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计划被打乱的经典句子(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

文/霓裳

一位妈妈在微头条上说:

刚把三年级的女儿爆揍了一顿,自己大哭了了一场,太气人了!

原来,女儿期末考试除了语文刚及格,数学英语连50分都没到,这个暑假,她为女儿制定了追赶计划:

从一年级的复习开始,口算,竖式计算,应用题,拼音,阅读理解,句子训练,三年级的还增加了英语复习资料。

这位本是初中老师的妈妈,怀孕在家,天天陪女儿复习。计划中的所有复习作业都是妈妈花心思挑选后,从网上买来的。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可妈妈精心制定好的计划总是被打乱:

“今天早上孩子爷爷非要带她出去喝早茶,明天下午孩子姑姑要带他们去海边游泳,后天奶奶要带孩子们去新房打扫,然后犒劳他们吃大餐……”眼看着一星期后就开学了,女儿连一年级的作业都没有复习完。

妈妈内心很着急,早上她叫女儿抓紧时间写作业。没想到女儿不乐意,一边发脾气一边乱写。

怒不可遏的妈妈,操起手里的东西就直接往女儿身上打,最后她干脆关起门来对着女儿一阵揍,谁都劝不住!

女儿老实了,妈妈自己却大哭了一场。

她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上985、211,自己的女儿却是个学渣?自己好歹是个老师,为什么连女儿都教不好?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这则微头条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共鸣,许多人表示同款孩子和同款妈妈。

其实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情,觉得自己一心为孩子着想和负责,精力制定的计划却因为大家的干扰而落空了,孩子对学习一点也不着急,对自己的付出也不领情,让她写作业不仅不配合,还发脾气……

这些都让妈妈感觉到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的安排和意见没人重视,连孩子也不懂事不体谅自己,不听自己的。

这位妈妈在评论中还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孩子爸之前一直在部队,转业回来时女儿已经二年级了,我也一直在广州,所以之前都是老人带,从来没管过学习!”她曾经以为三年级前只要抓好习惯就可以了,到四年级再来抓学习也来得及,没想到,看到别人晒出985、211的录取通知单,再想想女儿目前的学习成绩,内心就不淡定了。而女儿的状态却是“天天玩,一说作业就翻脸”,焦虑感顿时淹没了她。

无疑,妈妈内心是爱孩子的,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但是,妈妈爱的方式却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妈妈的计划既不合理也不合适

对于女儿暑期补课这件事,妈妈的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借着短短的一个多月试图让女儿消化三年的东西,根本不可能。

看看妈妈买来的一大堆学习资料和作业,别说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连大人都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光看着就头疼,更别说完成它了。更何况是一个本来就害怕学习的三年级孩子。

所以,这样的计划失败是注定的。不是女儿的问题,是妈妈自己的问题。

这只是妈妈的计划,不是女儿的计划。所以,女儿内心有所抵触,不愿意执行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制定计划时,一定要想到这个计划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不能达到?

如果计划的主体是女儿,妈妈要和女儿商量,共同制定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并做到的计划。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压力和冲突了,达到的效果也会令双方更满意。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这本来是好事,做得好的话,双方都会有收获和成就感,也许还能因此增进亲子感情。

可惜,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妈妈太焦急、太贪了,想一口吃成胖子,却没有考虑到女儿是否消化不良。

就算是女儿愿意配合妈妈,整个暑假眼里心里都只有作业,其他什么也不做,为了完成妈妈的附加任务而不眠不休。女儿吸收进去的东西又能有多少?

当然她可能或多或少会吸收一点,但代价却是从此看见作业就害怕,甚至导致深深的厌学。

由于妈妈一心只想着解决自己的焦虑,才会有这样的急功近利表现,结果被打脸是意料之中的事。

教育孩子心态真的很重要,心态不对,任何举措都会因为被扭曲而变形。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写作业?

许多家长说:陪读的日子太难了!

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家长一心希望孩子认真高效学习,孩子却一心只想玩,抵触写作业。

其实,问题就出在家长的目的性太强了,强到了把孩子学习的事变成了家长自己的事。这样一来,孩子觉得自己是在为家长而学习。所以,他们把学习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急的是家长。

我们要学会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知道这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家长处处为孩子负责,让孩子没了责任感。

逼孩子学习是没有用的,只会把孩子的内在动力逼没了。

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产生学习动力。家长要给孩子好的学习体验,千万不要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对他挑错或提出过多孩子难以做到的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于是讨厌学习。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妈妈的焦虑是不是太多也早了?

一、女儿才上三年级,妈妈就开始为她的高考操心了。

这反应了妈妈的强烈焦虑。焦虑,其实就是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表现出不合理的担心,就像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未来想像出许多负面的甚至是灾难化的结果,然后为此担心不已。

这确实是有点杞人忧天了。孩子小学学习不好,将来就一定考不上大学,一定是前途黑暗了吗?

其实未必。

网友一:

小学不要太逼孩子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好了。我家宝贝小学一年级数学考66分。班级倒数。当时我看到分数眼泪不由自主的掉下来了。还是在学校。孩子也很无辜的小眼神看着我。小学就一直那样吧。不好也不坏。初中时在中游。高一。高二就班级前十名。高三班级前三名。高考班级第一名。全区第十六名。985学校。今年刚考上985学校研究生。专业全国前三。所以小时候只要让孩子养好习惯。让孩子有自信就好。孩子是夸的。不是打击的。

很多例子证明,一个人的小学学习状态,与未来的前途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爱因斯坦、马云、韩寒、林清玄等人,在小学的表现都很差,但他们在后来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很好的成就。

二、焦虑只会扰乱家长的心态

只要家长调整好心态,不再逼迫孩子,孩子一旦苏醒,他们会在某一瞬间长大,爆发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学习动力。

关键在于,家长要学会信任孩子,放下焦虑。如果家长无法信任孩子,一直为孩子焦虑,就会处处压制了孩子的自我,那孩子可能就会永远沉睡下去,无法苏醒。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焦虑会让家长失去内心的平静,在负面情绪的控制下看不清问题的真正所在,也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这位妈妈就是因为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无法接受“我以为”与“没想到”的反差,才导致了因挫败感而对女儿产生了怒火。

因为焦虑,家长看问题是变形的,比如,这位妈妈说,看到别人晒出985、211的录取通知单,内心就为女儿担心。还说女儿“天天玩,一说作业就翻脸”。而家里的其他人看到的却是妈妈“整天作业作业的,都不让孩子玩”。

三、计划不能被学习占满,一点其他的调整余地也没有

孩子的暑期计划里本不应只有学习,还应该包括孩子运动和其他活动的时间,还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和一些弹性的时间。

这样一来,即便有亲戚家人要带孩子出去参加一些活动,都不会成为让计划失控的因素。

带孩子去游泳、参加新房打扫等,这些活动有什么不好?至少,比成天逼孩子写作业要有意义得多。

焦虑不仅让家长偏执和制造痛苦,还会把压力传染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让孩子一直被否定、受打击。

而家长还会因为焦虑而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为自己解决焦虑,因为期望落空而迁怒孩子。就像这位妈妈的极端做法,逼孩子学习,孩子不配合就将她狂揍一顿。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剥夺孩子的生活,会让孩子渐渐脱离生活,甚至抗拒生活。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为什么有些老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很多老师对孩子的期待与要求都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是老师,如果教育不好孩子,会觉得很丢脸,这就相当于在否定自己,让自己很没有面子。

因此,不少当老师的家长就会更容易去控制孩子。

其实,这样的心态反而更不利于亲子教育。

当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成功变成了对自己的一种身份认同和价值感体现,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变成了自己的面子,把孩子的优秀表现当成了自己的成就的时候,孩子是能感觉到的。

此时,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你的控制和你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所以很多孩子会从内心里面产生抵触。

网友二:

我婆婆也是老师,老公说是他一辈子的阴影。老师爱比较,在家里压力大。老公说小时候都要讨厌上学了,后来他上大学也宁愿离得远远的。我们有孩子后,他说让他们自由发展,别逼了!自己受的苦,不让孩子再受。

为孩子定的暑期计划总被亲戚家人打乱?打乱计划的不是他们,是你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爱的互动与情感的连接,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对孩子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孩子只有感受到你的爱,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你,接受你的教育,表现出对你的尊敬与配合。

这位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离开她多年,直到二年级才回到孩子身边。显然,她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很缺失的。所以,孩子更愿意与奶奶他们在一起。

此时妈妈要做的是,给孩子爱与尊重,建立起牢固和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否则,这时急于教育孩子,不仅收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破坏亲子感情,引起孩子的反抗。这位妈妈因为着急而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势必会引起孩子内心的抵触甚至反抗,起到相反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心态。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心态下解读出来的消息大不相同,随即产生的反应和结果也大不相同。

家长的心态调整好了,一切才会真正开始变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霓裳的教育视角,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的教育经验与知识,让我们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