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善行的句子(道德经)
看中国古典文化,离不开孔孟老庄。
孔孟乃是治世之哲学,老庄则是处世之良方。
鲁迅先生曾说,
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鲁迅全集》第一卷
与儒家那种列出条条框框并树立楷模让人们效仿不同,《道德经》一书,将人放在天地之间,讲求道法自然。如果说儒家是在管束人的行为,那么相对而言,老庄之学则是专注人的内心,追寻最真实的内在,飘逸洒脱,不用世俗眼光而改变自我,勉强自我。
在这里拿出7句以“善”字打头名句,与大家共同欣赏。
西出函谷关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译文】:做好事不留痕迹,说好话无懈可击,计算不用器具。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弄得大张旗鼓,尽人皆知。
【赏析】:有的人做事情总是喜欢咋咋唬唬的,立个目标,去某个地方,可能身未动心已动的情况下就忍不住发朋友圈,或者告诉周围的人。如果是为了在气势上压过对手,当然山呼海啸并无不可。但如果面对的是亲朋或者合作伙伴,这样的做法反而容易给人家一种不靠谱的错觉。
更何况大多时候,比如减肥,读书,学外语,年底一盘点,发现往往只喊了口号却丝毫未行动的十之八九。与其这样,不如把力气用在行动上。纳言敏行,悄悄变好,让周围的人惊叹,这样岂不更好?
老子骑青牛
善者过而已,不敢以取强
【译文】:能征善战的人或队伍,会为了目标而一拼再拼,但不会逞强欺小,耀武扬威。
【赏析】:成就感能给人带来喜悦,自信,但有时候也容易让人自我膨胀。我们可以为了达成目标而奋发图强,但不能被战胜对手带来的快感麻痹,把盛气凌人和欺负弱小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要知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不给别人留余地,别人将来也只会用逼上绝路来回敬。
我们都知道的“卧薪尝胆”,正是因为吴王夫差做的太过了,打败了越王勾践,还把他带回吴国当作奴隶使唤。所有耻辱,一桩桩一件件勾践都记在心上,终于趁吴王国内空虚时,率大军来到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译文】:最可靠的门锁,其实是没有锁,没有锁自然也就无人能打开了。
【赏析】:这一句颇有武侠中“手中无剑胜有剑”的意味。细细想来,用到为人处事上,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无懈可击,就要不惹是生非,不哗众取宠,不落井下石,不为了博人眼球而做出格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无懈可击,即使是那些想找到一些由头来对你不利的人,他们也没办法鸡蛋里挑骨头。
武林高手
善战者不怒
【译文】:会打仗的人,是不会总是气呼呼的乱发脾气的。
【赏析】:这句话放在古代杀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身上来说十分恰当,往往打仗打的最好的,绝对不是那些平常爱张牙舞爪,乱发脾气的人。都说蜀汉之争,项羽输在了鸿门宴上,其实真正决定两军生死的是垓下之战。而在垓下之战之前,刘邦做的是沉稳心机,项羽的性格自负高傲,脾气暴躁,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即使垓下没死,他的输也只是时间问题。
放在现代人身上一样适用,赢家沉着冷静,谋而后动。
西楚霸王 项羽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一个善于自我修养的人,没有什么人能够让他偏离自己的道德重心。一个坚守自己道德的人,也没有什么人能够让他变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赏析】:还是要向自己的内心求索,在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这样就比较容易战胜外来的各种不良诱惑,对这些诱惑有比较高的抵抗能力。
静心
善者,吾善之;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译文】:对于善良的人,要好好的对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更要好好对他们。这样就可以得善果。
【赏析】:《论语》里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道德经》却告诉我们要彻彻底底的对别人善。辩证来看,两种说法都很对。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小事忍不住你一言我一语,这种时候不要总是以针尖对麦芒,以无聊对穷极才好。
其实小事情上让步,不足为训。大事上要讲求原则,要不然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是非曲直了。
道德经
善用人者为之下
【译文】:善于用人的人,可以让自己屈居其下,让能干的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力量。
【赏析】:在用人方面,太多的人追求的是“为我所用”,让“我”居于高位。人性如此,没有什么大是大非,只是在成败上另当别论。毕竟,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但其实这一条真的不容易做到,毕竟把自己屈居下位的,对那个“我”来说风险太大。但退一步而言,如果去掉上下关系,而是伙伴关系,或许容易些。
道德经
7句金句,总结为10个字:“心沉静,嘴少说,手脚勤快”。
在天地间坦荡荡的生活,不为外物趋势,不因外力改变意志。我们的现代生活节奏很快,物质高度发达,人的攀比心和上升的欲望也史无前例的高涨。
要知道从前进京赶考的人都会在行囊里放一本老庄的著作,万一不得考中,退一步也可以宽慰自己,做好自己,不至于失了自己的“道”。
好东西一起分享,记得留言分享你的所感所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