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百读不厌

七君子事件(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

百年百将206:李林

作者:相忘于江湖

1940年4月26日下午,正在养病的屈健焦急地眺望着远方。

这个方向是晋绥边根据地中心洪涛山的位置,距离屈健所在小山村不过几十里,可是由于日伪军的“大扫荡”,洪涛山区陷入上万名日伪军“铁壁合围”,而屈健重病休养已有一段时间了。

屈健更关心已有3个月身孕的妻子李林,不知道她和500多名机关人员是不是安全转移了。李林是晋绥边地区专署委员,也是独立6支队骑兵营的干部,而她所在的专署机关大多是非战斗人员,突围困难很大。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印尼归侨、抗日英雄李林

就在屈健心急如焚的时候,远处马上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入了眼帘。屈健认出来人正是妻子李林的警卫员兼通信员王二和,他还不满15岁。等王二和骑着马气喘吁吁来到面前,屈健来不及让王二和喝水,就焦急地问:“李林呢,她怎么样了?”

王二和欲言又止,连喝几口水,挠了挠头皮:“李委员在突围的时候,和大队打散了。”

王二和眼看屈健两眼仍然盯着自己,有些心虚,又改口说:“李委员受伤了。”

可是,敏锐的屈健早看到了王二和慌乱的眼神:“小王,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都要说实话。”王二和毕竟还是个孩子,见瞒不住,只好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封信一边小声说:“李委员,她牺牲了。”

尽管屈健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当听到妻子牺牲的消息,还是如五雷轰顶。信已被鲜血染红了大半,粗糙信纸上的字迹一片模糊,只有在最后面的几行字,还能勉强能辨认出来。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李林(前排右二)

你去后的那天,刮了大风。不知你受凉了没有?我很担心。在一块时,有时还会吵吵嘴,分开了却非常想念你。敌人又要发动围剿,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进攻。写到这里,我们的孩子又在乱动了,但我会保护好他的,请你放心。

妻子的字迹,屈健再熟悉不过,因为两人就是靠“传递小纸条”,一步步从相识走到相知,又从相知走到相恋,最后又一起走进组成家庭的。而两个人从初次相识算起,也不过一年零八个月。

1937年春,从北平刚刚来到太原的李林加入了“牲盟会”,分在男女混编的12连,21岁的李林遇到了22岁的屈健。培训结束后,李林到大同参加雁北工委的工作,不久卢沟桥事件爆发。

9月12日,大同沦陷。李林等人返回太原。在阳明堡遇到了牺盟会雁北游击队的梁雷、赵仲池和化名“刘明声”的红军团长刘华香,当然还有屈健。太原一别再次见面,两人内心都有一种懵懂的感情。

很快,在雁北平鲁的南大坡村,李林在宣传活动中展现了出色的口才和鼓动能力。而在和屈健的日常接触中,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屈健对李林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晚年屈健

李林是福建龙海人,原名李秀若,1915年11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出生40天,李秀若就被送给了石码镇一个印尼华侨的妻子陈茶做养女,3岁时被养母带到爪哇岛的泅水,投奔富商养父李瑞奇。在这里,李秀若度过了14个春秋,荷兰殖民者非常歧视华侨,养父母也是有气节的人,对李秀若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1929年,13岁的李秀若在华侨学校毕业,随养母回国后入读集美学校。九一八的炮声打碎了她的文学之梦。1934年冬,李秀若进入上海爱国女中,在校时就表现出不同一般的英雄气概。

1936年春,李秀若参加了“抗日救亡青年团”,被学校警告要开除。于是取“列宁”的谐音改名“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上海“七君子”事件中,李林在游行示威中任旗手,表现勇敢。

12月,李林和一批北平学生被派往太原,加入“牺盟会”接受训练。从“牺盟会”离开后,李林和屈健又在雁北相遇。刘明声(刘华香)和屈健任7支队队长和指导员,李林任8支队指导员。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开国少将刘华香

1938年5月,李林率8支队挺进绥南地区,得知村里驻有伪军一个排,还有100多匹马。李林率领30余人出其不意发起突袭,不仅全歼伪军,还缴获了100多匹马,凯旋的步兵成了骑兵。

一个多月后,120师将雁北游击队5支队、7支队和8支队整合成雁北独立6支队,刘明声(刘华香)任支队长,胡一新任政委。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要把李林调离一线,李林宁肯降职也要留在前线,于是被任命为独立6支队骑兵营教导员。

1938年12月,22岁的李林与23岁的屈健在雁北成婚。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骑兵营教导员李林

经过一年多发展,独立6支队发展到近千人,李林的骑兵营机动灵活、飘忽不定,给日伪军极大的震慑。日伪军纠集2000余人,对雁北大规模“围剿”,李林率骑兵营连续战斗20余次,配合主力粉碎了日伪的扫荡。

1940年1月,李林当选晋西北行政公署委员,参加了成立大会。

在大会上,贺老总表扬李林虽然是归国华侨和大学生,却是带领骑兵打鬼子的“女英雄”,号召大家向她学习。李林成了日伪军的心腹大患,敌人派人刺探消息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李林和骑兵营在群众的掩护下,让敌人屡屡无功而返。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李林烈士像

1940年4月,李林和雁北机关迎来了日军第9次大扫荡。

李林当时已有3个月身孕,本来不必亲临一线。但考虑到500多机关人员中,能战斗的只有一个骑兵连和一个警卫排,李林熟悉地形也熟悉部队,所以坚持亲率骑兵连掩护机关和群众撤离。

4月25日晚上,忙了一天的李林非常思念丈夫,在昏暗的灯光下写了一封信。

第二天凌晨部队转移,天蒙蒙亮就走出了30多里,但是日伪军大队很快围了上来。李林和军事部长姜胜商议,趁敌人包围圈形成之前,利用骑兵引开敌人给大队突围创造机会。

李林带了一个骑兵排大张旗鼓向外突围。飞扬的尘土让日军不好判断,兵力向八路军“主力”追去。伤兵及妇女趁势分散到群众家里,姜胜则带领机关人员向南突围。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李林牺牲地

李林和骑兵排的人越来越少,李林坐下的菊花青战马也中弹,倒地不起。

李林驳壳枪、小手枪并用,接连干掉6个日伪军,趁敌人混乱之际,将文件埋在岩石下,果断命令通信员王二和突围。李林把小手枪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穷凶极恶的日军,根本不相信包围圈里只有这么几十个人,用刺刀在李林身上扎了十几刀。

归国女华侨担任八路军教导员,阻击日军不愿被俘,最后开枪自尽

120师骑兵营教导员、印尼归侨李林牺牲后,有关报纸的报道

李林牺牲后,延安和晋察冀根据地对这位抗日女英雄进行了沉痛的哀悼。

李林的战友、独立6支队队长刘华香,1955年成为开国少将,94岁病逝。而活到百岁的丈夫屈健,建国后在水利部门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妻子李林一直活在他的心里。

每逢4月26日,屈健都会伤感流泪。他晚年常常对子女说:我又梦到你们的李妈妈了,她还活着。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read/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