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显村的离奇事件(当官了)
推荐:《金瓶梅》中春梅离奇的死法,折射古代奴婢的悲惨命运
文/丐丏
【作者简介】丐丏,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市作协会员,编辑职称,喜爱文史,些有文章见媒获奖出版,现为国企管理人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孔子家语·始诛》中记,当孔子以司寇代理宰相时,面露喜色,其“果烈而刚直”的弟子子路问他:我听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天老师得位而喜,为什么?所谓“得位”,其实尚不过是代理。也不怕老师下不来台,子路竟当面对老师的不能宠辱不惊提出质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子路“志伉直……(曾)陵暴孔子”,果然。
孔子回应子路说:是啊!是有这话。不过,不是也有“乐以贵下人”这一说法么?这回答似有点儿自我解嘲。人多愿做官升官,孔圣人亦莫能外。估计孔代相之“乐”一定很不自然、很诡秘。
所谓“下人”,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作为名词,指地位卑贱之人,如仆人、门人、丫鬟、杂役等,是相对于主人、尊贵者而言的,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一种是作为动宾词组,表示刻意屈居人下的意思,是以尊贵礼遇卑贱、处上而恭敬待下的一种不一定虚伪的谦虚姿态。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动宾词组,“下人”都已过时而不再有正常使用。
杨朝明《孔子家语通解》对“乐以贵下人”这5个字的译解是“身处高位(者)以谦虚对待下人为乐”。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译这5个字为“显贵了而仍以谦恭待人为乐事”。杨译“谦虚对待下人”似乎面窄了点儿,位高权势者的“谦虚”对象应该不止“下人”——“以贵下人”不是“以贵下下人”。总体上看,二译都是从“下人”的第二种释义出发的。
有个叫郑庄的曾“以其贵下人”。《史记·汲郑列传》中记,郑庄做了大官后,告诫门人:客人来了,无论贵贱都不要让人在门口久等。郑对什么人都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这“以其贵下人”也就是自身虽尊贵却能低姿态对待来者、甘拜人下的意思——来者应该多贵不过他。这种刻意做出来的低姿态实际上恰恰是一种有背景有自信的“高姿态”——可不让而让、可争而不争,民间即如此俗称之。郑庄所下之人不知是否包括其门人之类的内部人。“以其贵下人”也即“以贵下人”,此“贵”乃名词,表明身份。
如孔圣、郑庄者或确会因为从此有了以更尊贵的身份谦居人下(如果愿意的话)的机会而乐吧!足够贵的“大官”或都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于是便有了“大官好见,小官难搪”的民谚。“官升脾气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独尊、颐指气使、武断专横之类都是不成熟的表现,都是官还不够大。
我想,“乐以贵下人”之“贵”或乃“馈”也,是动词,同时“下人”取第一种释义,那么这5个字的意思或该是:为官之乐在于从此可以或有能力、有机会对“下人”(包括他人)施与、馈给了。这也可能是孔子之所乐处。
《尸子·明堂》中言:夫高显尊贵,利天下之径也。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中谓:有了当官的地位,就有权给人排难解纷并从中取利。俗谓“无权力不能赦罪”、“公门之内好修行”。也因此,权力、有权者总是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寻租、猎取的目标。
刘熙《释名·释言语》:贵,归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归,亦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馈之言归也,故馈多假归为之。《论语》之《阳货》中有“归孔子豚”、《微子》中有“齐人归女乐”,二“归”均注为“馈”(朱熹《论语集注》)。贵、馈,一归于“归”并由之而通。
贵即馈,于通假上或确可解。女与汝、知与智、争与诤、弟与悌、孙与逊、取与娶等常见的且不说,《孔子家语》中就有许多类似的通假用法,如解即懈、亲即新、齐即济、闲即娴、粥即鬻等等,不胜枚举。
无论何解,那时的“以贵下人”都是应予肯定的,对于当事人也都是可“乐”的。
切不要“以贵骄人”或“以贵(馈)上人”——“君子周急不继富”,搞雪中送炭,不玩锦上添花;君子亦不“货取”,更不“取货”。
在“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今天,人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所谓“下”,亦无所谓谁下谁。
相关推荐:
孔融浪得虚名,终被曹操所杀
蓝颜祸水:韩子高的一段绯闻,灭了一个王朝
张亚凌《可爱的孔子》孔子也像我等一样动辄发发毒誓以澄清自己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1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