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7(发展艰难)
引言
熟悉民航的读者们应该多少都听说过国内的"0元航班":从宁夏银川到中卫,全程231公里,飞行只需大约25-35分钟。当然了,这么特殊的"0元航班"吸引各地民航爱好者的特点并非只有这么一个,体验乘坐新舟-60也是它一大亮点。当然了,今天的主角并非新舟-60。但往前追溯一下,不难发现新舟-60的前身运-7,同样为我国民用航空、军用航空付出了良多。
发展起源
时间要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人民空军的主力中型运输机仍然是从蒋军等各处搜刮来的C-46、C-47,建国后接收的少量里-2(DC-3苏联生产版本),这些机型在建国初期都无法实现仿制量产,且在60年代时,这些运输机已经严重落后、无仿制必要。当时虽然能对运-5进行量产,但运-5毕竟只是一款轻型运输机,运载能力也有限,并且和美苏等国家的运输机相比,差距比较大。
人民空军的中型运输机机队面临着无后继无人的窘境。不光如此,民航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虽然可以从外国采购客机,但毕竟有限的经费总要用在刀刃上。且民航长期以苏联的产品为主但数量不足,国产运-5效率更为低下不说,英美产品还经常面临着零件断供等窘境。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航空部宣布启动"运-6工程",即对进口的伊尔-14M中型运输机进行局部放大、研制出一款国产中型运输机以缓解空军、民航运力不足的状况。但由于航空基础薄弱、配套工业体系不太完善而导致运-6项目总体难度过大,运-6项目被迫于上世纪60年代末宣布下马。出于备份考虑,在运-6项目遭遇瓶颈时,西安172厂和航空603研究所就接到了开展对安-24进行逆向工程的任务。为此,空军还在1966年调拨了一架安-24PB给西安172厂。
首飞成功
在当时,空军、民航对于安-24的评价尚可。1966年获准仿制安-24时,已经陆陆续续引进了几架,再在1970年以后再次引进约28架。由于当时领导机构并未采用激进的路线,此时的运-7项目还算顺利,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
运-7采用与安-24相似的平直的上单翼,单垂直尾翼的布局,两台发动机装在了机翼的内侧。该机机长23.7米,翼展29.6米,最大飞行速度51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423千米/小时,实用升限8750米,最大起飞总重21.8吨,最大载重航程910公里,最大燃油航程2420公里。
但成功首飞后的运-7终究是遭到了波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机型要大、载人要多"的指标让同期研制的运-8比运-7更受重视;"短距起飞"等不贴实际的设想甚至被提出来。这严重地妨碍了运-7的研制工作,这导致了配套涡桨-5发动机等硬件研制的缓慢,甚至大幅度拖累了运-7的研制进度。直到风波平定后,才回到正轨上来。1984年才获取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布的试航证,在1986年才正式投入民航运营。此时,引进苏联的安-12已经接近退役了。
其实即便运-7投入了民航运营,也并没有得到民航太多飞行员的认可。当时的国际形势已经巨变,我国民航开始引进MD-82等经典欧美客机。对于这么一款国产双发涡桨客机,飞行员虽然说不上排斥,但确实算不上喜欢——噪音大、安全性差、飞行速度慢、载员少,这些统统被航空公司视为缺陷。最终,运-7基本型只生产了20架,有15架交付民航。
而事实上运-7的研制和其它国产中型运输机一样,都是民用、军用齐头并进的。但在1980年,军方就要求研制带有大型后舱门的运-7J型,并抽调了一架安-26奔赴研究所。运-7J的研制过程中同样困难重重:设计团队不光要吸收安-26的经验、将其充分运用到运-7身上,同样需要对运-7的各处进行各种适应性修改,以满足军方的要求。
1988年,运-7J终于首飞,该型号是军用型号,相比之前的运-7客机型号,运-7J机身有所加长,飞机头部安装了雷达罩,安装了通信、导航等设备,机尾加装了可以收放的货舱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原型安-24来到中国已经过了20多年,国产的运-7终于小小地出了头:军方采购了一定数量的运-7J,将其作为运-8的补充使用。不过有一款运-7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改进型:轰运教-7。带着三个头衔的运-7!稀罕不?
运输机投炸弹,变身教练机
实际上它的模拟效果并不好。众所周知,现阶段解放军使用的轰炸机仅剩轰-6改,只将携带大量无制导航弹进行凌空轰炸当成一个保留项目使用。而轰运教-7可能只是轰炸机机组的"初教-6":两个弹舱一共可以携带10枚15公斤级训练弹,机舱内设置4个操作台。轰炸雷达、领航雷达和火控计算机、轰炸瞄准具倒是一个不漏全配备齐,还专门设置了一台航空相机以观察弹着点。
但是作为一款双发涡桨中型运输机,轰运教-7本身和采用了喷气式布局的轰-6相去甚远,因而轰运教-7并没有大量装备。它真正的装备意义,恐怕只是为了让学员们感受投下炸弹的一哆嗦,这只能勉强算初级体验轰炸机的机组任务——轰运教-7实际上的任务定位,正如飞行学员们大都驾驶过的初教-6一样简单。
一直以来,它都被运-8的风头所盖过,这是因为运-7本身并不算太适合作为军用运输机使用。相比之下,四发的运-8机身更大、改进空间更大,运输能力也更大不说,还可以通过尾舱门装卸大宗货物。这些都是运-7所不具备的,因此除了用作首长公务机以外也并不受到部队的重视。无论是在央视的报道里还是部队宣传的曝光中,军用版本的运-7都极为罕见。
更何况在运-9、运-12等新型运输机早已形成量产的现在,军用的运-7更是销声匿迹了:训练新伞兵?运-12和运-5铁定够用!空投/空运物资或者是车辆?运-8/运-9哪个不比运-7能装?要知道,早期的运-7还只剩下一扇小的可怜巴巴的尾门,只能装卸体积较小的货物,或者让一个人通过。运-7J虽然有了面积相对大的尾门,但机舱横截面积小到恐怕只能携带3~4辆"山猫"全地形突击车,那还不如直接出动运-8/9。
华丽变身,改装预警机
运-7在日后还出现了一个舰载预警机的实验版本:该型机只改装了一架:机身代号为JZY-01的预警机验证机。虽然背上了一只表明它用途的大圆盘、对气动布局做了少许修改,但后面的故事显然大家都知道了:JZY-01验证机没有了下文,取而代之的是一款早就曝光于武汉"陆地航母"综合实验楼上的"空警-600"。
小结
屡屡碰壁的运-7曾往海洋巡逻方向作过努力,但也仅限于海警使用。相比之下,后续利用新舟-60客机技术修改的运-7中程巡逻机和运-12相比确实各有所长,但毕竟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有人曾设想过将运-7改为反潜巡逻机使用,但空潜-200的出现让这样的反潜巡逻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今的运-7已经演变了好几代。从1966年到2020年,它的后代新舟-60、新舟-600系列终于成了一款国内外相对知名的支线廉价客机,也有不少跳出了国境线,飞到了缅甸、尼泊尔、印尼等多个国家。累计交付的100多架新舟-60中,超过四分之三得到了外国用户的青睐;甚至还有返销原产国的意向。艰难发展了数十年,运-7才脱胎换骨变成了新舟-60/600——它们一定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ent/1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