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投资大历史)
20世纪的金融市场与我们今天的市场可以说相差无几,各种法律与监管体系已近乎完备,市场民主化进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也层出不穷,以此满足了不同阶层人群想要参与市场投机的欲望,投资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在茶余饭后都会时有时无的讨论自己在市场交易中的经验。
但是,总有聪明的人总会发现法律与监管无法触及的灰色地带,他们暗中操作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计划似乎天衣无缝,但骗局终归是骗局,真相最终一定会浮出水面。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这句话用在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也不算为过。
巴林银行始创于1763年,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其运营模式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它并不向普通客户开放存款业务,而是靠全世界范围内投资获得银行运营的基础资本金,他们的业务广泛而繁杂,参与刚果的铜矿冶炼生意,澳大利亚羊毛贩卖,为高端客户提供资金配置建议,同时还为开掘巴拿马运河这样的大工程提供贷款服务,而正是由于在投融领域的巨大成功,英国皇室也成为了银行的客户。
正是这样一家具有历史显赫地位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最终却由于其内部一名交易员的违规交易,最终走向了破产的道路。
尼克里森,1976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沃特福德,早年间曾任职于一家私人银行随后又进入了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1989年他辞去了之前的工作进入巴林银行,由于为人干练并善于逻辑推理,他被公司视为期货与期权方面的专家委以重任。就在1992年里森年被派驻至新加坡担任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总经理,负责新加坡国际货币指数的交易。在开始的几年间,里森负责的部门为巴林银行创造了大量财富,他套利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利用新加坡和日本两个市场时常出现的价格背离,在期货市场上对日经指数进行做多或者做空。
然而,里森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司制定的交易策略执行交易并进行套利,大胆的作风让他开始了投机行为,他将未套期保值的资金投向了自己认定的市场方向。起初,里森获得了高额回报,但这种风险很大的投机行为最终让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在几次判断失误后,里森的损失逐步加大,虽然他有时也会通过投机行为赚回部分资金,但此时此刻他的心态已经不再稳健,想要急于挽回损失的他开始尝试风险更大的交易,但这种盲目的操作显然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里森开始绞尽脑汁,利用编造虚假信息掩盖事实,他凭空捏造银行与客户间不存在的交易,使得银行相信似乎手中的所有头寸都可以进行对冲交易。当然,人们熟知的那个88888账户也是他用来掩盖投机产生巨额损失的工具。
是骗局终究会暴露。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日经指数大幅下跌,而里森在指数巨跌后对指数走势又一次错判方向,最终里森的全部损失达14亿美元,巴林银行的本金也被消耗一空,就在当年2月,这家老牌银行被以1英镑的价格卖给了荷兰国际集团,从而正式宣布破产。
尼克里森的故事,在他的自传和互联网上都有着更加详细的介绍,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此次事件对于公司监管方面带来的启示。
应该说巴林银行的轰然倒塌,并不是公司欺诈行为中我们通常所见的方式,几个高层之间通过相互串通造成信息上的误导,从而形成欺诈,这次事件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巴林银行管理无能造成的。本来里森造成的损失完全可以被遏止,但公司监管层却在整个事件中,一再缺位。这其中,最大的管理漏洞就是让里森同时负责交易监管与清算。现代商业银行在管理中似乎都从事件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普遍认清前台与后台的关系,两者必须谨慎隔离,而且必须设置专员负责监督交易清算,以此保证交易符合银行的指导意见和风险预期。
人性本是贪婪的,如果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恐怕每个人都会犯错,当然这也是法律与监管体系建立的初衷。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2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