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湄公河行动真实事件(大毒枭糯康)

2013年3月1日,一名缅甸男子对着电视台的镜头痛哭流涕,他说他想念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也十分后悔,希望自己的10个孩子能够引以为戒,不要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他还苦苦哀求中国政府,想要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此时的他距离执行死刑不到24小时,在得知死刑之前他万般嚣张,耍尽赖皮,拒不认罪,与如今忏悔流泪的模样判若两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一手铸成湄公河惨案的金三角大毒枭糯康。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糯康

那么,中方是如何将这个狡猾的恶魔绳之以法的呢?从嚣张到认罪,糯康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他又为何不惜冒着生命的风险,屡次挑衅中国呢?

小喽啰耳濡目染,摇身一变成毒枭

其实,糯康最初只是一个小喽啰,根本不是什么大毒王。

1969年,糯康出生在缅甸,成年后的他投身于前蒙泰军,在部队的时候他学会了泰语,也就是在此时的环境下他察觉到部队的一些腐败之处,也为他之后的犯罪“产业”打下了基础。从军队服役结束后,糯康不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缅甸制毒贩毒的大环境影响下,糯康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糯康

起初,糯康跟随当时本地最大的毒枭坤沙进行非法活动,因为糯康心狠手辣,对待交代下来的事情完成得干净利落,因此他很快就在坤沙的集团势力中取得了不小的名气,但是好景不长。

1996年,缅甸警方大力打击关于毒品的非法活动,没有经得住官方招安的坤沙迅速投了降,糯康虽然跟随坤沙一起归顺,但他的心中十分不满,于是他就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他假意投降实则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大肆贿赂军方人员,他还借机联络起坤沙的残余势力,意图建立起自己的毒品王国。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坤沙

果不其然,按照糯康的计划,他向上打通官方的各个官员,向下勾结所有不法势力,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非法活动集团,在这种情况下,糯康的毒品势力迅速扎根于缅甸当地,还将爪牙伸向了泰国、老挝等地。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势力发展得更加长远,糯康将自己的钱分散下去,不仅长期供给缅甸的政府官员,以此达到巩固庇护伞的目的。

他还对自己的手下和周围的人极其大方,把自己不法交易赚来的钱平均分给大家,还为当地做了不少善事,因此不但他的势力内部非常团结的为他卖命,就连当地周围的村寨和村民都十分维护他。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当时,金三角地区百分之八十的毒品交易生意都掌握在糯康的手里,他成为了毒品行业数一数二的大毒枭,他还被人称为“金三角的新教父”,由此可见当时糯康势力发展的繁盛程度。

2006年,缅甸当地对毒品交易进行了严厉的打击,糯康的毒品王国也受到了严重扫荡,糯康手中的制毒产业被摧毁了一大半,但他却因为有内部人员的通风报信而顺利逃脱,不愿意就此放弃毒品行业的糯康,为了继续扩大赚钱模式,随即将目光投到了湄公河上。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湄公河是

为赚钱用尽手段,不如意屡次挑衅

湄公河是东南亚的第一长河,在中国境内叫做澜沧江,它途经中国,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多个国家,因此它成为了联系各国的纽带,许多国家的毒贩也依靠着这条河进行毒品交易,除此之外,有许多国家的船只途经这里,因为价格低廉的原因,商人都会在此地来回贩运农副产品。

糯康非常熟悉这里的环境,因此,他要求只要是经过这条河的船,都必须向他缴纳保护费,摇身一变,糯康又成为湄公河上的山大王,做起了河上土匪的勾当。但是令他大为恼怒的是中国的商人和货船,他们有自己的组织,而且异常的团结,对于缴纳保护费的事情一律拒绝,在烧杀抢掠中一直顺风顺水的糯康,怎能容忍有人反抗于他?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再加上糯康将之前缅甸警方的扫荡行为归结于中方的推动,这两点原因加起来让糯康觉得必须要给中方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在一次云南省公安局外出的巡逻中,糯康指挥他的手下在老挝附近水域公然扫射我方快艇,造成中方3人受伤。

这还不算完,糯康还率领着他的武装势力频频抢劫中国商船,甚至这些丧心病狂的毒贩们将枪口对准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无辜群众,他们嚣张得开出高额的赎金,屡屡挑衅我国的容忍程度。中方在得知这一系列消息之后极其愤慨,对老挝,泰国,缅甸三个国家频繁施压,要求逮捕糯康这个幕后黑手。

此时的糯康一边做着河上劫匪的勾当,一边继续从事制毒贩毒的交易,还将手伸向了赌场,惹得中国,泰国,老挝,缅甸四个国家联合通缉。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可糯康本人丝毫没有将这些放在眼里,他觉得自己可以一往无前,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抓捕他,在他的眼中,所有的通缉令与抓捕令都不过是小菜一碟,自己的事业能够一直枝繁叶茂。

而且他决定要搞出点儿更大的动静来,让中国明白他“金三角教父”的名号绝不是浪得虚名。

丧心病狂惹事端,机关算尽仍被捕

2011年10月5日上午,糯康指挥自己的手下,带着非法武器一起来到了湄公河附近,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这个地方蹲点了很久,“华平号”和“玉兴8号”这两艘船只,是他们早就已经盯上的目标。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果不其然,这两艘船只刚刚驶入糯康集团的视线当中,就遭到了狂风暴雨式的袭击,这血腥的报复行为是糯康头脑发热下的杰作,此时的他觉得非常的解气,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他一生最后悔的决定。

没过多久,泰国军方的部分士兵称有毒品出现在这两艘船只之上,当他们要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这两艘船只加速逃跑。于是,泰国警方就与这两艘船进行了交火,除一人当场死亡之外,其余船员们都从船上逃跑,只剩下两艘船留在原地。经过搜查,泰国警方在这两艘船上发现了919600克毒品,所以这两艘商船是非法走私入境,泰方也有权利将这两艘船只查获。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可这样拙劣的谎言,显然是一种栽赃陷害。没错,这从头到尾的大戏都是糯康在自导自演,糯康与他的武装势力登上两艘船只之后,将13名船员全部残忍杀害,并一边假装成船员,一边给泰国警方的腐败士兵通风报信,泰国警方所称的交火对手其实就是糯康一伙人假冒的,而真正的船员们早已经被杀害抛尸。

两天后,码头发现了2具尸体,他们是这两艘船只的船长,从尸体的受伤程度来看,他们都受到了枪击,一人脖子上还有刀伤,因此这根本不可能是泰方所谓的走私案。更何况,这两艘船上装载的从来也只是水果和柴油这些普通商品,怎么会有所谓的毒品存在?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正在打捞遇难的中国船员遗体

接着,湄公河水域又捞上来9具尸体,他们的双手都被紧紧地捆绑着,头上缠满了胶带,他们的后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可见生前所遭受的残酷对待。至此,13名船员的尸体被全部找到,这也是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

我国在事情发生之后,第一时间高度重视,并迅速成立专案小组,前往缅甸、泰国等地实地调查取证。在锁定泰国的不法军人之后,中国政府与当时的泰国总理英拉进行了通话,要求将这些军人严惩不贷,以告慰13名船员的在天之灵并归还他们一个清白。我方的态度十分强势,一定会彻查到底,并抓到幕后黑手,不管是谁,只要敢对我国公民下手,就一定会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英拉

经过中方的艰难调查和实地取证,立刻锁定了是糯康为首的犯罪团伙在背后捣鬼。于是,我国警方布下了天罗地网,势在必得要将糯康活捉归案。

2011年12月6日,经过专案组的秘密调查,发现了糯康的藏身之处,但当地的村民们十分不配合,甚至带人拿枪阻拦,在当地村民的掩护之下,糯康趁着天黑侥幸逃脱。

但这又怎会难倒我国的调查人员呢?我国警方联合多国警察,采取数次行动,多次围剿糯康团伙,将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使他们可利用的掩护关系越来越少,顽固的糯康集团也被拆得七零八落,就连糯康本人也成了丧家之犬。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2012年5月10日,在老挝万象机场,老挝警方将糯康移交给中国警方

2012年4月,糯康被老挝警方成功抓捕,在糯康被抓之后,他的妻子、情人、部下都妄图用高价买回糯康的生命,价格甚至出到了1000万泰铢,但我方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让糯康这个幕后黑手受到应有的惩罚。

2012年9月20日,以糯康为首的犯罪集团在昆明接受公开开庭审理,但糯康等人拒绝承认任何罪行。11月6日,法院判处糯康等人死刑,糯康等人当庭提出上诉要求。2013年2月26日,法院最终判定维持原判,糯康等人依旧被判处死刑。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审理糯康

在执行死刑的前24个小时里,媒体记录了糯康最后的生命时光,他面对镜头多次忏悔,哀求中国给予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并告诫自己的孩子,千万要守法。那时的糯康仿佛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再也不是那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可无论怎样,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大毒枭糯康:制造湄公河惨案,临刑前苦苦哀求,为何要挑衅中国?

结语

糯康的一生做了太多的错事,他罪恶的一生充斥了太多的生命和鲜血。临死前,再多的忏悔也换不来回头之路。如今,距离湄公河惨案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糯康会让所有人以他为戒,告诫大家远离犯罪,珍爱生命,同时湄公河案件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遗余力地爱着所有的中国人,祖国也是所有中国人最强大的后背支撑。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read/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