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风范

薄鳅(特种水产)

说到胭脂鱼,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有些朋友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然而,这条鱼早已经在1989年就名扬国际了,在当年的新加坡国际观赏鱼大赛中,胭脂鱼凭借其傲人的背鳍、喜庆的体色、美好的寓意一举摘得打牌的银奖,而获得金奖的是也同样是来自我国的原生鱼——长薄鳅。

看起来好像胭脂鱼的名气被长薄鳅压住了,其实不然。胭脂鱼性情温和,人工养殖的个体可以同时作为观赏鱼和食用鱼,而长薄鳅虽然被因为体色花纹而被称为“华南虎”,但是却生性胆小,受到惊吓时就会极速窜游,使其观赏价值大打折扣。

长薄鳅(上)与胭脂鱼(下)

因此,综合来看,胭脂鱼还是比长薄鳅更适合作为人工饲养与观赏的对象。特别是那高高隆起的背鳍,更是给胭脂鱼带来了数不清的赞誉。

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胭脂鱼原产于长江流域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火烧鳊、黄排、木叶盘,隶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胭脂鱼科在我国只有这一种鱼类)。

胭脂鱼产于长江和闽江,以长江中上游数量较多,但近些年来,胭脂鱼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非常明显。目前,四川、湖北等地已开展人工繁殖驯养胭脂鱼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胭脂鱼和中华鲟、白鲟一样,是中国长江出产的著名鱼类,"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就是对这三种鱼的描述。四川渔民称中华鲟为"腊子"、白鲟为"象鼻鱼"、胭脂鱼为"黄排"。谚语形容中华鲟与白鲟个体巨大,而胭脂鱼在生长过程中,体形与体色变化很大,小鱼长大后,似乎变成了另外一种鱼(如下图所示)。

黄排大了不像样

与四大家鱼一样,胭脂鱼属溯河洄游性鱼类。或许是出于对故乡的执念,每年春天,在长江干流生活的胭脂鱼上溯至上游的支流中,在河滩砾石间产卵繁殖。仔幼鱼阶段集群性强,活动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秋季顺水到中游湖泊中摄食生长,成年鱼喜在江河的敞水区生活,栖息于水体下层,行动迅速敏捷。

胭脂鱼对水温的要求和四大家鱼基本一样,但对溶解氧的要求略高于四大家鱼,一般水中溶解氧下降至2mg/L时开始浮头,0.6mg/L以下时窒息死亡。

生态习性神似鲤鱼,但生长繁殖两者大有不同

胭脂鱼是杂食性鱼类动物,食量大,生长快。吃食时,上下唇翻出,挖掘底泥中的食物,主要食物是底栖动物,如水蚯蚓、小虾、昆虫等,也吃植物碎片和底泥中的有机质等。

就食性与栖息的水层而言,胭脂鱼和鲤鱼特别像似,所以,开拓一下思维,在养殖池塘中用胭脂鱼代替鲤鱼,既不会与其他鱼类争夺生活空间,也不会争夺营养物质,还能够获得远高于鲤鱼的经济效益,岂不是一举多得?

胭脂鱼和鲤鱼,你会选哪个?

另外,胭脂鱼属于大中型鱼类,生长较快。在自然条件下,1龄鱼体长可达20厘米,2龄鱼可达2公斤,成熟个体可达15~20公斤。胭脂鱼体长最长能达到1米以上,记录在案的最大体重为50公斤,几乎等于一位成年女性的体重了。这一点,是鲤鱼所远不能及的。

在生殖方面,胭脂鱼雌鱼6龄达性成熟,雄鱼提早一年(如果想进行胭脂鱼的人工育苗,那么付出的时间成本不容小觑,还要有承受相应风险的能力)。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中旬到4月上旬,适宜产卵水温为14-20℃。胭脂鱼的繁殖场在长江上游的大型支流中,如沱江、岷江等。

进入繁殖期的胭脂鱼第二性征明显:雄鱼体色呈鲜艳的橘红色,头部、胸鳍、臀鳍、尾鳍等处出现大量珠星;雌鱼的体色呈灰褐色略浅红,珠星较小,腹部丰满宽厚。

繁殖期的雄鱼

特别提醒:

胭脂鱼性情温顺,抗病力强,生长迅速,容易饲养,很值得推广养殖。不过,胭脂鱼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饲养前必须到省级水产行政部门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才行。

胭脂鱼背鳍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秘密?竟和生存有关?

一般而言,任何一个物种的性状都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种的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适合度(该词系生态学专有名词,即更能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更高的性状更容易保留下来,而具有“低适合度”性状的物种则更容易被淘汰。

而近年来随着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火热,科学家们开始用动物行为来解释胭脂鱼背鳍在其运动、生存中的作用。

这里补充一下鱼类各鳍对鱼类运动的作用:

背鳍:维持身体直立和平衡

尾鳍:推进和转向

胸鳍:维持身体平衡、转向

腹鳍:维持平衡

臀鳍:协助其他各鳍,保持直立

鱼类的形态和各鳍

在这里需要研究的是,胭脂鱼的背鳍除了维持身体直立和平衡以外的作用。研究人员将剪去背鳍的胭脂鱼设置为实验组,没有剪去背鳍的胭脂鱼为对照组,两组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考察两个组别内幼鱼的游泳能力和反捕食能力,结果发现无论剪去背鳍与否,各项运动指标都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两者的反捕食能力却相差很大。背鳍缺失的胭脂鱼幼鱼在捕食者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具有背鳍的对照组,也就是说,背鳍的存在大大减少了胭脂鱼幼鱼的被捕食率,也就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

胭脂鱼背鳍缺失组和对照组

原来,一些捕食性鱼类在寻找猎物时会对目标的大小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通过比较张开上下颌时口裂的高度,如果口裂高度低于猎物的身体高度,那么就会放弃捕食,反之就会一口将其吞下。

因此,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胭脂鱼具有高高的背鳍,会让其他掠食性鱼类放弃了对胭脂鱼的捕食,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求生策略。

没想到,胭脂鱼那傲人的背鳍背后竟然大有文章,背鳍的存在确实让胭脂鱼的生存更加“一帆风顺”!

人工养殖的胭脂鱼


我是牧海,专注于特种水产与渔业信息的研究、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期待您的关注!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