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阅读

考试失败后的励志句子(孩子成绩考差了)

孩子成绩考差了,少说“你怎么那么笨”,多说“下次要更努力”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适应环境,往往对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社会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定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来推测事情发生的原因,这一行为过程就是归因。归因理论则是对归因的方式、过程进行分析、解释的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使用归因方式来解释一些事情,但有时候我们使用了错误的归因方式,并且给自己带来了困扰。对于学生和家长,明白并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海德是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内因及外因:内因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外因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我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比如说在和别人比较成绩时,别人考得好,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他努力的结果;自己考得好,我们会更多地认为试卷简单或者发挥超常。

海德的归因理论还有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老是吊车尾的学生又考了倒数第一,我们就会更多地认为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的料。

凯利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

孩子成绩考差了,少说“你怎么那么笨”,多说“下次要更努力”

也称为多线索分析理论,凯利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同时,为了确定哪一种归因是正确的,人们会使用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进行判断。

想象一下以下情景,你作为父母,孩子告诉了你他期中考试的成绩,你发现他的语文成绩没有及格。

如果班上每个孩子这次考试语文成绩比较差,年级里语文考得好的孩子也很少,那么你会更多地认为这次语文考试试卷比较难;

如果孩子每一次都是语文成绩比较差,那么你会更容易接受“孩子偏科”这样一个事实;

如果孩子只是这一次考差了,而班上语文不及格的孩子也没有很多,那么你会觉得考语文的时候孩子的状态不好。

维纳的归因理论

孩子成绩考差了,少说“你怎么那么笨”,多说“下次要更努力”

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维纳把行为的原因分为内在-外在,暂时-稳定这两个维度。维纳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对成功与失败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于努力的学生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这样子的归因会让学生养成“我没有成功是因为我的努力程度还不够,而不是我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些了”的信念,从而更好地面对失败带来的挫折情绪。

学习正确的归因方式,能让家长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每次考试,正确地鼓励和安慰孩子,也能让学生明白考试失利的原因,不自我贬低也不骄傲自满,发展辩证思维,提升自我效能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5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