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真实事件(让你热血沸腾的)
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除了震惊中外的“慕尼黑惨案“——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的严重政治恐怖事件,还发生了奥运男篮史上的第一悬案,美国男篮遭遇了第一次奥运会失败,对于比赛最后3秒的3次改判,让美国男篮以一分之差不敌苏联男篮,失去奥运会金牌,美国男篮拒绝领这块银牌,奖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
优秀的体育电影总是能再现精彩的赛场对决,让人热血沸腾,就像《摔跤吧!爸爸》最后的完美背摔,以及《绝杀慕尼黑》最后的上篮入球都让人紧张得忘记了呼吸。自电影上映以来,《绝杀慕尼黑》一直在创造逆袭奇迹。目前票房已突破8500万,成为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新晋票房冠军,
被嘲笑的梦想,才更有实现的价值,或许也正因如此,影片上映之后才有了极燃的口碑,俄罗斯总统普京、姚明等纷纷为其点赞,国家体育总局甚至发文,号召教练和运动员们一起组织观影,学习电影里苏联篮球队那种“挑战不可能”的拼搏精神。
而随着电影的热映,影片中的一些幕后故事也引起人们强烈兴趣,比如萨沙的绝症后来治好了没有?教练的儿子有没有从轮椅上重新站起?
美国队拒绝领奖
电影《绝杀慕尼黑》立足于美苏冷战背景,还原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那场极具争议的篮球决赛。苏联队在教练加兰任的带领下,展现了顽强坚毅的拼搏精神,团结一致打破外界质疑,终结了美国36年的不败神话,完成了“不可能的挑战”,创造了历史奇迹。
如电影里所描述,在比赛时间还有10秒钟时,美国队仅以48-49落后一分,紧张之时因为苏联队的犯规,美国队得到罚球机会,此时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三秒,最终美国队科林斯两罚全中,终场哨响,美国队以1分领先,获得奥运会冠军。然而,就在美国队欢呼胜利时,苏联队表示在科林斯罚球期间试图叫了个暂停,争执之下,裁判判定暂停有效,苏联队发球,发球的是刚刚换上场的叶杰什科,叶杰什科把球传给了不远的保劳斯卡斯,保劳斯卡斯送出了一个横跨全场的长传,终场哨再次响起,所有人以为比赛这次真的结束了。
但是,苏联队又表示了不满,因为重赛时的倒计时只有1秒而不是3秒,在场的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此时支持了苏联队,苏联队获得了第三次机会,就在这次的3秒钟里,苏联队上演了奇迹,亚里斯山大·贝洛夫(影片中的萨沙)投入绝杀球,苏联队反超美国队1分,获得了最终的奥运会冠军。
申诉无效的美国队为此拒绝走上领奖台,拒绝领奖,这块银牌至今仍被保管在瑞士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里。
美国队队长肯·戴维斯甚至在遗嘱里写道,他的妻子瑞塔,儿子吉尔、布莱恩永远都不会接受1972年奥运会的那块奖牌,“你永远都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可能会有人拿到那块奖牌,但绝对不是我的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重重孙子。对我来说,那不是我的,我不想要它。永远不要。”
摄影机当起“第六名球员” 摄影指导穿上旱冰鞋
苏联男篮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的获胜,终结了美国队36年不败神话,《绝杀慕尼黑》用了将近40分钟的时长,将这场世界体育史上极具争议的比赛进行了真实还原。
这场40分钟的戏,剧组用了28天拍摄,现场总共投入了六台摄影机,最后一台摄像机被称为“第六名球员”,它在比赛中同运动员一样出现在赛场上,不断穿插于人群当中,捕捉其他机位难以拍摄的镜头。摄影指导伊戈尔为了能达到最佳摄影效果,在拍摄现场还穿上旱冰鞋,一边滑一边拍摄。
电影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持续了三年,剧本以传奇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一跃而起》为基础,到最终的拍摄版本已经修改了22版。
影片的后期制作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透露,为了保证真实的观众气氛,特效部门专门研发并创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群克隆系统”。此前,其它电影从未在体育赛事上用过如此之多的特效手法。
为求真实还原比赛细节,团队将实况录像钻研了500多次,认真剖析了每一帧画面和每一个动作,将比赛划分为300个片段逐一进行拍摄。每场戏都会经过严格的排练和试拍。仅仅是一个庆祝胜利的情绪,就精心拍摄了三天之久。
演员都经过一年训练,平均身高1米9,仍需穿增高鞋
演员的选拔也非常严格,除了饰演扎尔的亚历山大·里亚波洛夫是专业篮球运动员之外,大多都不是专业选手。他们在签约之后一起接受了一年多的篮球集训,并且数次同专业篮球队进行实战比赛。
据谢尔盖的饰演者基里尔·扎耶采夫透露,单从试镜到确认出演,就足足等待了8个月。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经投入到了篮球训练的状态中。在确定角色后,更是把谢尔盖所有的运动视频都钻研了一番,才有信心去诠释这位传奇选手。
虽然演员都是找的190cm左右的大高个,但为了呈现真实的画面效果,大家在拍摄时还是穿上了增高鞋。
隐形眼镜在当时的苏联是违禁品
电影中,新教练上任球队重组后,在队员配合极不默契的情况下,依然拿到了欧洲冠军凯旋回国,却在机场受到“开箱验包”的待遇。这个看似诙谐的桥段,非常直观地展现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环境。虽然政府严控外汇,严查走私,但依然不能阻挡苏联公民从国外大量购买稀缺商品,政府和民众的矛盾可见一斑。
作为队伍的头号种子,谢尔盖的膝盖有着不能言喻的伤痛。每场比赛过后,激烈运动带来的痛楚却只能靠敷冰块来缓解。可同一时期,美国早已经生产出了“一针见效”的止痛药物。同样的情况,高度近视的球员扎尔能够继续打球,靠的是教练加兰任为他从美国购买的隐形眼镜,但这副眼镜在苏联却是违禁品。这些细节也侧面反应了,美苏冷战背景下苏联体制内的各种弊端。
教练和球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出国集训,然而队医却在无时不刻地监视着他们,这一细节也跟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有关。当时苏联发生过多起名人出逃事件,经常出国的国家运动员自然会被视为重点监视的对象。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领队提出了“在这种局势下比赛就是犯罪”的说法。苏联队可以退赛,但决不能输。其实,影片里最大的冲突并不在美国队和苏联队之间,而是苏联队和政府官员之间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教练加兰任守护住了球员们的梦想,此刻,体育精神高于一切政治矛盾。
奉上绝杀的亚里斯山大·贝洛夫当时并未生病,但26岁去世
在影片中奉上绝杀的是萨沙,片中他是情感担当,患有罕见疾病,却因热爱篮球而隐瞒病情,与女友相爱却因疾病而忍痛分手,在决赛进入胶着状态时,却失误给对手以机会,而在最后的3秒钟,又上演了绝杀好戏,拯救了苏联队。
现实中,亚里斯山大·贝洛夫在奥运会时并未生病,但是在比赛后6年患病,年仅26岁就去世了,此后他被追认为欧洲最伟大球员,他也是第一个被选入名人堂的国际球员。萨沙女友的原型奥夫琴尼科娃贝洛夫表示亚里斯山大·贝洛夫一直是个热爱生命的人,他在获悉病情后还希望通过体育延长生存期,是个名副其实的勇士。
现实中,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这对情侣并未相识,所以绝杀后两人相拥而吻的镜头是艺术的虚构,也因此,奥夫琴尼科娃贝洛夫认为片中他们的爱情故事有些“狗血”。
此外,据片中教练加兰任原型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的遗孀透露,弗拉基米尔教练去世前一再强调“不要为我立传,也不要拍电影”。
而生活中,弗拉基米尔·康德拉辛的儿子并未康复,始终需要依靠轮椅,并未出现影片中,儿子乔治努力从轮椅上站起来,够到最上层架子上的奖杯那美好温情的一幕,现实终究是更为残酷令人无奈。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