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十大佛祖排行(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释迦牟尼,又被世人称为佛陀、如来佛祖等。曾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曾与邻国公主成亲,并生下独子罗睺罗。他质疑婆罗门教的教义,立誓要寻得解决生死问题的大道。

作者上一篇文章《宗教人物传记 细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降生到苦修的故事》,说到释迦牟尼因受不了长时间的绝食苦修,最终晕倒在路旁。这里作者接着讲述之后的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终于悟道成为佛陀

少女善生在去祭拜山神的路上,遇到了晕倒的悉达多。她喂给悉达多一些做祭品的乳汁,救活了悉达多。

接下来的日子里,悉达多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和修行。每天他都持钵到附近的村落乞讨,中午前结束进食,便开始禅定修行,滋养身心。

一天,在毕钵罗树下,也就是菩提树下,悉达多将定力集中在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一个细胞就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在这永无止息川流里的一滴水。没有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所有的感受都不是恒久的,它们的出现与消失,就如体内细胞的生灭一般无常。

悉达多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互依性和无我就是开启解脱之门钥匙的原理。就如一片树叶,人们以为它只会在春天生长,但悉达多明白,它早已存在于阳光、白云、树木之中,如果树叶从没有出生过,他也会知道自己从没有出生过。他明白那片树叶,与他的身体为一。彼此都不是个别、永恒的个体。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他明白了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彻底明白一切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的道理。

就在开悟的前一夜,他做了几个异梦。在其中一个,他看见自己侧身躺着,两膝紧贴着喜马拉雅山,左手触摸到东海的岸,右手触摸到西海的岸,而双脚则放在南海的岸上。在另一个梦里,他肚下生出一朵大如车轮的莲花,一直上升至最高的云霄。在第三个里,无数不同颜色的雀鸟从四面八方向他飞来。这些梦境似是在告诉他,他即将证得伟大的觉悟。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见证悉达多成道的是两个小童,少女善生和少年缚悉底,缚悉底也是后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他这样形容成道后的悉达多:“导师,你今天很不同,你好像一颗星星,又似一朵刚开放的莲花,亦像伽倻山顶的月光。”

善生称悉达多为“觉醒者”,她说:“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觉醒了的人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陀,我们可否称呼你为佛陀呢?“

悉达多欣然同意,此后他多了一个尊称—佛陀,即觉醒者。今天是他得道的日子,他对小童们说,今天是他最开心的一天!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开始传道

佛陀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独自修行的生活,但他认为自己一定要重返社群,这样才可以转动法轮,散播解脱的种子。他觉察到,人就如同水中的莲花,都有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教导不同的人。

他首先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只可惜,两位老师都已经过世了。后来又去拜访了曾与他一起,在无陀迦罗摩子大师门下苦修的五位朋友。为他们讲解何为五蕴、八正道和四圣谛。

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圣谛:

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忧、忧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痛苦。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痛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导致痛苦破灭之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他们在佛陀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很快就悟到了正道。六人一起成了佛陀最早的僧伽团体,决心为更多人传道。

佛陀在修行初期有缘结识了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那时国王向往佛陀的智慧,想用一半江山请佛陀去自己的国家传播正道。佛陀以自己还未得道而拒绝了,但他答应国王,待自己得道后,一定会去拜访国王。现在是时候了。

数日行禅后,佛陀到达王舍城。频婆娑罗王热情的迎接他,聆听他的教诲。不过国王心中也有忧虑,信仰佛陀的比丘越来越多了,他明白佛陀终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国家,到别处去传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出于对佛陀的尊敬,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在一次法会上,国王当着众婆罗门的面对佛陀说:“离王舍城大概两里的地方,有一片很美的园林,叫竹林。那里恬静清凉、十分怡人。里面还住着许多松鼠。我想把它送给你的僧团,以供你们做说法修行的道场。伟大的导师,请你接受我的心意。”

佛陀思考了一会儿,这是他首次被供养土地建庙。僧团人数越来越多,肯定需要地方下榻安居,他欣然同意。这个竹林就是日后闻名的“竹林精舍”,佛祖释迦牟尼修行的道场。之后佛陀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离开了王宫。

安顿好僧团的弟子,佛陀开始计划启程回家了,他同样要将自己的智慧传播给他们。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净饭王是在城中见到自己儿子的,他看着儿子,心里明白他已经不是当年的太子了,而是一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老泪纵横,想要拥抱儿子,可也知道这是不妥当的,只能合上手掌向儿子鞠了一躬。他的养母、妻儿、弟妹都在皇宫里面等待他。

所有人看到他归来都异常开心,佛陀也答应父亲继续留下传道,暂时不会离开。在这过程中,他帮助弟弟难陀学习,还接受了自己只有七岁的儿子—罗睺罗成为自己最小的弟子。只是心爱的孙儿出家为僧又伤了老国王的心。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开枝散叶但盛极必衰

佛陀用数十年的时间,到各国传播自己的思想。期间收了数千名弟子。这些弟子中有十位,后来被世人称为佛陀的十大弟子。

迦叶:他曾是婆罗门的领袖之一,他的教派信奉火神,相信火是来自大梵天。与其他的婆罗门不同。他反对那些在社会上用权力欺压百姓,满足自己私欲的婆罗门。他遇到佛陀后,感慨对方的伟大,带着自己五百徒众拜入佛陀门下。目犍(jiān)连:与舍利弗同是王舍城著名苦修大师门阇(shé)夜的弟子。在听过佛陀弟子马胜传道后,决定离开原来的道场,追随佛陀。富楼那: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须菩提: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舍利弗:与目犍(jiān)连同是王舍城著名苦修大师门阇(shé)夜的弟子。在听过佛陀弟子马胜传道后,决定离开原来的道场,追随佛陀。罗睺罗:佛陀唯一的儿子,七岁加入僧团成为学僧,也在他加入之后,祖父净饭王向佛陀表达了不满。他觉得七岁的小童还没有成人,无法理解自己做的事。在这之后,佛陀立下一条新规,未满二十岁的小童,加入僧团前需要得到父母家人的同意。阿难陀:净饭王王弟—斛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佛陀五十五岁时被选为常随侍者。优婆离:出身于古印度的低下层,原为一名理发师。阿尼律陀:佛陀的堂弟。迦旃延: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在这期间佛陀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也是没有任何宗教做过的。收女弟子为比丘尼(尼姑)。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也迎来了这一天。佛陀赶回家,目送父亲离去,扶持父亲的侄子摩男拘利王子为新国王,并在迦毗罗卫国停留了一段时间。一天他的养母乔答弥王后来找他。

她希望佛陀给她受戒为尼,她对佛陀说:“如果你肯让女人受戒,有很多人将会得益。在我们族中,很多王孙公子都已出家为僧,他们很多都是有家室的。现在,他们的妻子也希望修习佛法,出家为尼。我自己也有此志愿。如果可以这样做,我便高兴极了。这是大王死后我唯一的愿望。”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佛陀开始是拒绝的。其实他早就有过让女子受戒的想法,只是一直觉得不是时候。他虽然完全没有对女子的歧视,但在当时的社会,女子出家确实是不安全的。即使后来尼众成了规模,也时常有漂亮的比丘尼遭到世俗男子的调戏。佛陀与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商讨,舍利弗建议制定一些规条来明确尼众的角色。于是就有了以下八项规条。

第一、女尼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尊尚比丘,不论她的年龄或戒龄比他的多或少;

第二、雨季安居时,所有的比丘尼都要居于比丘们安居之所附近,以便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第三、每月有两次,比丘尼要派遣代表,去请比丘替她们订下斋日,以作特别守戒日。这天,比丘会前去教导她们和鼓励她们精进修行;

第四、雨季过后,比丘尼必须参加自恣仪典,在比丘和比丘尼面前做出修行的报告;

第五、当一个比丘尼破了戒,她必须在比丘和比丘尼面前忏悔;

第六、经过学僧阶段后,一个比丘尼要在僧尼众前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又可称“受比丘戒”,比丘和比丘尼受戒后,才能正式取得僧伽的资格);

第七、比丘尼绝不可以批评或命令比丘;

第八、比丘尼不可以给比丘们说法的;

目犍连听完是不同意的,他觉得这些规条很明显是在歧视女子。但舍利弗却说:“这八规条的目的,旨在开启女性加入僧团的大门。它不是在歧视女性,反而是终止对她们的歧视。你体会吗?”

乔答弥王后听到规条后,欣然接受,并受戒成为了第一个比丘尼。之后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受戒加入了僧团。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盛极必衰,佛陀僧团的足迹遍布了古印度。这中间有婆罗门宗教的陷害,也有世人的质疑,但真正促使僧团分裂的,确是佛陀自己的弟子—提婆达多尊者。

提婆达多能言善道,野心勃勃,在僧众中有许多的支持者。在一次佛陀授课时,他站起来与佛陀正面对峙,“世尊,你已年纪老迈,健康大不如前。你应该过些平淡的生活,以能安享晚年。对你而言,领导僧团的责任太重了。请你退休吧。我愿意替众比丘服务,做他们的领袖。”

佛陀拒绝他说“提婆达多,很感谢你对我的关心。不过“如来”的身体仍然健康,还有足够的体力去带领僧伽。僧团里虽然有好几位比你能干的大弟子,但我仍没有请他们任何一人接班为僧团的领袖,那我又怎会把这位子让给你呢?你还没有资格去带领群僧。”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音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这也是佛陀自称如来的开始)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提婆达多尊者自觉被当众羞辱,他面红耳赤,满脸怒容地坐下来。之后便带着五百追随他的弟子离开竹林精舍。

提婆达多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的黑手甚至伸向了王舍城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shé)世太子。

太子降生前,曾有术士向频婆娑罗王预言。你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儿子暗杀,他将窃取你的王位。现在这个预言成真了,太子阿阇世在提婆达多的怂恿下,将父亲软禁起来活活饿死。

之后太子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和提婆达多合谋,想要暗杀如来,瓦解他的僧团。其中一次,如来和弟子在城中乞食,阿阇(shé)世太子放出了凶悍的大象摩罗祗梨,它直冲向如来,身边弟子想将如来拉开,但他一动不动。就在大象快要撞到如来时,如来大吼一声。大象在离如来不到十尺的地方停住,四脚跪下,低着头,如行礼一般。如来轻抚大象的头,牵着他的鼻子,引领他回到宫里的象房。十日后,如来离开了王舍城。

多年之后提婆达多已在弥留之际,两个比丘用担架托着他来拜访如来。当年的追随者都已离他而去,他在如来面前忏悔,在如来原谅他的那天晚上,他便去世了。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变老入灭

如来已经八十岁了,一天在行禅时他对大弟子也就是近侍阿难陀说:“阿难陀,如来已经做好决定,三个月后,我便将入灭。你如果对如来有信息,便应该知道我的决定是适时的。“

阿难陀伤心欲绝,但仍遵从如来的安排,他召集全部比丘和比丘尼,来聆听如来的教导。

如来入灭前一天正行往波婆城,中间下榻于一个父亲是铁匠的在家弟子,周那的芒果园。周那的妻子和朋友负责招呼其他的比丘,而周那则自己亲自照顾佛陀。他特意为如来烹煮了一道蘑菇菜肴。如来吃完后嘱咐他:“周那,请你把剩下的蘑菇埋到地下,不要给别人吃。”

当晚如来腹部绞痛,整夜不能入睡。第二天赶路他口渴难耐,着阿难陀为他取些水来。可附近只有些肮脏的泥水,阿难陀没办法,只能盛起泥水给他。奇迹发生了,他也没想到,当他把水盛到碗里时,本来满是泥泞的水顿时变得清澈无比。

喝过水后,如来对阿难陀说:“阿难陀,我在周那家的那一餐就是如来的最后一餐。一些人可能会指责周那给我如此糟糕的一餐,但我想你让他知道,我一生中最珍惜的两顿饭,就是我证道前的一餐和入灭前的最后一餐。”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当晚如来和比丘们到达了菩提树林。如来头顶朝北,侧卧着躺在菩提树下。他身边围绕着五百比丘,都是从附近赶来的。佛陀对他们说:“比丘们,如果你们还有任何难题或疑问,现在就是问如来的时候,请你们把握机会,不要过后才自责为何今天没有问清楚。”比丘们没有回话,他继续说:“比丘们,细听如来现在说的话。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解脱。”

说完,如来合上双目。大地震荡,菩提花如雨般从天而降。如来进入了涅槃。

七天后如来的葬礼在摩库特婆达纳寺庙举行,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大推熏香柴木上。众比丘们合上双掌,庄严肃穆的绕坛三次。跟着又伏在地上三拜如来。就在第三拜时,柴木点燃了。

火焰熄灭之后他们在灰烬上浇上香水。灵柩被打开后,官员把佛陀的遗骨舍利放进一个金瓮里,然后安放在庙中的主坛上。大弟子们轮流守卫着这些佛骨舍利。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佛陀圆寂的消息,已在数天前向其他的城镇公布了。因此,邻近的国家都派了代表团前来吊唁。每国的代表团都被赠送一份佛骨舍利,让他们回国建塔供奉。这些国家,包括了摩揭陀、毗舍离、释迦、拘利、优那耶、波婆城和毗陀。佛骨舍利分为八份。摩揭陀的人将会在王舍城建塔,离车的人会在毗舍离建塔,释迦族的人会在迦毗罗卫城建塔,优梨的人会在阿拉伽波建塔,拘利的人会在摩罗村建塔,毗陀的人会在毗陀岛建塔,而末罗族人则会在拘尸那和波婆城两地同时建塔供奉。

摩诃迦叶尊者是被公认为僧团里的第四位大弟子,仅次于憍(jiāo)陈如、舍利弗和目犍(jiān)连。他以简朴的生活和谦虚的态度著称,是佛陀很信赖和爱护的弟子。有一件关于他的事,在僧团里是人所共知的。二十年前摩河迦叶尊者用几百块破布缝制僧袍。一次,他把僧袍折成坐垫让佛陀坐在其上。当佛陀说坐垫绵软舒适时,摩河迦叶尊者便把僧袍赠送佛院。佛陀微笑着接过后,又把自己的僧袍回送给摩河迦叶尊者。大家又还知道,当佛陀有一次在祗园精舍拈起莲花,微笑着默然不语时,就是摩可叶尊者给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佛陀的法藏,就此便传承给摩诃迦叶尊者了。

佛祖释迦牟尼从证道直至入灭的传奇故事

释迦牟尼本人并不承认自己是神。他活着的时候,以及死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僧徒也没有把他当作神来膜拜。他被神化为如来佛是在大乘佛教时期。释迦牟尼对宇宙万事万物,对人类社会,对人们的内心活动,都深入钻研,挖掘得之深、之广,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它十分强调智慧,高举“缘起”的理论,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是变动的。是真正的哲学家。

文章内容皆整理自世面上的图书及网络资料,有时还会加上作者自身的小小见解,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评论或私信作者共同探讨,喜欢的话可以点赞关注支持一下作者,你们的支持就是作者更新的动力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2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