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步克事件(改变法国历史走向的血腥一日)
国内矛盾
虽然圣日耳曼敕令带来了和平,两派的民众间的隔阂却没那么容易消解。
宗教战争期间,有许多新教徒的财产被充公或变卖,如今新教徒打算收回财产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其中就包括胡格诺将领科里尼,他本人也常向法王抱怨此事。查理九世在战争期间还雇佣了些德意志骑兵和瑞士的天主教徒,这些人的军饷还赊着呢。多年的战争国库空虚,钱从哪儿来呢?没办法了,找个由头收税吧。这下子可把新教徒惹恼了,好家伙,你国王雇人来打我们,钱还得我们自己掏了,坚决抵制。
前三次宗教战争,双方攻破城池后都有大肆杀戮记录,造成的积怨很深。敕令颁布后,新教徒们得以返回他们原先的岗位,过去的同僚怕是没那么容易接受他们。天主教中的强硬派抱怨温和派得势是导致国王向新教徒妥协的原因。
总之,当时的法国自上而下,互不信任,远未到忘掉过去的程度,矛盾冲突迟早还会爆发。
国际矛盾
1566年8月,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尼德兰爆发起义。尼德兰和法国的新教贵族结成同盟,奥伦治亲王的军队就曾在法国宗教战争期间驰援胡格诺派。为了弥补战后天主教徒同胡格诺派之前的裂痕,将法国国内的矛盾引向法西两国的矛盾或许会是个不错的选项,干预尼德兰叛乱,又能还奥伦治一个人情,所以胡格诺派将领科里尼也在积极说服查理九世来促成此事。他们计划将英国也拉进来,三方一起瓜分尼德兰,法国将得到佛兰德尔和阿图瓦,英国分到荷兰和泽兰,卢森堡、格尔德兰、布拉邦特划归奥伦治亲王。其中佛兰德尔和阿图瓦,是查理九世的爷爷弗朗索瓦一世被俘后,签署的马德里条约将这两个地区割让出去了。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疆域
尼德兰革命示意图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法王不是天主教派的吗,怎么会去帮助尼德兰新教徒反对天主教派的西班牙呢?答案已经很明确了,有领土可拿呀。为了利益,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不还同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结盟了么。和这相比,教派纷争已经不算什么了。
为了促成法国国内的团结,于是代表两个不同教派的和解的婚约就这样被定了下来。然而不同信仰的两个人的婚姻需要教皇特许,教皇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也十分强硬,他表示只有亨利·德·纳瓦尔皈依天主教,婚姻才会被特许。
教皇的态度进一步加深了法国国内天主教强硬派对这场婚礼的不满情绪。西班牙方面也对法国国内的和解产生担忧,开始积极运作自己在巴黎的间谍网,胡格诺领袖科里尼成了他们需要尽快除掉的目标。
冲突爆发
1572年8月22日,星期五的早上,科里尼在回家的途中遭到伏击,被火枪子弹打伤了左臂。凶手从现场逃脱。查理九世下令彻查,然而新教徒们并不信任国王,甚至认为这是他和他的母亲卡特琳娜·德·美第奇的阴谋,利用婚礼将胡格诺派领袖汇集在巴黎准备一网打尽。受伤的科里尼并没有听从亲随的建议离开巴黎,他认为这是对国王的羞辱,可能会导致与国王直接开战。紧张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巴黎。最终,在圣巴托罗缪纪念日当天,科里尼首当其冲被杀,骇人的惨剧就此拉开序幕。查理九世惊恐万分,躲在卢浮宫中不敢出来,他颁布的止屠令也无人遵守。天主教徒把守各个路口,盘查过往行人,一旦有逃亡者被发现,就交与刽子手杀死。这次事件之后,受到惊吓的新教徒有的放弃了信仰,有的逃亡国外,新教徒在法国的数量开始下降。
后续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让新教徒势力遭到重创,法国再次陷入分裂。宗教战争打打停停,前后进行了八次。直到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赦令,才最终结束了这场三十多年的战争。
原本法国可能会出现由贵族对国王进行权利限制的立宪君主制,然而圣巴托罗缪大屠杀造成的公共秩序的混乱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强有力的王权存在的必要,法国开始向绝对主义*政体转变,并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达到顶峰。
*其实就是专制主义,关于绝对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思辨,可以参考北京大学阎步克老师的《政体类型学视角中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一文。
改变法国历史走向的血腥一日-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一)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2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