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技巧

蔫怎么读(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彭栋闲说平遥话

小时候,偷厂子里的废铁卖,跟收破烂的在秤盘上较真,较得急了,他亮下秤星,我哪能哄你,不信,你看看“SHI”。他说的这“SHI”,实际就是秤。后来,发现平遥话好多发“CHENG”音的字,土语皆念“SHI”。比如平遥小城村,我们叫“小SHI”、“京陵城”,咱念“京陵SHI”、“城壕”,叫“SHI壕”,“白城”,叫“白SHI”。就连“盛饭”,平遥人也叫“SHI”饭。这是为什么呢?“SHI”的读音始自春秋战国,CHENG读作SHI,是古代发音,类似的古音字有的现在已不大用了。比如,平遥人常说的“咥”,咥面、咥肉,这个字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念“DIE”,吞吃、大口吃的意思,跟“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啖”同义。还有一个字,尸体的“尸”里一个“口”字,这字念啥?说出来有点不雅,念“DUO”,“DUO子”就是屁股,不仅平遥,山西其他地方也这么叫。很多字现在都不用了,有的演变成了别的意思,平遥人常说,饥了,饥得不行,现在,饥多半与饿一块用,在过去,饥可是单独用的,史书里常有“岁大饥”这样的话,这是形容词用做名词,是说这一年光景不好,闹大饥荒的意思。山西是个古地方,方言里就带出很多古风古韵来。就说“饥”这个字,当年阎锡山去南京拜老蒋,同去的有阎锡山的相好五妹子,五妹子是五台县人,五台人称“我”为“蒙”,就跟平遥人称“我”为“俄”一样样的。席间,侍应员问五妹子,您点个菜吧?五妹子回头道:“蒙不饥”,意思是我不饿,这侍应员半天没回过味来,听说过红烧鸡,香酥鸡,“蒙不饥”是咋个做法?一时传为笑谈。

小时候,家里兄弟秭妹多,父母收入有限,蛋糕点心、瓜子花生之类算是个稀罕物,基本上只有过年才能得一见。平时家长藏在柜子里,看谁表现好,就分给谁一点,算是种奖励。那时候,食物没有保质期一说,只要不霉不烂,它就照样能吃。点心、瓜子花生这类食品放久了会有一股怪味儿,扔嘴里一嚼,一脸苦相,赶紧吐掉,免不了要说,“哈喇人咧”。“哈喇”,是平遥话吗?不是,“哈喇”是满语,清朝时满族的词汇,流传至今,实为民族语言融合的一个例证。同样的,闹拳的人都知道“大背挎”这个招式,意即把人平地扛起来折一跟头放倒,“大背挎”在北京练跤界又称“得合勒”,这“得合勒”,同样也是满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中华民族语言之精深博大,实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西周时期古人讲什么话呢?答案是讲类似客家话的一种语言,这说法颇有些道理,比如《诗经》用现代普通话来念并不能每篇都押韵,而用客家话念则情况大不相同。难怪早年王朔曾说过,秦始皇当年讲一口流利的潮州话。事实上中国有史以来历经五次民族大融合,南人北人,从根子说是不大能分得清的。就山西来讲,从太原一直到介休、孝义这带,《晋语的分区》一书将其归为并州片。既使是并州片,发音也小有不同。比如汾阳人发音,Q同C不分,S同C不分,咱们惯常的一句话,叫小孩子起床,说,“起吧,起来喽赶紧洗吧。”用汾阳话讲就是,“此吧,此来喽赶紧死吧。”这多少也算个笑话了。

贺树刚:晋中方言本字考28例

贺树刚,山西省祁县温曲村人,1983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现供职于祁县畜牧局。业余研究晋中方言,考证本字,颇有成绩。2016年2月,贺先生从历年钩沉的数百个方言本字中,摘取28字,写成《晋中方言本字考28例》,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汉字文化》。今将文章转发于此,供读者传阅。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有趣的晋中方言和俗语

榆次方言和榆次俗语

精机伶俐:聪明机智。

前家后己:异母兄弟。

叽里古冬:说笑打闹。

搅家不贤:妇女不贤惠。

紧忙扑乱:紧张繁忙。

假眉三道:佯假。

挤拥不动:形容人多拥挤。

接二连三:连续不断。

隔儿片三:没有连续性。

千儿八百:数目较多。

轻皮忽撩:形容东西轻。

亲哥热弟:同胞兄弟。

胡搅蛮缠:蛮不讲理。

胡七麻烦:杂乱无章。

胡子巴茬:胡子多。

胡二麻三:敷衍了事。

胡迷日鬼:哄骗人。

胡说鬼打:说谎话。

寒里倒碜:不文明的话。

糊糊擦擦:不利索。

火冒宣天:大发雷霆。

好凭无故:无缘无故。

哼哼呼呼:不明确回答。

混充八达:装模作样。

牛牛把戏:昆虫。

粘粘糊糊:形容人迟钝。

裱纸糊册:满目眼屎。

拿龙捉虎:只拿着架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扭孤列怪:性格古怪。

扭歪调居:孩子不听话。

咬呀胳腾:咬牙切齿

撩牙八怪:相貌丑陋。

连二赶三:连续不断。

零打碎敲:零零星星地干。

零头拐角:下脚料。

邻村上下:相邻的村庄。

连明彻夜:夜以继日。

做生意的不懂行,好比瞎子乱撞墙。

未曾入手,先看出手。

隔行休贪利。

和气能招千里客。

宾至如归。

人活年轻,货卖时新。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思有时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返回。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树不修剪是朴子,人不读书是瞎子。

不吃过量饭,不说过头话。

脖子再长,高不过脑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不怕慢,就怕站。

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

吃不穷,空不穷,计算不到一辈穷。

走路不忘带干粮,出门不忘带衣裳。

一家百口,做主一人。

真才不露相,露相无真才。

教子要严,敬父要真。

前二十年子看父,后二十年父看子。

敬人者人敬,恶人者人恶。

不怕活计重,就怕人不动。

勤能生财,懒能败家。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动脑的人心灵,动嘴的人愚蠢。

火越烧越旺,人越干越壮。

平遥方言是平遥历史的印证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限在某一地区使用的话,如在平遥境内使用就叫平遥方言。

平遥方言中的某些元音、铺音,声调具有古音的特征。所谓古音:泛指古代的语音,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在平遥方言中如“遥”、“窑”、“尧”都读yao,与《周易》中的“爻”字同音,都是周秦时期的语音。“尧”、“爻”、“遥”三个字读音相同,都读yao,但各自代表的时代却相差一、二千年。先拿“爻”这个字说,它是《周易》的专用字,在《周易》中把符号“-”叫阳爻;符号“--”叫阴爻,所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这两爻画的“集合”,并无神秘色彩。《周易》中好多专用用学都与平遥方言有关,除上述的“爻”字外,还有“夬”(guai)、“遯”(dun)、“萃”(cui)、“蹇”(jian)、“否”(pi)……一律为入声韵——平遥的古音。这几个字是《易经》六十四卦的五个卦名,它们的读音在平遥方言中都有对应的语音,如:平遥人称外祖父为jianye,走遍全国各地如此称呼外祖父的,恐怕也只有平遥当地,这个“jian”也至于蹇字的读音相近。再如:还有一个卦名叫“井”的卦,现用标准音读应是井“jing”与竟或境同音,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再赘述。

由此,不难看出平遥方言是与《周易》为同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印证了平遥古城最少也有二千七百年历史了。

平遥方言也是平遥文化的源泉

平遥的历史悠久,同样平遥的文化也很悠久。因为“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平遥的历史可追溯到太古时代。据传有一天黄帝巡视至汾河东岸的一平原地带(今平遥冀壁至杜村),见此地炊烟四起正在制陶,规模宏大产品精良,一高兴遂封其地为“古陶”。后来传至帝喾(ku)时封其子尧与该地。明万历《汾州府志》卷二载有“平遥县,古陶地,尧初封”。历经夏、商到周末年时,不知何因将古陶更名为“中都”。中都名经春秋战国、秦、两汉到南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ao)时为避讳tao音,才将要更名“平陶”的陶字改为遥字。于是形成一地四名:古陶——中都——平陶——平遥。这一更名历经公元前22世纪——公元424年,大约二千六百多年。

上文仅仅叙述了“平遥”一名的由来,而平遥的历史应再加1590年,即2600+1590=4190年。这说明平遥文化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远远早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怪不得在《周易》中有好多平遥方言。《周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周易》中含有不少平遥方言,所以也可以说《周易》是平遥方言的升华,或者说平遥文化是《周易》文化的源泉。由此推论平遥方言也是平遥文化的源泉这并非是无稽之谈。

赵邦庆

灵石四字格俗语50条赏析

灵石位于晋中最南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扼太岳山与吕梁山于太原盆地的南出口,是太原盆地与晋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南北文化交汇点和习俗融合带。在隋朝初年建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灵石民间有许许多多的 “俗成语”(四字俗语),这是老百姓经常使用的既成熟语,是有着地域特色的语言。相对于汉语成语(“雅成语”),这些 “俗成语”趣味生动,乡土气息浓,晦涩生僻少,堪称精典,值得一读。

一、表精神状态。(1)蔫眉戳眼(蔫,当地话读“烟”。双目无神,无精打采的样子);(2)肿眉泡眼(由于疾病或缺少睡眠,使得人面部浮肿,没有神气);(3)痴魔倒瞪(反应特别迟钝,不在状态。有时指神情游移,心神不安);(4)怂包软蛋(经不起些微的打击,不硬气。略经碰撞就成了稀软的一堆);(5)懵打糊涂(糊涂,土话读“忽突”。 说某人是个糊涂蛋,智商低,脑子不够用。有时指懵懵懂懂,一头雾水,愣怔的样子);(6)眼皮泪色(有难言的隐痛,或受了很大的委屈,眼里含着泪花,却抑制着不让溢出眼眶)。

二、表仪态仪表。(1)干麻七瘦(人长得像麻杆子一样。多指人长得细高,瘦的可怜。当地还有“人瘦吃饭,鸡瘦下蛋”的说法);(2)圪簇打蛋(圪簇,不舒展的样子。指五短身材,人没有长开);(3)眉光急溜(用于褒义时,指人长得端正,而且很机灵。用于贬义时多一些,通常说成是眉光急溜明干炭,是说人长得模样虽然周致,但只是小聪明,没有什么本领);(4)肮里龌龊(穿着和行为肮脏,让人恶心。也说“恶里倒心”); (5)拐流掮厾(腿脚有毛病,走起路来屁股来回扭摆);(6)瞎眉暸眼(眼神不好,观察事物与实际相差甚远)。

三、表言行习惯。(1)显好卖乖(稍微做了一点点的事,就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对对方是如何如何地好,邀功让对方领情);(2)调三祸四(不是去息事宁人,而是挑起事端,制造不安定因素。程度深点指弄得众人不和、反目成仇);(3)椽掇斧砍(原意是指用长且粗的椽子击捣,用利斧劈砍。比喻说话强势蛮横,不留回旋余地,伤害人,让人难以忍受);(4)死抬活杠(诡辩抬杠,抢死理,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也称“死说活道”);(5)哈特露水(行为不严谨,到处播洒,要么丢三落四,要么挂一漏万);(6)洋里打憨(办事情大意、粗心,半认真半不认真,往往把器物损坏,把事情搞砸);(7)紧跑慢癲(遇到紧急情况,时一路小跑,时急切行走,气喘吁吁的样子。是一种介于慢跑与 “竞走”交替着的状态);(8)眼切手快(切,指急切、麻利。观察敏锐,动作快捷);(9)鬼跑六走(不能安心静处,到处转悠,频繁出入。多数时候指不安心干活、不专心办事,时常脱岗,找不见人影);(10)寡流扯淡(没话找话,不适当地和人套近乎,不自重,惹人嫌);(11)谄经捏戏(胡乱吹拍,说的有鼻子有眼,很像那么一回事。有时也说成“谄二侃三”); (12)洋眉瞪眼(眼神游移不定,走神不专心,精神恍惚);(13)提腿竖胯(一会儿晃腿,一会儿扭胯,不稳重,不端正。让人看着不舒服)。

四、表尴尬失落。(1)少抓没挖(一种空落落、六神无主的感觉。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做起。有时指家徒四壁,百无聊赖);(2)虚抓实挖(虚于应酬,乱了分寸。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种忐忑不安的状态);(3)少意没思(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倍觉无聊;因为自己融入不到特定的圈子里,倍感失落,精神不振作;觉得对不住人家,自己理亏或愧疚);(4)没皮臊脸(行为不光彩,自己觉得丢人败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脸上挂不住);(5)湿厾流胯(多指小孩子赤裸着下身;也指大人只穿着内裤,暴露着屁股以下的大部分身体,不雅观)。

五、表修养素质。(1)描金粪桶(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不注重实质。中看不中用);(2)虚淋诈唬(虚张声势,故作姿态,办事飘浮不靠谱。有时指用假情况蒙骗人,让对方摸不清虚实);(3)没眉护眼(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操作,丝毫不觉得难为情,不加以收敛,甚至得寸进尺。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的尊严。时兴话叫 “皮厚”)。

六、表行为失范。(1)挖屎弄尿(为人差劲,着了急和人胡搅蛮缠,什么不体面的话也能说得出口,什么不体面的事也能做得出来);(2)冒里实堪(行为莽撞,往往把事情搞砸);(3)腾肌圪擞(极不稳重,坐无坐相,站无站相,肢体语言丰富到夸大的程度);(4)神天驾雾(不着边际地自吹自擂,云山雾罩,给人轻浮不自量的印象);(5)翻倒勒腾(做事情反复无常,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准主意;说话不算数,老变卦);(6)吱天嘹哇 (高声地喧叫,大声地训喝。一般指为了一点小事而夸张地声吓,弄得四邻不安。也说“鬼吱百哇”)。

七、表事物形态。(1)稀松忽蹋(器具经长期使用,结合部松驰,不加维修,用起来不再得心应手);(2)稀水洼解(解,读“亥”。也说“稀汤解水”。多指米汤或和子饭里“实质性”东西少;也指建筑灌浆过稀,流的到处都是;还指亲戚朋友间闹矛盾,伤害了亲情,关系变得淡薄);(3)球子蒯垒(零碎的挂件太多了,显得特别不精干。有时候是骂人的话,指对方都是些虾兵蟹将,还要派上用场,不值得看重)。

八、表特定状态。(1)干苦叫渴(多指在天热时长时间地干活或赶路,没有食物和水分补充,口干舌燥,极度困乏的状态。原意不仅仅指干渴,指又渴又饿、如饥似渴);(2)黢黑愣瞪(多指冬天农历下旬的夜晚,没有月亮,黑得伸手不见五指);(3)黑打忽哧(忽哧,在当地有“到处乱蹿”的意思。多指为情势所迫,夜里赶路或干活,不理想,又没办法);(4)夜不观色(晚上光线差,不好干活。即使有照明,和白天相比总是两样);(5)七丘八歪(极不端正,不是左倾就是右倒);(6)土淋搁磨(灰土尘垢满身,显得与当下环境不协调,被人鄙视;饭菜里面有碜,不卫生,吃着磴牙);(7)酸干污烂(东西腐烂变质,发出霉臭气味,闻着恶心。也说“黑潮污烂”);(8)精打溜光(吃的、用的、卖的东西一点也没有剩余,弄个净光);(9)干稠压巴(和子饭太稠, 或者面食放置时间长久团成一块,不好稀释);(10)披盔撂甲(两军交战,被对方打得丢盔弃甲。乱了阵脚,难以招架,啥也顾不得了;生活维艰,紧着张弄,还是应付不了门迎差事)。

(吕 立)

寿阳方言荟萃

赵树功

引: 寿阳,因位于寿水之阳而得名,寿阳文化底蕴深厚,出过祁寯藻这样的三代帝师。有一种说法,说寿阳人叫寿阳圪蛋,起源或由于盛产山药蛋,或来源于当地曾铸造的一种细碎银子。本文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部分寿阳语言文化娓娓道来,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领略寿阳独特的语言魅力。

有一种招人喜欢,叫惜痴。

厨房的抹布,叫搌布。

农村下地干活,不叫劳动,而叫动弹。

有一种“结果”的说法,叫“亥数”。

衣物穿用久了,不叫脏旧,而叫褿。

有一种跑,不叫赶上,而叫撵上。

浅小的坑,叫“薄测”。

来回摆动,叫拨来。

连成一簇的东西,叫嘟噜。

惦记,挂念,叫结记。

物体上有间隙,裂缝。人们叫阂拉。

不用的东西扔掉,叫“砍了”;也说“抡了”。

身上穿的马夹叫坎肩的。

有一种动作,往高远扔,叫蹒(man)。

有一种败落,穷潦,失意伤感,叫爬怅。

天气变冷,凉的厉害,需加衣服,叫迫衽。

被子叫盖的。

有一种面食,不叫剔尖,而叫剔拨股。

有一种姿势,不叫踮起脚尖,而叫能能起足。

居住成群集中叫攒群。

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叫赶驾;急赶。

热气遇冷形成的水,叫熇(he)水。

铁制品生绣粗糙,叫涩(色)锼。

食品在铁容器中放久出现变色变味的现象,叫铁易(移)。

尽量避开,叫躲对。

对人或某事全面了解,底细清楚,叫知根达底。

尴尬,十分没面子,叫没羞搁色。

一个人的言行样子,境界气质,叫境气。

尘埃异物落入眼脸内,叫坌了眼。

渐次积累;由小渐进叫屡续儿。也说缕绪儿。

老师或师傅指点纠正,叫拨捋。

皮肤(多见手脸)因受冻或风吹而起皱起皮,叫皴皮。

注意保护,调理,保养身体,叫打对。

乱七八糟,不整洁的状态,叫葛杂麻茹。

结束事情的最后一部分或一段,不叫收尾,煞尾,叫煞革。

寿阳方言词义解(鸟)

有一种隼鸟,不叫猫头鹰,而叫信鹘(hu2)。

有一种鸮鸟,不叫小鸮,而叫呱呱夜。

有一种鸦,不叫乌鸦,而叫黑老哇。

有种鹊,不叫喜鹊,而叫涅鹊的。

有种鸟,不叫布谷鸟,杜鹃,而叫种谷鹑的或四方八宝。

有种鸟,不叫伯劳,而叫愣虎背。

有种鹭,不叫苍鹭,而叫捞魚鹳。

有种鸟,不叫啄木鸟,而叫喯(锛)树虫的。

有种鸟,不叫纱百灵,而叫豆角角。

有种雀,不叫朱顶雀,而叫碰破头儿。

有种鸟,不叫戴胜,而叫西胡胡。

我老家话是左权话

我们左权人不管什么前鼻音和后鼻音,因此“晋”“敬”、“门”“萌”不分;我们经常混淆翘舌音和平舌音,“史”发“思”音、“支”发“子”音;我们还把好多词统统儿化,梨儿、刀儿、鸡儿、鱼儿;我们还将许多词尾该带“子”的词统统单音读出,尺子——尺,茄子——茄,筷子——筷;这些语音语调使家乡话听来短促活泼,极其轻快。但我更中意家乡话中独一无二的部分,譬如极具“山药蛋派”风情的“圪”字大量运用,“圪蹴”就是“蹲下”,“月圪娃”指尚在襁褓的婴儿,“圪廊”和北京人说的“胡同”是一回事儿,“圪吃上一圪星儿哇”是说“将就着吃一点点吧”。我们的重复音更有生气,夸你很俊俏,说“俏不来来”,把狗尾巴草动人地叫做“毛毛狗狗”,你穿的衣服要是很黑,就说“黑不叽叽,穿哩象个甚呢”。很多词语又取其意而非直指,被子叫“盖的”,褥子叫“铺的”,零食叫“小吃的儿”,更把沙棘称做“酸溜溜儿”,多么形象生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噢,差点忘了,家乡方言中还有个极具风情的、表示“你”的词儿:“呆”,《左权县志·方言》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呆”是左权方言中用法最为讲究的一个代词,是对亲切的人或熟悉的人的亲昵呼唤。多用于夫妻间和情人间互唤,也可用于兄弟姐妹和平辈熟人之间,有时也用于长辈呼唤晚辈。陌生的异性之间则要慎用,更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乱用。在左权很多民歌中,尤其是男女对唱的爱情山歌里,一个“呆”字承载了多少深情蜜意,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里这样唱到:

“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呀,啊圪呀呀呆。榆树树你就开花,圪枝枝你就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圪呀呀呆。锅儿来你就开花,下不上你这米,不想旁人光想你呀,啊圪呀呀呆。金针针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盼望和哥哥结成双呀,啊圪呀呀呆。”

家乡话于我这个异乡人而言,除了浓浓的亲切感外更体验着一种痛快淋漓的酣畅。据说强烈排斥普通话的秦川鬼才贾平凹弃学普通话的理由是“毛主席一辈子都说湖南话”,并再进一步形容那一句乡音浓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是如何如何气势雄浑、王者风范十足,据说说不惯普通话的贾氏也不常来京,我于是隐隐约约地懂得了父亲,他也是想念他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家乡了吧?难怪金圣叹列人生“不亦乐乎”之事时曾这样说,久客还乡之人,行渐近,渐闻本乡土音,算为人生一大快事。

在北京这个城市酷暑来临之前,我伴父返乡,一进左权那个小城,活泼泼的乡音便充斥而来,我感觉到年逾花甲的父亲,脚步竟象年轻小伙儿一样轻盈……其实,我多么想趁父亲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他在我身边多住些日子,但终日忙碌的自己除了吃穿用上多照顾老人一些,是不是剥夺了他更重要的一些乐趣了呢?我想侍奉父亲的心意,是否仅仅只是等同了一种形式呢?老父回乡后,我这个客居京城的“异乡人”常常拨通家里的电话,老父犹在身旁,就用地道的左权话和他拉拉家常……

(李斌,肖羊)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life/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