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与倒影分处于两个世界,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在熟悉的地方,总是实用的态度在引导你,这个景点的附近有些什么,陌生的地方,只有新奇的美景;古董在当时,只是用具,而隔了这么多年,因鲜少而年代久远,所以成了赏玩宝贝;以往日子的痛苦,在今看来,有一种度过煎熬后,孕育的力量之美……这些美,都验证了一个道理: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只有跳脱出困囿的境遇,美才会现身。
汪国真那首《旅行》,就非常诗意地把这种“距离”言尽: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是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在自己熟悉的境遇中,总是不满充斥着心怀,这也不如意,那也不顺心,总是看着人家比自己要好,把一种羡慕的眼光投射给了别人,自己却做着自怨自艾的哀叹,殊不知,别人也在羡慕着你,这种距离产生的羡慕,让我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光亮,别忘了曾有一首短诗所言喻的人生哲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种距离,正应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不妨把眼光从远距离的事物上,移到自己的周围、移到自己的身上,凝视里有美,在自己的熟悉处寻美,在自己的身上,发现光亮。
有一种美景叫无需远行,有一种风景就在身边!在人生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无需羡慕别人!
03. 欣赏美,创造美
有人说:“如果人们不仅能够执着地追求美,而且能够敏锐地发现美,自觉地创造美,那么,不仅他们自身会变得更加完美,而且整个社会,我们周围的一切也都会变得更加完美。”
美,不仅在于发现,还要学会如何去欣赏、去创造。朱老在书中用大量的文字,为我们表述了文艺作品的美,在欣赏佳作时,如何去品味作者的创作手法与表达的意境。
作者用诗人王昌龄的《长信怨》一诗为我们解读: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美是形象直觉的特质。所以在这首诗中,这种形象的产生,是由想象而起,由外物“寒鸦”想象它像什么样,创造出它的模样,也就是书中所说“创造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离不开这种创造的想象,作者在完成作品时,也离不开创造的想象。
《长信怨》为我们创造出了这些意象: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它们独立也相互关联,而且都是用以往的旧有材料,加以新的综合,创造出新的意象来。这在此,告诉读者,要学会欣赏与创造,必有的典故要了解,像在这首诗中,“团扇”就是一典故的新创造,班婕妤的《怨歌行》中提到合欢扇后被弃置,她以此自比这个典故。诗人王昌龄就是非常完美地运用了这个典故,并生出新的创造来。
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这种创造,并非无中生有,虽有时来自于不由自主而萌生的灵感,但更需要作者要有大量的知识积淀,要有丰富的情感。灵感是潜意识酝酿成熟时的突如其来的意识,这种潜意识,是需要平时的准备,只待机缘来时,它才会开启灵感的大门。
对于文艺创作者,或者读者,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为底蕴,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才有可能读懂作者的背后的寓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欣赏与创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追求美的作者与读者最好的诠释。各门艺术都触类旁通,只有深厚的学识与修养,才能更好地做到创造与欣赏。
静心储备食粮,静待美丽之花盛开。
《谈美》一书,并没有为我们讲解那深奥难懂的美学理论,朱老像一位老者一样,在与我们畅谈他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作为前辈鼓励后来之人,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创造美,而不是沉于物质的丰饶追求中,人生精神追求更为重要,更是人生出彩的着眼处。
自然从不缺少美,我们的生活从不缺少美,我们的人生路上,更是鲜花一路开放,美靠双眼去发现,也靠心灵去感触,物美人美才是更好的“无所为而为”的融通与协调,艺术里有人生、有情趣,人生里更要有艺术、有情趣,让平淡的日子不再平庸!
人生短暂,别辜负一切的美,正如朱老这本《谈美》叮嘱我们的,“慢慢走,欣赏啊!”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0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