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风范

麦穗鱼(麦穗鱼入侵32个国家)

说起麦穗鱼,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些地区也称其为罗汉鱼、混姑鱼。在中国,麦穗鱼是最常见的小杂鱼之一,在南北方的自然水域中都有分布。麦穗鱼原本是亚洲的特有物种,如今却成为了被欧美各国“通缉”的外来入侵物种,其风评足以用“臭名昭著”来形容。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麦穗鱼就成功地侵入了苏联地区,现在已经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的河流与湖泊中,成为了当地的优势物种。60年代之后,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麦穗鱼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如今已经侵入到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地区的土著鱼因此濒临灭绝,生态系统也严重“瘫痪”。

小小的麦穗鱼,竟是个“狠角色”?

麦穗鱼的个头儿并不算大,体长一般都不会超过11公分,属于典型的小型鱼类。然而,麦穗的食性却非常贪婪,“荤素通吃”,而且全年都能摄食生长。幼龄期的麦穗鱼以轮虫等浮游动物为食,但当其体长达到2.5公分左右时,就会开始捕食摇蚊幼虫和水生昆虫,还会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正是这一“野蛮”的特性,使麦穗鱼在国内背上了不少“骂名”。

麦穗鱼(上)手绘图

云南的金沙江也是麦穗鱼的自然分布区,而且野生群体的数量还不少。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进一步开发云南高原湖泊的渔业生产潜力,人们将金沙江的四大家鱼引进了洱海、滇池、抚仙湖、泸沽湖等湖泊,其中就夹杂着不少的麦穗鱼、鳑鲏鱼、鰕虎鱼等小杂鱼。

起初这些小杂鱼并没有受到重视,没想到后来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隐患。以洱海为例,在引入草鱼、鲤鱼等经济鱼类之前,洱海中原本只有17种鱼类,经过轮番引种后,洱海的鱼类增加到了30种,但种群的营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没过多久,鰕虎鱼、麦穗鱼等小杂鱼就在洱海站稳了“脚跟”,这给当地的土著鱼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当洱海四须鲃、裂腹鱼进入繁殖期时,这些小杂鱼会进入产卵场,大量吞食鱼卵,有时一条麦穗鱼就能吞下几十甚至上百枚卵——这对土著鱼来说无疑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到了70年代,云南本土的洱海鲤、云南裂腹鱼等土著鱼种已经基本绝迹,灰裂腹鱼、大理鲤也难觅踪迹。在1973年之前,大理裂腹鱼的收购量还一度达到了15吨左右,1975年的产量就骤减到了0.5吨,到了1976年,这种土著鱼的捕捞量仅有6.5公斤——对此,从外地“偷渡”而来的麦穗鱼绝对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麦穗鱼在全球泛滥,欧洲成“重灾区”?

受麦穗鱼侵害的地区不仅仅只有云南,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越南、俄罗斯以及欧洲各国,其中最惨的就是欧洲。

众所周知,麦穗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我国北方的黑龙江以及南方的珠江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甚至能适应38℃的高温与接近冰点的低温。麦穗鱼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5~30℃,对应的纬度区间则为北纬15度到50度——这和欧洲的地理范围有很高的重合度。

欧洲地形图: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麦穗鱼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专家推测,麦穗鱼起初可能是被当作观赏鱼引入了欧洲(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尼亚在引进中国的草鱼和鲢鱼时不小心混入了麦穗鱼的鱼卵),后来由于人为放生等原因扩散到了自然水域中,和当地的土著鱼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除了吞食鱼卵,麦穗鱼还能啃食水生植物的嫩茎,抢占底层资源和生存空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欧洲本土鱼的生长和繁殖。

不仅如此,麦穗鱼所携带的传染性病原菌对欧洲的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严重影响。2005年,法国的研究人员发现,麦穗鱼携带的病原菌感染了当地一种名为小赤梢鱼(Leucaspius delineatus)的濒危鱼类,导致该物种的野生种群死亡率持续增加,繁殖率也因此明显降低。

欧洲河流中麦穗鱼的种群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后来,研究人员又在麦穗鱼的皮肤组织中发现了80多种有害的寄生虫,人工养殖的经济鱼类一旦感染,轻则产量下降,重则“全军覆没”。对欧洲的淡水养殖企业来说,麦穗鱼的入侵也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相似的案例在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东欧国家也有报道。即便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没能幸免,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麦穗鱼也成为了常见的物种,入侵风险极高,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到墨西哥和加拿大。

麦穗鱼在美国的数量分布

对于欧洲人和美国人而言,麦穗鱼并不是理想的食材,想要通过“吃”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物种的泛滥并不现实。再者,麦穗鱼一般都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河流中,反应灵敏,不易被捕获,想要获得一定的产量也很有难度。

由于商业价值较低,渔民们也不会专门捕捞麦穗鱼,只能任其自然繁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麦穗鱼的泛滥趋势。虽然欧洲的科研人员对麦穗鱼展开了很多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有效的清除方法。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麦穗鱼依然会成为欧洲的一个“心腹大患”。

那么问题来了,麦穗鱼凭什么能“攻陷”全球呢?

和银鱼、池沼公鱼类似,麦穗鱼的寿命也很短,能活到3年的都很少见。但也正因为如此,麦穗鱼有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性成熟时间早,个体繁殖率高。

在中国,每年的4~6月是麦穗鱼的繁殖盛期,此时的水温正好适合幼鱼的生长。孵化出的麦穗鱼在当年冬季就能够发育成熟,到了第2年春季,这些麦穗鱼就能投入到新一轮的“繁殖大军”中——与3-4年才能发育成熟的鲤鱼、草鱼相比,麦穗鱼的生殖策略显然更有优势。

此外,麦穗鱼一年最多可以产3次卵,每次的产卵量从500~3000枚不等,这和当地的饵料丰富程度、水温高低有很大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和罗非鱼、黑鱼一样,麦穗鱼同样也有护幼的习性——在稚鱼期,亲鱼几乎寸步不离,为后代的生长“保驾护航”,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麦穗鱼的发育图谱

麦穗鱼能“攻陷”全球的另外一个“法宝”就是超强的适应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温,麦穗鱼对水中的溶解氧、pH值也有很强的耐受力——这也就意味着,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麦穗鱼有更大的几率能够生存下来。

总之,麦穗鱼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威胁性的外来鱼种之一,能够阻止住进一步蔓延已是万幸,但想要彻底清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总结

麦穗鱼在国内外的的名声虽然不好,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从食用价值来看,麦穗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肌间刺也比较少,适合老人、小孩食用。将麦穗鱼作为一个养殖品种进行开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水产市场上已经有野生的麦穗鱼供应了。

和欧美国家相比,国内市场更容易接受麦穗鱼及其加工品。更何况在养殖条件下,麦穗鱼长得也更快,在当年就能长到8公分左右的规格,用来香煎、油炸都很不错。由此看来,国内的餐桌将有望成为消灭麦穗鱼的“第二战场”——这或许是解决麦穗鱼的最佳方式。

对于在国内外泛滥的麦穗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麦穗鱼##物种入侵##保护生态#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