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店搬迁新店的句子(情是故乡浓)
情是故乡浓——代序言
杜善国
▉ 岁去如奔马,友谊似磐石。尽管研杰与我不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但同村同校很多年,称得上是生产伴侣、启蒙同学,又有着相近的乡村成长经历,在他大婚之时我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做了司仪兼主婚人。三十多年后,我又有幸做了研杰《心中有个家》散文集的第一批读者,一切竟然熟悉得就像从未离开,内心深处久违的守望突然就衍化成了岁月里不舍的牵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研杰这个在黄河边长大的汉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豪迈而又坚韧执着,少年时便文采出众,天性里更怀有一份率真不羁,我曾认为他最适合从事艺术。走上工作岗位,他始终带着书、纸和笔,随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百废待举的改革开放盛景,更是带给他不一样的视野和新鲜感,激发他的业余创作热情,或写“坐看云起时”的散淡,或写“万里云山齐到眼”的豪迈,或写难掩“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欢欣,或写“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惬意,或写“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酩酊气息,均气韵流畅,挥洒自如,内依本真,放飞心灵,其情丰沛,其态奔放,泱泱乎似有无限可能。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那样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人世沧桑书写,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洋溢着内心的感动。
这部散文集从拥抱世界到拥抱故乡,由漂泊而回归,由他乡而家乡,把对亲人的眷恋移于纸上,柔软款曲,寓意隽永,犹如生活笔记,且行且注,心性开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醉心于故乡的一片瓦砾、一枚落叶、一泓小溪、一张书桌,袅袅炊烟充满诗情画意,弯弯道路引人无限遐思,蟋蟀叫声让童年时光重回眼前,透着源于心发乎情的幸福和快乐。每篇读到三四次时,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充满生命的律动。
林语堂曾说:“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研杰的这部散文集,凭借其广博的人文底蕴和深邃思考,令叙事远远超出了个人内心的戚戚,乘着想象的翅膀肆意飞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故乡美丽的风物、淳朴的民风、善良的人性、忠厚的家风、绵延的亲情。许多篇文章在现实与记忆之间交织,有传说、有哲思、有探寻、有喟叹,也有美的震撼、有善的吸引、有真的动容,还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大量泥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优美清新如村后的支渠洋洋洒洒,意趣淳朴纯净又好似初春新韭、秋末晚菘,毫无人为造作之感。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他洞悉人情、体恤人心,又凭借高超的语言驾驶能力,文章充盈着无限的记忆与浓郁的诗情,充满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和浓郁的鲁西南地方文化特色,把家乡的山水伦理认知镶嵌在血脉里,散发出自然、灵动、温馨、和谐、友爱之美,呈现出深邃的思想、宽广的胸怀、延展的格局、纯粹的情感,沉淀着忠、孝、善、仁的情操,让人开怀,使人沉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人在他乡,心在自乡。在研杰的情愫里,储藏着对家乡自然风光、文化习俗、亲朋好友的无限思念、赞美与眷恋,其离愁别绪如风可吟、如云可看、如雨可听、如雪可赏、如荷可观、如月可弄、如石可鉴,是记忆埂上最难舍的依恋,似梦似幻,色彩迷人,心灵之所依;故乡是岁月墙上最醒目的篆刻,如诗如画,色彩缤纷,心灵之所归。他对家乡的热爱近乎痴情,对黄河风俗文化的迷恋情痴,曾经走遍了古邑鄄城的街巷乡村,写遍了俯首皆是的名胜古迹。他讴歌了那些带着耐心且无所谓过日子的亲人朋友,一口口乡音听不够,一辈辈乡亲挂心头,一顿顿饭食存神往。他仿佛很自然地将故乡寻常事物中潜藏的质感擦亮,故乡的河、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或许在历史与现实中并不起眼,却是乡土情结里最深刻的思念和富有诗意的吟唱,留下的是温暖、饱满而又丰足的文字。这种既有现实依托,又充满丰富想像和文学再创造的情景交融手法,使自然风光中浸透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构建了一个具有独立灵魂和神秘莫测的自然空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以及由此产生的热爱与眷恋。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故乡之于游子,是灵魂的归宿之地,也是心灵安放之地,流浪在外,乡音未改。源自对乡土毫无功利的情感皈依,研杰秉承一贯的自然文学风格,摒弃华丽辞藻与繁复手法,遵循心底那熟悉的味道,用鲁西南大地般朴实的民众日常口语谈故乡、聊乡土、说乡愁,却没有把它抒情化、田园化、牧歌化,所描绘的土地、风物、人情,充满了血缘关系般厚实的内驱力,流淌着历史感与现实关怀,散发着人性的慈悲和生活化的诗意表达,呈现了故乡千姿百态与活色生香,有一种回味无穷的肉壮馍和胡辣汤的清香味。他以小角度切入,虽然都是寻常字眼和普通语句,却用深情的笔墨描绘出梦里千百次绘制的故乡和祖辈父辈们念念不忘的家乡情态,帮助游子们在陌生里找到了那些自己熟悉的东西,从那些衰老的容颜里探寻年少时的记忆。虽然我们有时候觉得离故乡很远,但故乡早已融入血液和骨髓之中,悄无声息地蔓延,就像鱼儿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都能根据身体之中故乡的因子,溯流而上,寻找自己人生的河流、思想的河流、精神的河流。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家乡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乡土人文醇美芬芳,研杰沿着思念这根柔韧的线,拂去历史的浮尘,打开记忆闸门,在曾经熟悉的场景里一颗一颗捡拾着储存在时光里的核。他始终把家乡视为赖以回味的精神出发地和审美栖息地,对家乡人与物的书写犹如生命影像,几乎是少年经验镜像式的反映,同时又以中年的理性予以穿透,分辨出那些对生命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反映出人性中的暖意与善意来。或许是因为有着一种极其特别的情愫,他总是带着一种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欲念,一街一巷一故事,一草一木一生情,星空下的柴草与麦垛,树林中的小路与房舍,乡间俚语的粗犷与豪放,以及承载着最幽微生活细节的人事、吃食、文化和人的生存与死亡、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人性的真善美等,给我们共同记忆之中的故乡披上漂亮外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愈加感到它不在远方,就在身边,就在空气中,甚至在一碗面、一盆菜里。
马尔克斯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很多时候,家乡于我们而言有三个同义词:头一个是地理命名,乡音是最有力的明证;第二个是消度童年的地方,与兄弟姐妹、男女朋友一起无忧无虑、嬉笑玩耍的乐园;第三个是父母,饭桌上有妈妈的味道,生活里有爸爸的担当。尽管研杰的家境不错,可是童年时代同样是跟着父母和乡亲在田里劳作,跟村里的孩子一起上学,担水、割草、喂猪、放羊、犁地、播种,拿着镰刀一镰一镰地割麦收豆,用地排车拉回场院,然后晾晒、摞垛、碾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物质的极度匮乏,而人在这种窘境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认同感尤为真切而深刻,一旦笔触涉及土地与人,必然流露出家的温暖与亲人般的关切。他一次次“归乡——离乡”,除了探视亲人,还有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组合中对生命之源的凝视、回溯和省察,既接受乡土世界变迁的事实,又反映土地上人的存在境遇,并将怀念化为深沉的爱,努力关注与追寻乡土世界内部那真实而深刻的人生意味。他没有把农村当作风俗与风景来对待,而是用平静、淡雅的文字,把这种变迁化作艺术世界的两极,一是乡土物质的变迁,另一极便是对乡土子民的烛照,共同反映人性中的暖意与善意,让我们看到了平静审视现实的能力。很多旧式物件的消失似乎是过去与现在的分野,也是懵懂与成熟的分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是乡土世界在童年回忆中的一种代偿,犹如生命影像,重叠着现在和过去的自己。他心中虽然也有淡淡的失落感,但不是要做一个愁肠百结的现代人,而是在眷顾、回望与凝视之中,把故乡建构成一个具有心灵抚慰力的精神领地和一种面对世界的精神资源。
用奋斗定义人生,在奔跑中走向远方。研杰不甘一生都困囿于一座小城,所以凭借当代人获得的自主选择权,毅然携妻带子,怀着一腔火辣辣的灼热情怀频繁游走,前往他乡追求更大理想和获得更大生存与发展空间,散发着盐碱气息的山东半岛,处处繁花锦锈的江南,无不留下他“人勤春来早”的动人场景。他披荆斩棘,勇往无前,在他乡创造灿烂人生的同时感受斑驳的世相、生活的富丽与艰辛,品味父母的恩爱、家乡民众的品格和个人的欣喜与苦痛,让一颗年轻的心渐变得宽广而成熟。他在生活的激流里拼搏和抗争,往返于他乡与家乡两重世界,以他乡为参照,借助移动通信获得的陋空“如见”,在叙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见闻观感之中,有节制地书写家乡民众炙烈的心声,悲悯其苦楚、歌唱其坚韧,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他的这部作品,包裹着成长的痛楚与甜蜜,铺陈着亲人的幸福与创伤,漫溢着风物的繁盛与衰落,掩映着人性的澄明与晦暗,跳跃着奋斗的烛光与怅然,读来耳畔仿佛能听到返程脚步随着车轮的铿锵而清晰,打拼的豪情随着车票的方寸而聚集,心头升腾起“注目寒江倚山阁”的超凡与洒脱、“凌空乃觉海波平”的乐观与旷达、“出门一笑大江横”的豪迈与磅礴,其中好像还有“独钓寒江雪”的孤傲。
谁人故乡不沦陷,漂泊心灵何所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要集中,村庄要搬迁,研杰童年少年生活过的老屋正在倾颓,相继过世的长辈们带走了家乡的大部分趣事,记忆中的物件、谚语、习俗、作息、节庆甚至食物的做法逐渐消失,昔日农村生活中原始、神秘而又无法抗拒的力量正在坍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所有物是人非的感触,都被他完好地安放在诗意的文字之中,很容易让我们透过那俏皮、诚实、富有灵性的记叙,以及他在家乡地理空间中捕捉的色彩、声响和气味,深切地感受到在人事消磨与春风拂吹之下桑梓旧貌换颜。他一遍又一遍念及遥远而又咫尺的家乡,通过不遗余力地诠释和传播母族文化和个人情感,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一次次文化寻根,再现了自己心中仅存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一个已经远去的童年,或许能够激发我们乃至后人自觉去重建故乡,同时重整内心的秩序。
故土依依,梦里乡情。研杰从教,我从军,都曾经带着背井离乡的悲悯出发,年复一年从团圆餐桌上走了出来,从晚起被窝的温暖中抖擞起来,从娱乐休闲的氛围中抽出身来,别亲友离乡土,投入到他乡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成为“不负韶华不负卿”的那一个。我们都是在故乡起飞的一只小鸟,也都是故乡放飞的一只风筝,曾经策马纵横,为梦飞翔,一次次朝着家乡的方向虔诚跪拜;偶尔万水千山,为爱归家,纵情地把自己放逐在亲人的胸怀,嗅一嗅父爱的气味,摸一摸母爱的脉络,尝一尝友情的香甜。但不同的是,研杰早早地就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并如愿过上了安逸而富足的生活,飞倦之时便重新依偎在故乡倾听虫鸣鸟唱交织的旋律和炊烟袅袅描绘的故事。“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他的幸运,幸在宦游奔波之后叶落归根,尽管从一花一叶、一虫一木的眷恋中透着回归自然的渴望,也总算是感慨与感动参半。而我是久客异乡、乡音有改,处处作了故乡,虽然鬓毛已衰,却仍是“君问归期未有期”,依然还是水里一条逆流而上的鱼。更何况,如今父母都不在了,前辈也多已过世,尽管与同辈与后辈在一起热闹非凡,望着故乡天空中的月亮,村落、老屋、天井、篱笆、树木、草垛、逝去的人物和童年如放电影般一帧一帧闪现,便萌发出“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感觉,竟“无语凝噎”。从这部文集弹奏的节奏与韵律之中,我仿佛突然找到了自己思念的故乡,心魂也好似摸到了一缕被岁月浸泡的炊烟,莫名地牵引出一幅斑斓多姿的画卷。
岁月如书,一年一卷。迎来春天,故乡的风里透着寒意,大地却已暖了,麦苗返青,杨柳染梢,刺槐摇曳,桃李争芳,彩蝶翻飞,狗吠声、牛哞声像一首舒缓的乡村歌谣,在蜻蜓与蝴蝶的翅膀上悦动,握着弯犁耕耘的叔伯们偶尔歇下来卷一支烟蹲在地头吧嗒吧嗒地抽出点点星火,成群结队的小儿郞迎着灿烂的野花野草放风筝,小喜鹊翘着尾巴登上高枝儿“喳喳”鸣叫,接通黄河的潺潺溪流欢歌而来,河水里游动着清晰可见的鲤鱼、草鱼、鲫鱼,在苍茫大地之上,绿映着花添韵,花映着绿成趣,是笑语,也是风情,福泽绵长。伴着声声蝉嘶蛙鼓,故乡的夏便从时间的暗袋里窜了出来,接踵而至的是酣畅淋漓的暴雨、热忱毫无保留的骄阳、无所顾忌生长的植物,大豆扬花,玉米穿樱、高粱抽穗,谷子灌浆,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在绿叶藤中谱写着青葱的诗行。村头的古榆树下坐满了听刘兰芳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的男女老少,点点萤光浮在草间一闪一闪或绕着葡萄架飞舞,一袭轻柔的月光将季节的眼神擦亮。当秋天悄然登场,故乡的天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风开始变得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躁,雨也不再狂暴与瓢泼,成熟的气息荡漾在每一隅空气之中,五彩缤纷的颜料勾画出宁静、朴素、高洁与苍凉的镜像,未必懂诗的乡亲在迎接丰收的间隙竟也笑对鲜花,闲看流云,在野外燃上一笼烟柴烧红薯、燎毛豆、烤蚂蚱。步入冬天,枯草、落叶、秃枝改变了故乡的模样,万物归隐,一切归零,满地苍凉,孤寂冷静,天地间透一股不寒而栗的冷气,但因为有了雪这个九天降落的精灵,又有了可以“晒南墙”的太阳,冷冽中带着温暖,孤寂中藏着欢乐,荒凉中含着生机,时常进入我的梦乡,给我带来“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的温暖……沐浴着季节的光雨,聆听着岁月的涛声,曾与前辈一道怀着执著、怀着感恩、遵从着古礼,逢天旱祈雨,遇年节祭祖,岁暮年关娱神,踏实地传承着悠久的家乡文化。
故里如明镜,照我叶归根。生活的每一天都需要歌,而最好听的歌,是来自故乡的旋律。我们“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们当与研杰一起吟唱,也由衷地期待他带着那颗从未离开故乡的心,在文学故土化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写出更加温暖、饱满、丰足的家乡文字,把美妙的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辛丑牛年夏写于沈阳
注:此文是杜善国先生为我的散文集《心中有个家》写的序言。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乡路弯弯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