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事件(40年的搜寻)
1980年9月2日,一则关于“彭加木失踪,实际是叛逃美国”的新闻开始传播,随后美国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宣传了这一消息,仿佛就要在一夜之间坐实这一事情。
爆料者周光磊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是彭加木的旧友,北大校长周培源的学弟。他表示,不久之前自己在美国,见到了在罗布泊失踪的彭加木,声称对方装作不认识自己。
他还写信给彭加木的妻子,力求证实这一消息。可笑的是,作为彭加木的“旧友”,居然连人家妻子的名字都写错了。
周培源
而当时的北大校长周培源亲自辟谣,自己根本不认识这个周光磊。
随后官方辟谣新闻证实,这个周光磊根本就是化名,或是出于猎奇心,或是出于黑暗心理,故意抹黑彭加木同志。而随着两则消息的传播,大家也意识到彭加木已经失踪很久了。
事实上,过去的四十余年,不断有人踏上寻找彭加木的道路,却始终一无所获。直到现在,人们都没有找到这个这个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科学家,他的失踪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罗布泊之行
在大西洋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叫做百慕大三角,很多人都知道百慕大三角的神秘。而罗布泊就相当于中国的另一个“魔鬼三角区”。
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新疆南部,它拥有一个充满神秘意味的名字。从卫星地图上看,它像极了一个人耳朵的样子。有关于罗布泊也有很多传说和故事,无数的人来到这里想要探寻自然的秘密。
这里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情况,也让很多人葬身在这里,成为传说的一部分。众多探索者的失踪或死亡,为罗布泊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色彩。
这个神秘的罗布泊,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是一个更为特殊的存在。不仅是因为罗布泊从一个绿洲变为了沙漠,那里还有更多未知的秘密等着人们去探索。
郭沫若
1956年,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接到一封署名为彭加木的信,信中彭加木强烈要求要去往边疆。“他表示“在上海与边疆之间架设桥梁”是他的“夙愿”。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彭加木接到中科院考察委员会,正在招收去边疆的考察员的消息。了解新疆、开发新疆是当时国家的一大方向,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另外,从很久之前,彭加木就对罗布泊十分感兴趣,那里一个个神秘的传说,几乎是每一个人心中魂牵梦绕的地方。
彭加木
能够参与到这种探索中,又能为国家的探索工作做出贡献,机会难得。彭加木十分兴奋,当即拒绝了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随后写信给郭沫若,表示了自己的意愿。
彭加木这样的一番赤子之心,让郭沫若十分感动。不久之后,彭家睦正式改名,与此同时他也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调到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
而信中的彭加木原名彭家睦,父亲为他取名“家睦”,意为家庭和睦,但是他主动改名“加木”,意为“架”起桥梁。他说“我要跳出小家庭,为边疆添草加木”。
事实证明,他不负自己的志向和国家的信任。从1956年3月开始,彭加木开始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此一行再没有回头。
在新疆的时间,他找到了400多种动植物病毒,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不仅如此,他还屡次率领科研人员进入,号称“死亡之地”的罗布泊进行考察。
在罗布泊,他和他的队员发现了一种富含氯化钾的矿物质。在后续的探测中,他们发现了至少积蓄了100万年的钾资源。
彭加木
在当时的中国,“钾”是重要的农作物必需矿物质,这一发现对中国有重大意义。
而当时彭加木进入新疆没有多久就患上了恶性肿瘤,当时医生断言,他很有可能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但是祖国的边疆探索工作还没有完成,他怎么可能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病中,彭加木写下“昂藏七尺之常多,改造戈壁竟如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敢俯首让沉疴。”
他表达了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努力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成为他唯一的目标。
彭加木考察
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下,他的病情奇迹般有所好转。虽然医生劝导他再休息几年,好好养养或许能完全治愈,但是彭加木已经等不及了。他迫切想要回到新疆,回到科研队伍中。
带病回到新疆的彭加木已经50多岁,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想要趁着自己还能动的时候,多了解一点新疆,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彭加木失踪的原因众说纷纭
1980年6月17日,一张“我去往东面找水”的字条成为了彭加木的绝笔。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派人四次搜寻他的踪迹,但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自此以后,长达四十余年的猜测开始了,有人说彭加木是被外星人掳走了或是穿越了,有人说他是被派去参加秘密任务了,还有人说彭加木“叛逃”去了美国。
虽然很多关于彭加木失踪的传说不断,但是真相往往只有一个。去除了不科学、荒诞的流言,很多人比较关心的是,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究竟去了哪里。
人们也在不断还原彭加木失踪前的事情,企图更接近真相,从而找到这位一心为国家付出的科研工作者。通过一次次的事件还原,人们逐渐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
时间被拉回到彭加木一行人出发前。
1980年5月9日,55岁的彭加木和队员们,出发前最后一次检查需要的东西,水、食物、地图、罗盘等,他们这次的目标是几乎无人涉足过的罗布泊腹地湖盆地带。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行人出发了。任务十分顺利,在6月5日,他们终于成功穿越罗布泊,到达了罗布泊南岸米兰地区。
一路上的采本取样、拍照留档,让所有的科研队员难掩兴奋。计划中,此时他们就应该返回了,但是事情的顺利让所有队员有点依依不舍。
罗布泊
穿越罗布泊太不容易,而前方就是神秘的疏勒河故道。如果能够去这里探索,想必会极大丰富现在已知的资料。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能够探索更多的自然奥秘,这种吸引力无异于探险者发现新大陆。虽然不在计划之内,但是如果能够超额完成任务,这一行才算不浪费。
作为队伍的领导者,彭加木通过和队员的商议,最终采纳大家的意见,决定继续向前。经过短暂的休息后,一行人再度出发,但是接下来的运气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了。
队伍在前进中面临了众多问题,天气炎热,昼夜温差大,缺少食物的补给,尤其是水源几乎已经耗尽。
野生骆驼
一时间,队伍的积极性被深深挫伤了。就在大家犹豫要不要放弃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群野生骆驼。
于是他们当即决定捕获一只骆驼,用于调查研究。大家的疲惫一扫而空,第二天队伍成功到达了库木库都克。
当意识到大家身上的水源所剩无几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彭加木决定向上级发求救信号,请求飞机支援水和食物。另一方面,彭加木鼓励大家在四周寻找水源。
可是到了晚上,都没有收到回信的的彭加木有点着急了,据当时他的队友采访表示,当时彭加木一晚上都在给大家炖肉,几乎没有休息。
作为主要负责人的彭加木,必须要对自己带出来的队友负责。
或许是十分担心上级没有收到消息,或是担心运输水资源的飞机要很久才能到达,彭加木思索了很久,凌晨的时候,他和大家商议去附近的地方寻找水源。
可是经过连日来的奔波,队伍早就疲惫不堪了,大家纷纷表示或许可以先等一下上级回复的消息。而此时,彭加木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直到大家接到上级通知,两天之后水就可以运过来时。拿到消息的队友去找彭加木时才发现,他已经独自踏上了寻找水源的路,而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四次搜寻,四十年的等待
据悉,彭加木离开驻地的时候,并没有带每天必吃的药品,还有唯一的一张地图,很有可能当时他并没有打算走远,只是打算在周围找找水源。
但是或许因为疲累和复杂的环境,他最终失去了方向感,所以当大家寻找他的痕迹的时候,才发现他最后出现的地方离驻地已经有十几公里远了。
事实上,刚开始,所有队员发现彭加木不见的时候,所有人开始在八公里的范围内寻找,可是很快天就黑了。
而且之前也曾出现过队员离队的情况,一般当天晚上就会回到驻地,所以大家都抱着希望。
到了晚上的时候,彭加木还没有回来,大家不愿意放弃,每隔一个小时就放一次信号弹,期待他看到驻地的方向能够找到路。
直到后半夜,所有队员只能商议决定把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上报。
当时接到彭加木同志失踪的消息,国家的党中央立即做出指示,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彭加木同志。随后几个月,国家开展了四次拉网式搜寻。
可是不久之后,伴随着彭加木同志失踪、国家拉网式搜寻的消息,越来越多不切实际的猜测开始了。有人开始散播迷信,有人则开始企图通过抹黑科研工作者来诋毁中国形象。
当时盛传的一则消息就是彭加木同志是“叛逃者”。西方国家更是对这则不实消息进行了大量报道。但是随即就遭到了中国权威方面的反驳。
不实报道
其一,所谓的周光磊根本没有真实露面,名字身份全无可查证,他的话可信度大大降低。
其二,当地的环境及其复杂,所谓的“直升机”接走了彭加木这一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
其三,如果彭加木想要离开中国,完全可以随时放弃,他带病参加工作,正是代表了他对中国科研工作的热爱。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科研的人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
四十几年来,更多的人坚持搜寻,只是怀抱着希望,万一有一份奇迹,能够救回这个坚守在新疆、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的同志,该是多么大的幸运。
在搜寻彭加木同志的期间,大家也发现了很多失踪的人,他们被风化成了木乃伊,看不清面貌,不清楚身份。每一次大家都希望确认是彭加木的遗体,也希望不要是他的遗体。
仿佛只要还有一天不确认他的死亡,他就可以在某个地方活着,甚至有人说,多希望他就是被外星人抓走了,或者是穿越到了古代。虽然我们不能再见到他,但是至少他还活着。
但是人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些想法或许只能是一种幻想。彭加木同志身体并不好,人们知道,离开驻地以后面对复杂环境,很有可能让他已经深埋于黄沙下了。
2009年,中国科学院终于还是为彭加木同志立下了碑,这也象征着“沙漠之魂”的建立,代表着彭加木同志对祖国边疆的一种热爱。他做到了自己的誓言,为“新疆搭一座桥梁”。
事实上,早在去新疆之前,彭加木就曾说:“我下了最大的决心。让我的骨头,为新疆的土壤里多添一点有机质。”他早就已经做好了为科学献身的准备,如今可算得上是勉强如愿。
结语
正是有如彭加木一样的科学工作者,一代代将自己献身于科学研究,中国的科技发展才能如此迅猛。彭加木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依旧影响着更多的人。
现在仍然有很多追随彭加木同志足迹的探险者,坚持不断搜寻,希望能将他带回来,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重温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的传奇之路。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1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