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而活的经典句子(传习录第九篇)
今天这个标题,我想了很久,既不能很大,又能很清晰的表达今天这个主题,最终想到了这句——为自己而活。
今天讲的为自己而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学习心学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第二层含义,在学习心学的道路上,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坚持下去。
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不论聪明与愚笨,后人因为在环境中被私欲等蒙蔽了良知,利用戒慎恐惧、精已、格物致知等提出私欲,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与道德做事情,让自己的内心透彻与纯洁,从而达到活的光明、心境开阔。而良知被蒙蔽的人,被私欲蒙蔽的,只看到利益,被色欲蒙蔽的,只看到美色,一旦获得,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茫然追求这些,心终归受累,活得浑浑噩噩。同时在之前的第七篇有过详细介绍,心学会让我们走上康庄大道,实现人生理想。
阳明先生的一个学生说,他自己也挺为自己着想的,不过眼睛看到美色,就想看了,嘴巴看到美味的,就想吃了,起了私欲怎么办?阳明先生说,你这不是为自己着想,你的心有私欲,不去想着去除,反倒想着这些,不能叫做为自己着想,到头来,心还是受累。所以说致良知是真正的为自己而活。
为自己而活的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在致良知的路上,势必是孤独的,我们践行自己内心道德准则中会与周遭一些私欲蒙蔽的人格格不入,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另类,甚至被嘲笑,被讥讽,很多初学者坚持不下去了,倒在了第一道坎上,让私欲再次蒙蔽了良知,又开始了浑浑噩噩的生活。
我们在学习心学,甚至在知行合一的时候,必定是孤独的,阳明先生与历来的修习者也是一样。阳明先生当初在创立心学时候,被骂做另类与异端,饱受排挤,然而没有放弃,最终达成此心光明的境界,同时讲心学这一千古大道留给后人研学。
家人们啊,首先我想说,每个人都有良知的,你所谓的被嘲讽、被讥笑,是你太注重别人的看法了,你没有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而活,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孤独,更是自知;其次,刚才说到了,每个人都有良知,你坚持了你的良知,良知是正确的,做正确的事情,别人怎么会嘲讽你,时间长了,别人只会敬佩你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以前的我总是解释申辩,后来懂得了,活成自己,不要为别人而活,不去为不理解自己的人去申辩,你的申辩再他们看来只是狡辩。如果有人看到他的父子兄弟坠入深渊,一定会大喊大叫,不顾弃鞋丢帽,奋不顾身地下去解救他。良知被蒙蔽的人,只看到大呼大叫,一定觉得这是精神失常的人。而你,要去解救你的父子兄弟,一定会无暇关注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正如,你在致良知,在知行合一,你也不会去关注别人是如何看待你的,
举个小例子:我们公司门口有一条马路,骑车逆行会很快过马路,而我总是顺着骑一小段路就不会逆行了,因为我觉得这样既安全又不违背交通规则。公司里那么多人,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做。一开始,我也想别人会怎么看我,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大XX,一个大另类。后来我想着我是学习心学的,我应该就这么坚持我自己的良知,也算人在事上磨吧。直到有一天,一个女同事在和我聊天时说,我挺尊重前辈的,我以为你家在那个方向,后来得知你只是遵守尊则,我太感动了,确实应该这样,我向您学习。女同事其实说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不我没有那么伟大。不过良知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有人碍于别人 的想法,放弃了。所以坚持你的良知,别人只会敬佩你,为自己而活。
鄙人不才,我也想做一些蠢事,扛起内心道德的旗杆,为先生的心学光大而写一些文章,我也想为自己而活,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
不知不觉,传习录解读已将近过半,喜欢的朋友,多点赞关注,多翻翻我以前的文章,也算对我最大的支持!
原文中的例子:
【原文】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陷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且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曰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者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入而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译文】
春秋末年,孔子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其时,社会上人有的数落他阿谀奉承,有的讥讽他花言巧语,有的诽谤他不是圣贤,有的诋毁他不懂礼节,有的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的因妒忌而败坏他的名声,有的憎恨他而要他的命,即使当时象晨门、荷蒉这样的贤明之士,也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他的弟子子路虽学有所成,尚且还不能对孔子完全相信,孔子去见南子,他表示极大的不满。孔子的“先正名”竟被子路说成是迂腐。可见,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何止十分之二、三呢?但是,孔子依然汲汲遑遑,仿佛在路上寻找失踪的儿子,成天四处奔波,坐不暖席,这样做难道是为了别人能了解、相信自己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有天地万物一体的仁爱之心,深感病痛紧迫,即使不想管也身不由己。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若非真诚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又有谁能理解孔子的心情呢?世上如许“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可以“无入而不自得”和“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贴上本章节的原文,给部分读者共同学习。
【原文】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非故为是而以蕲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译文】
人即天地之心。天地万物与我原本是一体。平民百姓遭受的困苦荼毒,又有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不知道自身的疼痛,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人的是非之心,根本不须考虑就能知道,根本不须学习 就能具备,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存在于人心之内,没有圣贤和愚笨的区别,古今天下都是一样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一心致其良知,就自然能辨别是非,具有共同的好善厌恶之心。待人若待己,爱国如爱家,从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若能如此,想让国家治理不好也办不到。古人看到善就象自己做了好事;看到恶就象自己做了坏事;把百姓的饥饿困苦看成是自己的饥饿困苦;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安顿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推进了陰沟。这样做,并不是想以此来获得天下人的信任,而是一心致其良知以求自己心安罢了。尧、舜、禹、汤等圣人,他们说的话百姓们没有不信任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他们做的事百姓们没有不喜欢的,这是因为,他们所作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因此,他们的百姓和乐而满意,即便被处死也没有怨恨之心,百姓们获得利益,圣人不引以为功。把这些推广到蛮夷地区,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良知是相同的。哎!圣人治理天下,是何等的简单易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