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句子摘抄(曹雪芹)
曹雪芹《红楼梦》里对话的描写,暗含深意,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文/诗绿凤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一本为人处世的智慧奇书,诗绿凤每天与你分享红楼精华。
鲁迅先生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谈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造词大师曹雪芹通过人物对话的巧妙描写,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一、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喝老君眉的对话
《红楼梦》41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吃了一些美味珍馐,包括精工制作的茄鲞,美味可口又油腻的点心,吃完后,贾母就约着刘姥姥来到了栊翠庵。
到了栊翠庵,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妙玉听老祖宗这么一说,考虑到贾母是老年人脾胃不好,才吃了油腻的东西,就选了名贵的老君眉 给贾母喝。
老祖宗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六安茶,品质优良,是我国名茶之一,属于绿茶。若吃了酒肉后饮绿茶,就容易消化不良,拉肚子。贾母年纪大,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差,不适宜喝绿茶,再加上老君眉不仔细看,泡出来形状是有些像六安茶。贾母年高当时没带老花眼镜,误把妙玉茶盅里的茶,看成是六安茶,所以贾母说不吃六安茶。贾母似在质疑妙玉:听说你很精通茶艺,才来你这要茶喝,没想到你连这点最基本的喝茶常识都没有?看来是空有虚名罢了。
妙玉随即自信满满回答了贾母的质疑。“知道”二字,体现了妙玉对自己茶艺的自信与自傲。妙玉意在说,知道你老人家吃完油腻之物脾胃功能差,怕停食,怕闹肚子,更不能喝六安茶那样的绿茶,所以给您准备了老君眉。老祖宗你也太小看我妙玉在茶艺方面的造诣了。
老君眉不是绿茶,是当时进献給皇帝享用的贡品,贵族之家以能饮用到此茶为乐事,并且老君眉谐音很吉利,暗示祝贾母高寿之意,由此可知妙玉给贾母喝老君眉考虑得极为周到用心。
通过妙玉与贾母的对话,刻画了贾母对妙玉清高的不屑,也同时刻画了妙玉对自己茶艺的自信,以及考虑问题用心周到。
二、通过对话表现出宝钗见识高于探春、李纨
王熙凤因小月兼下红之症无法管理荣国府的内部事务,王夫人便让李纨、探春、宝钗组成三驾马车掌管荣国府的事务。探春、宝钗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曹雪芹通过探春与宝钗评论赖大家的花园的对话,刻画了宝钗的老于世故,探春的血气方刚略显稚气。
探春对赖大家的花园发表观后感,认为天底下万事万物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就连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皇商大户出身、有着鸢飞戾天胸怀的薛宝钗,从小就耳濡目染经纶事务,听了探春说的这些略带小家子气的话后,就不露声色地讥讽了探春的稚嫩狭隘。
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
宝钗给探春的定论是,探春虽然聪明,可惜年轻狭隘缺乏实践经验。宝钗说探春“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无形中就显摆拔高了自己比探春成熟稳重、见多识广的优越感。
三驾马车的首脑李纨听后不做评判,只是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你们且对讲学问。”
李纨这话,不知是打圆场呢,还是本人没听明白的抱怨。在论教育上,李纨不如宝钗幸运,宝钗有一个情缘相投让她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开明好父亲。李纨的父亲李守中虽贵为类似今天北大校长的一个知识分子,但对女儿李纨实行的却是一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呆板教育。因此李纨论聪敏的确略逊于宝钗、探春,所以思想境界、理解悟性自然也不如她们。也从一个侧面刻画出李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去认真听,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宝钗听后正色回应李纨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宝钗对李纨道出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真谛。在她看来,做学问应学以致用,大道存于世间。换言之,百姓日用即王道。她告诉李纨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了一层。”意思就是说,要会学以致用,“小事上用学问一提”就上升到“理论”层面了,“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
宝钗满腹学问,凡遇大事小情都会引经据典提升到“学问”上来,给俗事以“理论”上的总结。通过宝钗与探春、李纨的对话,刻画出了宝钗识见高李纨等众钗,经济头脑远超“敏探春”。
三、刘姥姥误认黄杨木杯子背后劳动人民的辛酸
鸳鸯笑道:“酒吃完了,到底这杯子是什么木的?”刘姥姥笑道:“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让我认一认。”[蒙侧批:好充懂的来看。]一面说,一面细细端详了半日,道:“你们这样人家断没有那贱东西,那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收着了。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这一定是黄松做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鸳鸯故意问刘姥姥“黄杨根子整雕的十个大套杯”是什么材质?刘姥姥不知道是很珍贵的黄杨木材做的,把“黄杨根子整雕的十个大套杯”误认为是普通的黄松木做的,告诉贾府众人“怨不得姑娘不认得,你们在这金门绣户的,如何认得木头!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让我认一认。”刘姥姥用她穷苦人见识短浅的思维来理解贾府奢华的事物,结果认识错误,虽如此但刘姥姥把木头拟人化的说法朴实幽默,众人对她的错误认识哄堂大笑。通过刘姥姥与鸳鸯的对话引出了很深刻的内涵,贾府的穷奢极欲道出了刘姥姥贫苦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的辛酸。
四、柳嫂儿的性格特征通过对话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柳五儿的妈妈柳嫂儿其实是个很幽默风趣的妇人,可惜只是个大观园地位低贱的厨子,她的接触面也就是些个下等丫头诸如莲花、小燕以及看门的小幺儿等这样一些最底层的社会阶层,身处这些暗淡人群中,被这些人隐没了她身上的亮点。
柳嫂儿说话最幽默风趣的一回是与一个看门的小幺儿的一段对话,她用了很多妙趣横生的俚语俗语,让人读来幽默风趣会心一笑,曹雪芹通过她与看门小幺儿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幽默风趣、泼辣爽朗的妇人形象。
这小厮且不开门,且拉着笑说:“好婶子,你这一进去,好歹偷些杏子出来赏我吃。我这里老等。你若忘了时,日后半夜三更打酒买油的,我不给你老人家开门,也不答应你,随你干叫去。”柳氏啐道:“发了昏的,今年不比往年,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众奶奶了。一个个的不像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像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昨儿我从李子树下一走,偏有一个蜜蜂儿往脸上一过,我一招手儿,偏你那好舅母就看见了。他离的远看不真,只当我摘李子呢,就屄声浪嗓喊起来,说又是‘还没供佛呢’,又是‘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还没进鲜呢,等进了上头,嫂子们都有分的’,倒像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叫我也没好话说,抢白了他一顿。可是你舅母姨娘两三个亲戚都管着,怎不和他们要的,倒和我来要。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柳嫂说的这段话极为风趣让人笑喷,原因就在于她在对话中多次活用俗语,让人不笑都不行。小幺儿想让柳嫂儿从大观园里偷几枚杏子给他吃,杏子都有专管,岂是想偷就能偷的,而且管果园的就有小幺儿的亲戚,他不找亲戚要,却找不管果园的柳嫂要,柳嫂儿听罢气不打一处来,就与小幺儿拌起嘴来,虽是骂人发牢骚,可因为柳嫂儿话说得太精彩,实在让人生不起气来。
发了昏的、一个个的不像抓破了脸的,人打树底下一过,两眼就像那黧鸡似的,还动他的果子、屄声浪嗓喊起来、倒像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
柳嫂儿这些话形象地把那些承包果园里几个果子整日里小心看护、提心吊胆的人的嘴脸形象地描述出来,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是精彩。言为心声,由此可见柳嫂儿的品性,也不是个善茬。
柳嫂骂小幺儿的声口,像个风流放诞的妇人,在对来吩咐她做一碗嫩嫩的炖鸡蛋的莲花的声口,她又看人说话,没说脏话,对话稍微显得有些涵养。
莲花揭起菜箱一看,只见里面果有十来个鸡蛋,说道:“这不是?你就这么利害!吃的是主子的,我们的分例,你为什么心疼?又不是你下的蛋,怕人吃了。”柳家的忙丢了手里的活计,便上来说道:“你少满嘴里混说!你娘才下蛋呢!通共留下这几个,预备菜上的飘马儿。“
秦司棋想吃鸡蛋羹,派小丫头莲花来吩咐柳嫂儿炖一碗嫩嫩的鸡蛋羹。柳嫂是个看人下菜碟的主儿,她知道司棋也不过就是迎春的一个副小姐,而迎春本就是个懦弱不招人待见的主儿,就说鸡蛋吃紧做不了。莲花就说她欺负人,四处找发现还藏着十来个鸡蛋,就质问柳嫂,明明有鸡蛋,你为何说没有了?又不是你下的蛋,怕人吃了。柳嫂儿就对莲花说,你少胡说,这是预备着做菜上的飘马儿。曹雪芹通过写柳嫂儿与莲花的短短几句对话,把柳嫂儿看人下菜碟的势利嘴脸刻画了出来。
李辰东说“读《红楼梦》的人,因其结构的周密,与其错综的繁杂,好像跳入大海一般,前后左右,波涛彭拜;而且前起后拥,大浪伏小浪,小浪变大浪,也不知起于何地,止于何时,使我们兴茫茫沧海无边无际之叹。我们看《红楼梦》里曹雪芹的对话描写,对于读懂《红楼梦》是大有帮助的。“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红楼梦120回通行本》
红尘三千,不问风雨,只道本真。诗绿凤每天与你分享自己的红楼故事。
【文/诗绿凤 】更多内容,请关注:诗绿凤细讲红楼梦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