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新仙女木事件(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气候与历史的关系,在当下已经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与气候波动存在着微妙且复杂关系的这一观点,学界早已达成共识。部分学者甚至断定:因气温,降雨量及其他气候因素发生改变而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幕后主要推手之一。

谈艺坚持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强的关联,正如这个地球一般,假设她不具备孕育生命的自然条件,那人类又从何而来,人类的历史又从何而来呢?我们同样可以做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黄河没有出现,尼罗河没有出现,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没有出现,印度恒河也没有出现,那古代人类创造的文明曙光,又将寄生于何处呢?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参考图1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融合始终是无法轻松揭过的一页,许多历史爱好者和我一样,也曾在脑子里冒出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游牧民族总要不断侵扰南方的农耕民族,为什么相对先进的农耕文化始终无法彻底征服北方的游牧文化呢?今天,谈艺将从古代气候变化这个切口来谈一谈这一现象,希望我的思路和观点能为读者带来启发,不足之处也期待您的批评雅正。

8000年前的这次暖潮,农耕与畜牧分道扬镳

当地球进入全新世时期后,人类社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在这一阶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当然,这只是基于达尔文主义的环境演化论而谈的,我无法明确指出人类的这些变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它应该属于哲学范畴的思辨,此处不再赘述。

大约在1.3万年前,地球再一次遭遇了普遍的严寒气候。科学家称之为新仙女木事件。生存在地球上的原始人,面对冰天雪地的世界,他们几乎就要放弃依靠自然的赐予来获取食物的方式了,因为严寒不仅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自然世界中所有生命所需要面对的挑战。当自然界的可食用动植物被气候限制了生长繁衍,人类就不得不另谋出路,为自己的生存找到更多的机会。农耕与游牧,这种以人力来干预自然,自我生产食物的方式正在那个时代悄悄萌芽。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参考图2

当新仙女木时期的严寒悄悄消逝时,人类已经在这个阶段苦熬了5000年之久,紧接而来的全球变暖再次以让这个冰冻世界迸发出了勃勃生机,在中国,学者把新仙女事件后的8000Abp作为地球进入温暖时代的时间分界点。这个时候,中国的黄河一带正进入了仰韶文化的快速发展期。因酷寒环境而改变的人类,之前还摸索着用畜牧和农耕的方式来改善自己伙食的他们,在面对温暖重新降临这个世界时,他们曾赖以生存的农耕与畜牧这两种生产方式,正出现越来越大的分歧,当农耕与畜牧逐渐走向了规模化,而它们各自对自然环境依赖的不同却最终让他们互道珍重,分道扬镳了。

众所周知的是,古代畜牧业对土地面积的需求远远大于农耕,破坏程度大,可循环周期长。而农耕恰恰相反,相对小的土地面积,就可以在一个较短的循环周期里反复产出食物。按常理来说,农耕生产的优越性是完全可以碾压畜牧生产方式的,但人类对动物蛋白的依赖又保证了畜牧业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游牧民族没有被人类社会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

8000年前,当仰韶文化准备腾飞之时,摆在华夏先民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狭窄的主干河流两岸平原已经无法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的耕地面积了,在他们眼中,畜牧这种对待土地的方式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他们开始将原始社会的牧民们不断地驱逐出肥沃的河谷平原地带,一座座聚落城寨随之而起,捍卫者他们花费巨大代价抢掠来的土地。在第一回合的较量中,农耕文明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3000年前的冷暖交替,根本上改变了华夏与游牧民社会

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期间,中国以长江为界的以北地区,气温普遍下降。在《吕氏春秋》中曾记载的周武王驱虎豹犀牛大象讨伐商纣王的时代已经过去,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河南下王岗文化遗址时,在它的第一文化层中并没有发现喜暖动物的骨骼残骸,这也是那个时期气温普遍下降的直接证据。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西周王畿周边

而此时的华夏社会正处于西周王朝的统治时期,从史料上来看,西周王朝曾多次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动激烈的战争,在周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周穆王就曾两次西征犬戎,游牧民族与华夏农耕民族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直至周幽王的都城被犬戎攻破为止,此刻,处于相对低温时期的西周王朝与西北游牧民族,正展开着你死我活的较量。这次较量,将暮气沉沉的西周王朝推向了活力四射的春秋百家争鸣时代。

而从西周灭亡,东周立国开始,我们发现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干涉不再像以往那么频繁激烈,而东周的华夏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繁荣的阶段,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完全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赵国和秦国甚至都具备了依靠一国之力与游牧民族抗衡的实力。我们还发现,虽然东周王室的中央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崛起的诸侯国却实实在在的把周王朝的疆域开拓了一大半。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从公元前8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又开始回暖了呢?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春秋

2500年前,寒潮再次来袭,秦与匈奴的撕扯

气候的变化从不因人的主观意志改变而改变,诸葛亮造东风的神话只存在于小说之中。现实却是,人类只能被动接受自然意志的安排,顺天应时,一直就是华夏人的传统观念。短暂几百年时间的气候回暖,为华夏农耕社会积攒力量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他们不仅淘汰了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还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疆域。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直到公元前5世纪末的那次寒潮来袭。

《管子》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战国末年,黄河地区小麦的收获时间已经推迟到了夏至,而开始播种的时间大约在2月25日左右,比现在完了近半个月。由此可见,气温的降低对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样,更加偏北的游牧民族所受到的影响不见得比中原人少,甚至更大,牧草生长缓慢导,牲畜繁殖长成的周期趋缓,间接诱发了游牧民的生存危机,他们只能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此时的北方,游牧民们如饥似渴,而南方的农耕社会正经受粮食减产的带来的困窘。但正如我上文所说,农耕对土地的利用率远大于畜牧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些在北风中饿着肚子浑身冻得打颤的游牧民们,早就按奈不住那燃烧的熊熊嫉火,也压不住从空肚皮里窜出来的一股邪火。秦与匈奴的拉锯僵持,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西周与犬戎的冲突,同样适合这样的背景。

2000年前的回暖,两汉与匈奴的最终决战

从公元前2世纪中叶到东汉末年,中国长城以北的气候又开始出现了回暖迹象。《氾胜农书》记载:此时西安地区在公历4月上旬时即可播种水稻,比今天提早了大约一个星期。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在文景时代的汉初,桑麻这种喜暖的农作物已经在山东西北部广泛种植。由此可以判断,当时的气温比今天还要温暖,而西汉初年的富裕,与这个气候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西汉时期

而此时的北方,匈奴人的畜牧业也受气候的变暖湿润而逐渐发展起来,匈奴人尽管已经不像战国时那样,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倒不是因为他们吃的太饱撑的,而是他们自己纺织不出南方人的裤腰带而已。人类社会或许就是这样的,当达到了某个发展阶段之后,会向着更加美好的目标再上征程。匈奴人还需要更多的茶叶,瓷器,药品,纺织品,而这些正是他们的短板所在。

可以这么说,之前的冷潮会造成北方游牧民的生存危机,回暖的气候又他们暂时性的满足了现状。但西汉中叶的气候回暖却不是这样的,匈奴人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利益的需求更加明确,能更有效的组织起力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尽管气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大,但人类社会内部的改变,对历史的进程发展同样影响巨大。这个道理放置于西汉的身上同样适用,积累起的物质条件已经远超战国时代和秦帝国时代,社会组织化更加严密和成熟,他同样具备了与北方游牧民族叫板的实力,这就是西汉与匈奴展开决战的大背景。

决战的结果大家都已知晓,除了为名将帝王们歌功颂德之外,少有人在气候环境与社会发展互相影响的角度来展开讨论,但正如我前面大篇幅的论述一般,不将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互相影响的因素作为重要考量时,任何对历史变化的研究都是不完整的。

1500年以后的故事,气候,他将成为跑龙套的无冕之王

在此向读者致歉,谈艺在开始写这篇文章时,原意是打算对150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行详细论述的。可当我写到2000年前的时候,发现篇幅已经太过臃肿,我感到这可能会给读者带来过多的阅读压力。因此,下面我只能简单的叙述1500年后,气候变化与华夏社会变动的大概脉络,当然,如果有幸能得到读者的肯定,我还将再后续的文章中逐一详加介绍。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魏晋时代

公元3世纪开始,也就是距今1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再次遭遇了一场延续300年的寒潮,这在《晋书》、《三国志》中有着大量的佐证,这里并不一一列举,但《齐民要术》中提到,黄河流域桃花的盛开时节要比今天推迟一个礼拜左右,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进入动荡混乱的一个时代,北方游牧民族一支支崛起,横踞华北,扶余和之后的高句丽也正悄悄做大,他们的势力正在不断的向南渗透。

公元6世纪中叶开始,温度又开始回升。不用我们说,这个时间段的中国正进入了最辉煌的隋唐盛世,横扫东亚,独霸东北亚的华夏人在感谢他们的英明皇帝和将领时,也应当感谢那冥冥的苍天吧。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唐朝

唐代中后期,气温又开始降低,直至宋朝初年。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也不需要我再多嘴介绍这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了。而宋元时期,则进入了中国最稳定的暖湿气候期,虽说元朝的入主中原与我的气候论述不太契合,但这种不契合恰恰是前期历史的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但宋元时期的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是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唐朝相比,开放程度和开明程度毫不逊色(相对来说)。

而元末的气温再一次降低,从明初到清末,中国淮河以北一直处在寒冷的气候中,而明与清恰恰是在这个时代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而且,这两个朝代与北方游牧民的冲突始终持续不断。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明清的内缩

结语

文章草创,不足难免。谈艺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单单是中国的历史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放置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历史研究,气候的因素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冲突和融合,看似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只抓住气候变化这个主脉络来追源论本,那么,华夏史与周边民族史的内涵与外延都能得到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当温度降低时,南北的冲突就加剧,当温度升高时,南北的融合交流就成为了主流。

解开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关系史的另一个密码:气候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题外话,相比过去的气候变化,未来的气候变化更加应该受到现代人的重视,俄罗斯生态安全科研中心的专家孔德拉季耶夫指出:近100年来,地球表面年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C,海平面上升了近20厘米,是3000年来的9倍。在我们回顾历史时,更应该对未来气候的变化产生一种深深的担忧与责任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