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相容事件(1960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要求东北军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张学良,为了逼迫蒋介石统一抗日,1936年发动了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双十二事变”,又称西安事变。
1958年,被囚禁了21年辗转多地的张学良,在宋美龄用心斡旋后,蒋介石的默许下,逐步复出。此时的他年近六十,头发已秃,身形发胖,不复“民国四大美男子”的风采。
蒋介石在夫人宋美龄的影响下,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困守台湾时,特意在官邸里布置了一座小小的教堂,取名凯歌堂。每周日,夫妻俩和同僚下属们在私人牧师周联华引领下虔诚祷告。
1960年一个普通的周日,如往常一般,牧师周联华在凯歌堂向这群昔日辉煌的文武官员和家眷布道,引导大家唱起圣歌。
尝过权力滋味的流亡台湾者们,惶惶不安的内心在宗教的安慰中宁静而祥和。
布道结束后,大家站在教堂门口,互相寒暄,握手话别。这时看到了一个被这群昔日统治者们认定为“千古罪人”的人静静站在大门一旁,这个人就是久未露面的张学良。
张汉卿?他怎么出来了?他怎么敢到这里来?
这群人一下子愣在当场,脸色各异,吃惊、愤怒、不知所措。久在官场的众人,直觉敏锐,凭借过往的经验,知道这件事绝非张学良自作主张,他也不可能进来蒋介石的官邸。
在众人犹豫张望之时,宋美龄优雅地迎了上去,神态自若地握紧了张学良伸过来的右手,并且拥抱了他。
这位相识三十多年的女性,在张学良幽禁期间也尽量伸出援手,让他的处境不至于太过艰难。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沉浮于官场的众人立刻接收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掩饰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纷纷上前表示祝贺。
其中一人就是张学良的宿敌何应钦。
二十多年后,张少帅早已不再年轻,是一位在门外等待原谅的身影佝偻的老者,在西安事变中流露出野心的昔日国民党二号人物何应钦,早在边缘生活了二十余年,更加圆滑世故。
两位昔日的权柄人物,先后失去了手中的权力。
带走这一切的,是时间。时间也定格下了那些时刻。
一、不合拍的政敌
何应钦,出生在官宦人家,少时授课老师评价他为“少有大志,存王者之心,不为龙便为蛇”。
他是蒋介石的义兄弟,两人一起跟着孙中山闹过革命,身居国民党高位,游走于蒋介石、汪精卫和胡汉民之间,从来没有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与国民党各派系和地方军阀都能相处融洽的政治人物,交际手腕高超。
蒋介石渐渐放下了对他的芥蒂。
1927年,在蒋介石与自认嫡系正统的汪精卫的政治斗争中,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等实权派一齐向蒋介石施压,蒋介石一时四面楚歌。此时手握重兵的义兄弟何应钦暗中配合汪精卫,选择表面中立,实则隔岸观火,蒋介石就此下野。
蒋介石事后回忆,仍有芥蒂:当时何应钦说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
汪精卫在与白崇禧、冯玉祥、李宗仁和西山派等派系瓜分这一胜利蛋糕时互不相容,矛盾更重。
趁着1927年底,南京与武汉国民政府合并之际,蒋介石筹谋复职,其他派系纷纷拥戴打来电报,代表中央军和黄埔系的何应钦迟迟不发,蒋介石托人带话后才等来何应钦的拥戴电文。
为了报复何应钦的背叛,蒋介石撤销了何应钦的军权,何应钦明升暗降,改任无统兵权的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介石再次带话敲打何应钦,警告他自己可以没有何应钦,但何应钦是不能没有我蒋介石的。
这次敲打,让何应钦表面上极为恭顺,亦步亦趋。
蒋介石渐渐放下了对他的芥蒂。
1930年春天,在汪精卫暗中支持下,李宗仁、阎锡山、白崇禧、冯玉祥等军阀发动中原大战,很快打得蒋介石军队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
投机主义者何应钦又一次选错了站位。被战争双方极力争取的奉系军阀张学良,在最后时刻决定拥蒋入关,中原大战局势就此明朗,蒋介石最终获得胜利。
何应钦经过这一民国最大军阀混战,彻底认识到蒋介石的实力。识实务者为俊杰,他从此极力顺应蒋介石的所有主张。
奉系少帅的张学良,手握重兵,被视为中原大战的救星,是有着特殊位置的,在与蒋介石平时交流中,都是以平辈相论。他实在看不上何应钦这种墙头草,卑躬屈膝。
即使到了晚年,张学良定居美国,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专访时,张回忆起何应钦,仍直言不讳认为他就是一个奴才。
何应钦这一招正大光明,又阴狠毒辣。
他回忆起这样的细节:有一天,蒋介石对何应钦大发雷霆,让他脱下军服,赶紧走。何应钦恭顺在一旁,根本不敢走。张学良对采访的人表示如果蒋介石这样骂他,他肯定会把军衣脱下来就走。张学良认为这是两人的不同,所以他看不起何应钦。
性格不和,无法相融洽。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军事利益上,两个人也多有争斗。
蒋介石政府的软弱在“九一八”事变后让日本侵略中国更加张狂。
1933年初,日本为建立所谓满洲国,派军队进攻热河。日军进攻到山海关时,遭到张学良部的何柱国部队还击,开始了长城抗战。
蒋介石派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一行人北上支援,实则是要取代张学良统领华北各省军队。
手下汤玉麟弃热河逃跑,张学良不得不向蒋介石引咎辞职,坐等此举的何应钦顺理成章成了华北军统领。
何应钦这一招正大光明,又阴狠毒辣。
一天晚上,日本一个武官,名叫酒井隆,他不仅不遵守中国驻军的戒严令,喝醉后还在北平到处游荡,受到中国哨兵的盘诘。这位日本武官大喊大闹,在何应钦办公地点居仁堂对着照壁撒尿。
何应钦接见了他,事后命令北平军警要对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客气、礼貌。
如此窝囊的最高长官,前线将士士气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1933年5月,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承认了伪满洲国。
过了两年,1935年何应钦与日方梅津美治郎秘密达成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从事实上承认整个华北归日本。
二、西安事变中的两人
在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不断出卖国家利益时,国内的爱国抗日热情日益激烈。
在抗日大义下,蒋介石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枪口不对准侵略的日军,却对准抗日的共产党。
全国抗日运动高潮推动,各行业人士纷纷上街表示抗日的决心。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八一宣言》、《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号召国民党联合起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此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蒋介石的调派下率领东北军与西北军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军队内部厌恶内战,力主抗敌,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频频接触,初步确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离开南京政府,飞抵西安。张学良、杨虎城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一一拒绝并命令他们加紧剿共,还要挟将他们军队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12月9日,在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民众救亡会的配合下,1万多学生站了出来,举行了“一二九”周年纪念和大规模请愿游行活动。
学生们向陕西省政府、西安绥靖公署请愿,坚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政府阻拦学生游行还开枪打伤学生。群情激愤的学生们来到蒋介石住地临潼华清池请愿。蒋介石对学生们的请求无动于衷,还严令张学良进行武力镇压。
张学良为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赶到现场,劝导学生返家。学生们大声哭喊着不愿做亡国奴,愿为国而死。
学生们的爱国热忱深深感动了张学良,他保证,一周内一定给学生答复。
张学良、杨虎城明白此举意味着什么,也做好了承担一切的准备。两人几天几夜未眠,等待这计惊雷带来的结果。
共产党得知消息后,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抓住有利时机,掀起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南京政府暗潮涌动,蒋介石的亲信手足无措,政府实行暂时的集体领导。宋美龄、宋子文等主张和平解决,换得蒋介石的安危。何应钦是国民党高层中第一个得到蒋介石被软禁的消息,他嗅到了机会。
作为日本的一枚棋子,何应钦第一时间找到戴季陶、吴稚辉等人主持“白衣誓师”会议,要以武力解救蒋介石于水火之中。实则是趁着蒋介石身陷囹圄的机会,推翻蒋介石,自己上位。
蒋介石能够从江浙地绅代表成功上位,经济政治方面仰仗的是宋家的力量,军力方面是靠张学良的易帜。南京政府高层里对蒋介石心怀不满的不在少数。
何应钦命令部队以剿灭乱贼为名由进军西安,让空军在西安制造空袭,一是给张学良、杨虎城施加压力,逼迫走投无路之下做出极端事件,二是妄想空袭趁乱炸死蒋介石。
何应钦这一招正大光明,又阴狠毒辣。
宋美龄找到何应钦对峙,指责他想闹大事情,自己坐上委员长的位置。何应钦大声反驳,说宋美龄是妇人之见。
几天后,在中共和国民党宋子文等斡旋下,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口头承诺绝不会对以下犯上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做出什么事来。
当年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没过多久被抓捕软禁,另一位事变主角杨虎城囚禁十二年后,1949年在重庆被杀害。
明面上蒋介石并没对何应钦有所惩处,实际上蒋介石深深猜忌,因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逐步将何应钦从政治上边缘化。
蒋介石一边扶持自己的嫡系陈诚、胡宗南等人上位,一边给了何应钦一个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的虚职,何应钦丧失了指挥统兵实权,被排除在权力中心外,空置了起来。
何应钦充分发挥自己识时务的特点,他一向是个识趣的人,在政治上不再汲汲营营,低调行事,再一次以蒋介石为尊。
1949年,在国民党政府兵败于山倒之际,何应钦准备偕同夫人王文湘前往美国安度晚年。蒋介石并不信任他,不想让他离开自己视线,借口同甘共苦逼何应钦一起赴台湾。最终,有着种种顾虑的何应钦还是携带家眷一同去了台湾。
三、辗转囚禁二十多年的张学良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当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26日中午,蒋何应钦等政府高官到南京机场迎接蒋介石。第二日,南京举行庆祝大会,何应钦代表蒋介石致答谢词。
张学良这一举成为他后半生幽禁二十多年的开端。
张学良在宋子文公馆度过了5天相对自由的日子,宋子文夫妇陪着他,大家打牌玩球娱乐解闷,只有在张学良外出时,南京警务厅和军统会派车随行,暗中监视。
12月31日,通知张学良去军事委员会开会,在宋子文陪同下,张学良一进门宪兵们收缴了副官们的手枪,军事法庭直接对张学良进行审讯,张学良被判处10年徒刑。宣判后,张学良被押住太平门外孔祥熙公馆。孔祥熙公馆事先已腾空了,张学良被安置在其中二层楼中。
张学良被秘密囚禁起来,蒋介石命令军统局和宪兵司令部共同执行囚禁任务。张学良居所的楼梯口、房门口,都被严密把守。
张学良被囚禁的消息传了出去,四弟张学思正在南京中央军校受训,听到了消息赶紧跑到太平门外看望哥哥。张学思无法入内,他被门口站岗的宪兵挡住了,宪兵告诉他张学良不在这里。
张学思再三恳求,只好望着公馆里的建筑,想要看到哥哥的身影,一直站了一个多小时,也没有出现,张学思只好流着眼泪离开了。
在太平门外孔祥熙公馆,张学良住了两个星期。
1937年1月初,蒋介石以疗养之名带着夫人宋美龄和陈布雷一行回到浙江奉化县溪口老家,处理西安事变善后事宜。
宋子文、宋美龄曾以性命担保张学良的安全,没想到蒋介石一回到南京就翻了脸。宋子文专程来到溪口,想要劝说蒋介石,蒋介石知道他的意图,闭口不见。
随行的国民党元老李石曾深夜见了蒋介石,经过劝说,蒋介石同意张学良在戴笠、贺耀组、米春霖的陪同下来到溪口,张学良暂时被安置在溪口镇一个别墅里。
1月14日晚上,戴笠、徐永昌、贺耀组作陪,蒋介石请张学良在蒋介石母亲王采玉位于白岩山的坟庄一起吃了顿饭,讨论西安事变善后军队移交等问题。
西安事变善后事宜处理得差不多后,张学良由军统局单独负责看管,专门成立了名为“张学良先生招待所”监视组织,室内监视、室外警戒,分工明确。张学良每天言行举止,都会在当天直接电报军统局戴笠处。
张学良身边只有从西安带来的两位副官,后来夫人于凤至求到宋美龄处,带来了四位副官随从和一位从小伺候的贴己王妈妈。宋美龄在一个蒋介石和戴笠都在的场合,嘱咐蒋介石当面吩咐戴笠,不允许军统对张学良胡来。
张学良生活上未受到虐待,但不允许自由走动,不允许老友探望,不允许对外通信。张学良的精神十分消沉。
原配夫人于凤至和红颜知己赵一荻轮流换班,每人一月陪伴张学良。
1938年11月起,张学良被转运到离贵州省修文县1.5公里距离的阳明洞,囚居在王文成公祠右配殿,蒋介石命令张学良认真研读《明史》。明朝时,王阳明曾因犯上作乱被谪放此处,蒋介石希望张学良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千古罪人”。
过了几年,张学良突患阑尾炎,阳明洞无法治疗,被紧急送往贵阳中央医院治愈出院后,又被送到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囚禁起来。由于麒麟洞离市区不远,当地很多人知道了张学良囚在麒麟洞里。
没几个月,张学良被先后转移到贵州开阳县刘育乡、息峰阳郎坝集中营、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张学良已被蒋介石囚禁近十年。
在重庆国共会谈时,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向蒋介石提出释放张学良,不少东北军将领也纷纷求情。此时声望如日中天的蒋介石断然拒绝。
第二年,蒋介石前往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不久后,重庆歌乐山戴公馆成了张学良新囚之地,又过了几个月,蒋介石又变了张学良被送往远离大陆的台湾新竹温泉。此时,是1946年,蒋介石政府仍掌控着大陆。
在台湾呆了十几年后,1959年,蒋介石终于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但张学良也不能离开台湾。
四、被逐渐边缘化的何应钦
西安事变后,何应钦以蒋介石马首是瞻。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各军阀派系矛盾重重,面对桂系逼宫,蒋介石第三次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何应钦托病住进上海陆军医院,李宗仁请他出山担任行政院长。何应钦借口避寿躲到了杭州。
蒋介石派亲信张群到杭州专门向何应钦拜寿,送给何应钦自己亲手题字的寿轴,上书安危同仗,甘苦共尝。在关键时刻摇摆多次的何应钦终于识了回时务,蒋介石十分得意,暗中同意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的条件。
1949年3月23日,何应钦出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幻想着划长江而治。
4月23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后,了的首都南京。
心灰意冷的何应钦辞职后从广州抵达香港想前往美国安度晚年。心有猜忌的蒋介石派专机将他送到了台湾,放在了自己身边。
代总统李宗仁长期躲在美国,拒不辞职,这对急欲复职总统的蒋介石十分不满,他把总统府的招牌都挂在了台湾原总督府门前。何应钦深知蒋介石为人,如今人在屋檐下,他数次主动表明自己绝对支持蒋介石复出,公开呼吁弹劾李宗仁,避免被蒋介石猜疑。
每年蒋介石生日时,何应钦都要发表吹捧文章祝寿,如《“蒋总统”的远见》、《“总统”的伟大人格——东征、北伐与抗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蒋介石对他日益放心,毕竟彻底远离权力中心的何应钦也翻不出什么浪来,还可以写一些拍马屁文章博大家一笑。
何应钦在军事和政治上没有坚定立场,总是摇摆不定,在婚姻上却从一而终,始终如一。
他与同省人王文湘1917年结婚后,就相伴一生,王文湘为他主持家政,协助社交。在国民党中三妻四妾也常见,张学良的红颜就不少,虽然两人终身无后,但何应钦对妻子始终一往情深。
犯癌二十多年的王文湘在丈夫的精心照料下活了82岁,一生无所建树的何应钦1987年去世。
五、结语
1960年在凯歌教堂短暂一面后,张学良和宿敌何应钦又碰面了,原来仕途失意的两人,不约而同寄情于兰,除了宗教,还有寓意高洁的兰花能让他们安宁。
在台湾兰花大王黄秀球家中,张学良主动与何应钦讨论起兰花的不同品种和特性,感叹以前不懂得兰花之美,何应钦点头微笑附和。
两人以兰为媒再次相交,这次双方平和了许多。一次在与张学良交换兰花后,精明的何应钦事后私下问黄秀球是否是公平交易。
即使年老,即使失意,即使寄情外物,人的本性还是不会变的。
参考文献:
《张学良口述历史》;
《周恩来传》,访问刘鼎谈话记录;
《抗日御侮》,蒋纬国著。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