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为什么写句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朋友经常问我,喜欢简单点为人,简单点做事,可是生活中得到的反馈却是,她很“傻”,因为生活就是不简单的。
所以,她问我怎样才能变聪明点呢?如何不被别人算计,不被别人利用,没有害人之心,但是至少能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我告诉她,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遇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按照心理学角度分析,是站在对方角度,揣摩对方心里的一种方法,就好像我们理解共情一样,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自然也就明白,对方为什么那样做的原因了。
可是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喜欢思考,因为思考是一个费脑力的事,是主动作为的一种行动力。或者说我们喜欢待在舒适圈,喜欢不动脑筋的做事,因为那样能让我们感到舒服,也不用花费什么力气。而思考则不同,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是一个费时费体力的过程,需要勇气去改变。
认知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最早提出这个思考方式的人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他是在TED演讲中提到的黄金思维圈理论。
我们看问题有三个层次,以同心圆为例,最外面的圆圈代表what层面,也就是事物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中间那一层圆圈代表how层面,也就是我们怎样去做事;最外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而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角度出发;能够从how角度去想问题的就很少了;能够直达问题本质,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更是少之又少。
比如我的朋友,她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很真诚,但是最近因为一件事情,让她心情很糟糕。原因是她与自己的妹妹合伙开了一家奶茶店,小店生意很好,因为朋友是有工作的,所以平时店里都是妹妹打理,而每天下班朋友就过去帮忙。
本来呢,两人各占一半的股份,但是后来她发现,妹妹在一些时候能产生收益的项目上并不写进账本里,而是自己兜到腰包里了。
这让她很惊讶,看着从小玩到大的亲姐妹,为什么在谈到金钱与利益的时候,就判若两人,而且无论是从生活还是经济上她一直都很照顾妹妹。所以妹妹这样的举动,让她很受伤,让她不断质疑钱和亲情相比,真的就不堪一击吗?
当我告诉她,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的时候,她终于明白妹妹之所以这么做,是觉得姐姐上班看店的少,而她自己付出的多,又不好直接跟姐姐提股份分配,所以只得暗地里借机多“拿”一点,以此来弥补她的付出。
你看,朋友通过问自己“为什么”,开始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洞察力,也开始理解和接受他人。
生活中都能用到的黄金思维圈
我们小区门口的一家水果店,老板经营的很好,因为他卖的水果品质好,价格虽然贵一点,但是都很甜,所以许多街坊邻居都喜欢去他家买水果。而每天晚饭下楼散步时,我都能听到他的店门口喇叭声很响亮的喊着:
新鲜的西瓜到货了,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
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似乎一年四季都没有怎么变过,换汤不换药。我一直在思考,小区门口其他家同样开水果店,为什么就卖不过他家呢?因为好几家水果店新开过不了多久就关门转让,然后又来一个新老板,重新装修,再开一家新的水果店。
后来我发现,他家的水果选品非常过硬,因为无论哪种水果,客户都是想挑选好吃的,甜的新鲜的,而这是一家店能持续经验下去的根本,产品的品质要过硬。
用黄金思维圈理论,从what层次思考,我们的水果是什么样的?又大又甜。情愿价格卖贵一点,也要保证客户需求,提供高品质的水果。
从How层次思考,他建立客户微信群,将购买的客户拉近他的群,每日新鲜水果上新,周末还有特价水果,做好充分的客户留存。
从why层次思考,为什么他的店能一直经营下去,因为他选址很好,居民小区客户人群固定,水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日常消费食品。
事实上,水果店老板的生意一直那么好,并不仅仅是他的运气好,选了好位置,卖优质的水果,而是他运用了营销价值理论,也就是黄金思维圈理论。当他的营销价值观被客户认可后,他又开始在店里卖鸡蛋,卖蛋糕。
正是因为客户认可了他的店,所以他卖什么都可以。这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
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以,如果你想要思维敏捷,考虑周全,让自己更优秀,你们就一定要比别人更快的抓住问题的关键,那就是让自己养成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
查理.芒格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就能更好的思考问题。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特别喜欢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这实质上是孩子在认知这个世界,在探寻和思考。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机会,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回答不上来时,忽略或者跳过孩子的问题。
对于我们成年人,想要自己变得更加睿智,更加优秀,也得多问自己“为什么”。只有通过多问多回答,来洞察对方的深层需求,了解对方,进而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也可以说万物都有相似的本质,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发现背后的深层原因,只有懂得真正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