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百科

银行账户冻结(银行卡被冻结)

一般来说银行卡被冻结,持卡人之前是无感的。一般说只有自己去转账或者刷卡消费时,才会发现银行卡不能用了。此时千万不用慌张,先打一个电话去询问银行,自己的卡是什么状态,一般来说银行会告知是何方机构冻结了自己的银行卡,因为自己的银行一般不会冻结自己的客户银行卡的,银行还是为客户利益服务的。

银行卡被冻结,2大类5原因分清楚,分类处置资金仍安全

那么在此情况下,一般来说碰到的情况就是。要么是公安经侦部门冻结,要么是法院冻结。其实只要自己没有参与各种非法活动,一点也不用担心。可以依靠德先生讲述的方法进行操作,资金还是安全的。

如果银行卡被公安经侦部门冻结,都是啥情况?该如何解决?

公安经侦部门冻结银行卡,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这张银行卡涉及到了洗钱的一些活动,例如同这张银行卡有往来的一些对方银行账户可能是被公安部门追踪的洗钱账户,也有可能涉及的网赌账户或者电信诈骗账户或者是数字代币兑换账户。那么应该如何处置呢?区分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对待。

1. 自己没有参与洗钱活动,金额也不大,同时也仅仅是零星的偶尔交易,同对方也不认识,也不熟悉,基本上在三天后卡就会被解冻。

2. 如果涉及到情节比较复杂,或者金额比较大,或者次数比较多,那么有可能会冻结半年。那么在此时,要么自己联系经侦部门,持各种要求的材料进行沟通说明,要求对方予以解封;要么就等半年之后看是否解封。但是建议还是主动沟通,说明情况可能最好。

银行卡被冻结,2大类5原因分清楚,分类处置资金仍安全

如果银行卡如果被法院冻结了,都是啥情况?该如何解决呢?

一般来说法院冻结之后会通知银行卡持有人的。但是流程是先冻结后通知,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法院一直不通知,等待持有人自己来询问。事前告诉银行卡持有人,那不就早早就转移里面的账款了吗?达不到冻结的效果吗?

当然有些地方法院是先冻结,之后再视情况有可能将款项直接划拨,但是划拨之后这是一定会要通知本人的,而且还会出正式的法院文书,讲明为何要划拨?涉及的是什么样的民事纠纷?总体来说,法院冻结主要是三种情况:

1. 持卡人涉嫌犯罪活动,公安机关提请法院,进行司法账户。也就是说,要么持卡人涉嫌各种犯罪活动,要么这张银行卡被卷入了犯罪活动之中。公安机关认为卡内的款项涉及到要追讨的赃款。此时会提请法院,由法院出具正式法律文书进行司法冻结。

银行卡被冻结,2大类5原因分清楚,分类处置资金仍安全

在未来,如果案件侦查完毕,发现与此卡没有太大关联,那么法院会予以解冻。如果侦查过程中发现确实涉及到犯罪活动,卡内款项会是赃款,那么就会直接将卡内款项划走,进入到公安机关的专用账户之间。同时还有可能找寻持卡人,要求将其他涉嫌的赃款补齐进行追讨。

2. 法院执行庭的强制执行行动。如果持卡人同第三方有民事诉讼纠纷已经诉讼,而且已出的判决生效,但是没有履行法院判决,也就是说没有给付款项履行判决中的义务。那么还有可能就遭遇到了法院执行庭的强制执行,经过第三方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之后,法院执行庭可以出具文书给银行,针对持卡人的银行卡进行冻结。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审查员主动同法院执行庭进行协商,在法院对方和这三方协同下达成协商还款方案,并且按照还款方案进行执行,那么法院自然就会将银行卡解冻。前提是达成方案或者履行判决要求就可解冻。

3. 法院诉讼的诉前财产保全。如果碰到有一方要与持卡人进行经济纠纷,但是又担心胜诉之后无法拿到赔偿款项,那么此时确实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前,要求对持卡人的财产进行诉前保全。法院如果审查通过后,同意批准,则可以冻结持卡人的银行卡。

但是这种诉讼保全也不能滥用,一般来说对方也得拿出同等的财产在法院进行反保全,万一败诉之后好赔给胜诉的另一方。那么此时解冻的前提,就得等法院诉讼结束或者双方达成和解方案。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法院已上线自己的系统,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查询到涉案人在特定官司中的银行账号,以及实名制的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上的存款,只要完成审批手续就可冻结、扣划。当然冻结和扣划后他们会发送相关文书给支付机构,以备涉案人查询冻结原因和资金去向。

银行卡被冻结,2大类5原因分清楚,分类处置资金仍安全

此时持卡人也不用着急,询问法院到底处于哪种情况?并且进行相应的沟通和协商,一方面要以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前提,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权利义务相适用。例如可能涉及的民事纠纷只有5万元,但是卡内有50万元,那么就不适合于冻结,可以要求法院予以暂时解封,在取出45万元之后再行冻结。

当然银行卡被冻结后,除了同冻结机关进行沟通,剩余就是赶快通知所有的可能划款人,不要再往此银行卡里汇款划账。冻结后,并不是存取款和转账都不能用啊,而仅仅是不能取款而已,转账和存入现金还是可以的。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aw/2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