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大事件(1937年周恩来崂山遇袭)
周恩来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外交家,从抗战开始,他就一直承担了大量非常重要的外交事宜。而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答应国共联合抗日,周恩来前往南京与蒋介石商谈红军改编事宜。但不曾想这一路艰难坎坷,几次三番遭遇各种挫折,途径崂山甚至遇到了堪称他人生中最为凶险的一次危机。随周恩来出行的22人,在崂山遭遇突袭,最后只有4人平安脱险、11人牺牲,而周恩来的替身甚至还被捅20多刀。
到底是谁在暗中偷偷策划和实施此次针对周恩来的谋杀行动?背后的策划人到底是日军、伪军、还是国民党呢?或者另有其他人?他们到底有什么目的?周恩来一行人行踪保密,暗杀策划者又是从何处得知一行人会经过崂山呢?是延安方面出现了叛徒或者间谍吗?这么多问题扑朔迷离,笔者梳理了很久,慢慢与各位一个一个解开。
一、西安事变——崂山遇袭前的1936年
首先是周恩来一行人为什么一定要去南京呢?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这次遇袭的前因。
熟知历史的人就非常熟悉1936年这个时间点了。因为这一年爆发了非常重要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同意了暂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但是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如何合作、如何抗日、如何处理张学良、杨虎城捅出来的这个大窟窿呢?
张学良等人并未想过西安事变成功以后该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但是他们很清楚,虽然他们胆大包天,但是也要对手中紧握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负责。随后不久,他等来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电报,电报中提到周恩来会前往西安与他商议“尔后大计”。因此,他非常期待周恩来的到来。
果然,周恩来并未让他失望。周恩来到达西安后不仅有条不紊地进行国共双方商议,还帮助解决了东北军“二二”内讧事件。1936年底,张学良被软禁后,偌大的东北军瞬间就没有了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人,群龙无首。东北军内部的高级将领们对如何救出张学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直到1937年2月,年轻的将领们也就是“少壮派”在焦急、困顿中控制不住情绪,于2日清晨枪杀了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
该事件也迅速激化了东北军内部矛盾,原本只是观点不同的两方逐渐陷入相互争斗、厮杀的局面。周恩来此时正在七贤庄,他没有躲避此时的危险,而是依靠智慧缓解双方的矛盾,稳住了慌乱中的东北军。而这一事件也从侧面说明了只有周恩来能够在在如此错综复杂、微妙难分的关键时刻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
因此,隔年4月,为了拉拢蒋介石共同抗日,中央委托周恩来再次担起与国民党谈判的艰巨任务,前往南京与蒋介石谈判红军改编事宜。
对于此次任务的危险程度,毛泽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毛泽东的意思是指此次谈判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地方,危险重重。谈判事宜复杂多变,没有人能够证明或者保证周恩来不会受到同张学良一样的遭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次谈判即使是毛泽东也忧心重重。
因此,为了保证周恩来等人的出行安全以及能够顺利抵达西安,当时的保卫队特地加派了一个加强排护送周恩来一行人。同时为了迷惑视线,保卫队特地安排了三辆车一同前往,这样不仅无法让敌方明确获知周恩来位于那一辆车上,同时在行程中三辆车可以相互策应,使其他人难以分辨出真假。此外,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消息,此次秘密行动即使是随行人员在出发前都不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要去多久,只知道自己有一个任务。
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一行人的行踪还是被泄露出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崂山遇险,仅剩4人
据当事人回忆,出发当日,因为中央对此次这一次的国共合作中有一些地方尚未商议好,因此临时决定让其中两辆车先行。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等人就在黄土高原上的土窑洞的坡地上送别了周恩来等人。当时周恩来及其警卫参谋陈友才两人坐在驾驶室里,随行的警卫排战士则坐在后车厢。
他们当中还有人没有坐过车,在卡车颠簸前行中,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第一回坐上车,车外的树林、农田、小山飞一般的后撤,这种场景还是第一回见,不免有一些兴奋。紧张是因一些士兵还有一些担心,车子晃来晃去,心里有点犯嘀咕,不晓得在车上开枪准头咋样?
卡车在这样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吭哧吭哧地向前走着,车屁股后留下一长串漫天飞扬的黄沙,一鼓作气穿过了峡谷,到达了甘泉县。当时周恩来正在准备跟陈友才讲1935年红十五军与东北军主力军战斗的辉煌战绩,突然一声枪声打断了两个人的聊天。不曾想,紧接着又来了几声。
警卫排的战士们立刻进入战斗状态,他们观察到目前车子正好处在一个上大下小、左右连接了好几条大山沟的山坳口里,车子正在穿过山坳下的一个水潭,水潭两边分别是一片树林和苇塘。树林和苇塘后都是陡峭的山地。车前方还有一处较高的坝梁。而此时正是的枪声正是由两侧前方传来。局势非常危急,他们遭遇了来自不明人士的埋伏。
但是他们目前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被动,左、右、前方都是高地,极有可能都埋伏了人。这该怎么办呢?往前冲?还是往后退?在对伏击完全不知情的情况,周恩来迅速作出了决定——向前。他命令司机直接冲过去,司机反应也很快,迅速配合指令,油门直接一踩到底,希望能够凭借车速甩开这波人。
周恩来为什么会迅速决定向前呢?对方情况完全不清,贸然向前万一反而直接闯进了敌人的圈子里,不就束手无策了吗?因为从全局来看,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此处不可能安排大部队明目张胆的埋伏他。既然不是大部队,人数不会太多,为了能够尽快完成与国民党的谈判,不能在此纠缠太久。
事实上,这的确不是大规模的正规部队。但是敌人们早已布置好了战场,他们提前在这条土公路上挖了一条沟,正加足马力的卡车没驶出几米远就陷进去了。紧接着,不远处的敌人火力猛增,驾驶员不幸牺牲,车胎被打爆,前面的车窗玻璃也被打碎。危急时刻,周恩来命令所有人下车散开,伺机还击。
危急时刻,车厢的张云逸果断决策,安排陈国桥先带着两个人保护周恩来迅速转移,剩下人留下替周恩来等人抵抗敌军、吸引火力。战士们下车后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使用手中的枪顽强地抵抗着敌方的火力。警卫参谋陈友才等人为了保护周恩来,刻意吸引走了大量火力,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剩下的士兵们强忍着悲痛,即使处境十分艰难,仍坚决、勇敢地顶着炮火战斗。
他们的付出是有效果的,周恩来等人钻进旁边的树林后,虽然偶尔会有一阵枪声打来,但是始终没有见到敌人追上来。一行4人不敢松懈,这是身后战友们拼死替他们争取来的机会,直到穿过几座山,转到了崂山的西面,看不见敌人后才停下。停下的周恩沉默地来望着枪声的方向,很长时间没说一句话。
之后,张云逸判断这些伏击的敌人不太像是正规部队,看样子应该不会再追过来了。但是目前不可能返回被埋伏的地方,也不能在附近久留,以防又被发现,所以他们决定走回延安。回去的一路大多都是悬崖断壁,山路崎岖,树木茂密,身处其中很难辨别方向。幸运的是,一些山上已经有一些老乡开始农耕了。一位老汉帮助他们指明了方向。
而身后的敌人没有追来的原因也很令人意想不到。当时陈友才兜里装了张写着周恩来名字的纸,因此这波人就误认为他就是周恩来。陈友才牺牲后,敌人还在其身上连刺了20多刀,手段极其残忍。
陈友才,作为此次护送的主要负责人,已不是第一次担任周恩来的安全警卫任务。1936年2月,周恩来也曾遭遇过一次暗杀,那次暗杀,陈友才为掩护周恩来,也曾负伤中弹。
此事后,党中央意识到国民党方针对我军领导人的暗杀行动越来越猖獗,因此必须要加强领导人们的保卫工作。而周恩来与其他人不同,他更多的担负着外出商议、谈判的工作,因此保卫他的人数不能太多。
后来大家想到了可以准备一个随行的替身,这个替身不仅要和周恩来身形、相貌略有相像,这样才能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同时这人能力还要高,能够应付各类行动。而陈友才不仅长期参与警卫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同时也满足硬件条件,穿上和周恩来相像的大衣就可以迷惑敌人,因此他就成了最佳人选。
而此次掩护周恩来离开、吸引火力的行动,可能在他心里已经演练了无数回。当为周恩来找好了离开的方向后,他就换上了周恩来的西服,模仿着周恩来的声音指挥战斗。敌军一看对面有一个形似周恩来、还老挥舞着双臂在那指挥的人,二话不说,集中火力朝这人去了。为了能够拖延更长的时间,减少周恩来的危险,陈友才在腿部中弹后仍未放弃,借助卡车的车身坚持与敌方周旋。
直到战斗结束,敌人从他口袋里翻出了带有周恩来三字的名片,以为他们已经完成目标任务,才没有再追击周恩来一行4人。
对于周恩来说,即使他最终安全撤离了战场,但是那一年那片山坳里一群年轻的士兵们,为了他有的丧失了生命,有的身负重伤,这是多么的令人悲痛啊。此次崂山遇险后,一张陈有才照片,几十年来一直被周恩来随身携带。他要时刻提醒自己,曾有这么一位战士不顾自己生命帮助了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却此事。
因此,他在照片背后写了“崂山遇险,仅剩4人”这八个字。
三、追查真凶——到底是谁策划的这起暗杀?
暗杀周恩情为的幕后凶手到底是谁呢?
毛泽东等得知周恩来一行人竟然在崂山遭遇袭击,既震惊又愤怒。到底是谁在幕后虎视眈眈?这人是来自日军?伪军?还是土匪?或者国民党?还是就来自延安内部呢?党中央决定这事必须要彻查清楚,不仅要给全党全军一个交代,更是要给周恩来等以及牺牲了的战士们一个交代。
但是应该找谁来调查这次暗杀,一时却想不到合适的人选。打仗这事,延安的将士们各个是好手,绝不含糊,说上就上。这要是让他们来查案,怕是都要摸摸脑后勺,有点为难。经过一番谨慎的思考,众人都达成共识,就让谢滋群来查案,也只有他能来查案。
谢滋群是谁?好像从未听过这号人物。这就需要笔者来给大家补课了。这位谢滋群战斗经验非常丰富,深得当时红军同志们的信服。但是他的战斗方式和大家略有一些不同。自1930年他参加红军以后,多次担任各军或者解放区保卫科科长或侦查科科长一职,破案的经验非常丰富,多次破获了令众人头疼的重案、大案等。当年长征前,红一方面军的保卫局局长命令必须要带他一起走,因为他是我们全军的“宝贝”呀!
这一次,谢滋群二话不说就接过了领导们给他的任务,马不停蹄地就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更多的现场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准方向查案!通过与平安归来的几人仔细询问遇袭时的情形,战斗经验丰富的谢滋群立刻就判断出来,这伙人虽然有武器,但人数不太多,战斗力一般,绝对不是正规部队。此外,埋伏点距离延安并不算很远,这也是为什么周恩来等人脱险后直接选择回延安的原因。
这两个信息,基本就可以排除肯定不是日军或者国民党军队了。除此以外,遇袭的时候紧张万分,当事人也无法提供跟更多的信息了。因此谢滋群等人就只能另想办法。当时有人怀疑可能是张国焘心存不满。因为那会正是刚刚处理完抗大风波后没过多久,而且事发地崂山正是抗大政治委员何畏叛逃的区域,因此很多人对张国焘非常怀疑。为此,当天夜里警卫出动,抓捕张国焘。最终在双方互相沟通、调查后,发现只是虚惊一场。
案情到此处就陷入了停滞状态,还能有什么地方可以成为突破口呢?谢滋群决定此时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但是怎么发动人民群众也是一个技巧活。他采用心理战术,一边通过大量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以及此事的严重性。一边特意安排人去当时崂山遇袭的附近,深入当地的人民群众。和当地人同吃同住,消除当地人对他们的担忧和疑虑。没过多久,在当地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零碎消息中,谢滋群获知李老汉可能知道一些真相。
但李老汉胆子不太大,总是担心自己无权无势,万一说出来被人知道了,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那伙人打击报复。谢滋群一看,立马请了李老汉熟识的人给他做工作,安抚他的不安。然后又安排人手脚利索地帮李老汉干农活,干家务。他的真诚最终还是打动了李老汉。通过从李老汉那里获知的线索,再加上实地勘察,他们最终确定目标人物应该是附近的土匪。
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是进行伏击的附近的土匪,那他们又是如何知道周恩来一行人出行的消息呢?是不是延安内部人员出了问题呢?必须要揪出来这个人,这关系到整个延安的安全,这事不能有丝毫马虎。但是叛徒不会直接跳出来,告诉谢滋群是我告诉土匪的。
谢滋群翻来覆去,苦思冥想,最终决定还是要安排人潜伏进土匪内部,彻底搞清楚这事情的来龙去脉。除此以外,对内也不能放松,对一切知道以及可能了解周恩来此次行动的人员都要进行排查。对内对外两只手一起抓。潜伏进土匪内部的同志没让谢滋群失望,一次次与土匪斗智斗勇,在偶然间获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泄露消息的是冯长斗,他是土匪安插进来的一个探子,在延安的哥老会办事处潜伏。他获知周恩来一行人要在4月25日当天前往西安,就告知了土匪头目李青伍。而这李青伍一想,这不是一个千载难逢可以打击红军的机会呀,因此他就准备在周恩来等人出行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但是出发前,他是以去崂山打劫过路车辆货物的名义召集了一群人。因此参与伏击的土匪们大多都并不清楚自己去干了什么,因此也就没有人泄露消息。
这李青伍是谁嘞?这人在当地赫赫有名,在红军进入延安之前,他就是周边黄龙山上盘踞多年的土匪头子,常年在周边为非作歹,打劫、残害附近的老百姓。别看这群土匪人数不过一两百,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的武器厉害,又相当熟悉本地情况,所以一般人还没法收拾的了。
之前红军刚到延安的时候,曾试图通过政治瓦解这群土匪。但是好景不长,这群人不改土匪本性。一方面是为首的李青伍等人后来被国民党特务给策反了。另一方面,这群人后来又被李青伍给拉回山上去继续做土匪了。这下胆子就更大了,不仅经常刺探、暗杀红军,还会黑吃黑,冷不丁地搞一下破坏。而这一次,就是土匪们根据国民党甘泉县党部的指示,进行的刺探情报及埋伏暗杀。
既然已经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这颗不定时就要窜出来的麻烦就在家附近,不知道啥时候又要出来为非作恶。党中央决定必须干脆、利落的把这群胆大包天的土匪消灭掉。在上级允许后,谢滋群全面铺开剿匪工作,短短一个月,就将这窝土匪一网打尽。
而当地人民群众在得知竟然是冯长斗泄露了消息,导致周恩来受到土匪袭击后,群情众怒,纷纷要求拿石头砸他。除此以外,老百姓们也非常高兴,因为盘踞在周边的一群恶匪被消灭殆尽,之后出门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四、致敬为祖国献身的先烈们
对于周恩来来说,崂山遇险只是在他漫长革命工作中,无数次危机中的一次。身处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他从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了理想从不畏难,坚定地朝着前方迈步。即使遇到再艰难、危机的时刻,他也能保持冷静,沉着应对。他将中华民族的使命背在肩上,即使在崂山遭遇了堪称他人生最危险的一次危机,但是到达延安后的第二天又迅速起身前往南京。
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他将自己的生死暂时放置一边。身上背负了延安所有人的期盼,他在此时必须要赶到南京进行谈判,完成红军改编的任务。即使是几十年后再次回到延安,他仍感慨万分。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凶险的一次遇袭,他还失去了几十位为了掩护他而牺牲的战友,他一直都没有忘记。
身在当代的我们真是无比幸运,这些伟大的前人用生命和智慧替我们争取来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用热血铺垫的,而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奉献,也要努力成为维护我国和平的一份子。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7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