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向皇上撒娇的句子(端妃堪称)
《甄嬛传》里最会说话的嫔妃是哪一个?是才思敏捷的嬛嬛?还是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欣嫔?
我认为是端妃,因为几次重要的转机都是经她之手。
比如木薯粉的冤案是她帮甄嬛解围;比如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事件,也是她出面劝解才得以解决。再比如皇上禁足甄嬛,也是端妃的一句话,使皇上接甄嬛回宫。
端妃是如何做到说话如此有份量的呢?
除了她表现得平时与世无争、对众人皆能公平公正以外,主要还是在于她说话有技巧,让人不得不信服。
1. 不说废话
这一点不得不提一下齐妃娘娘。
齐妃娘娘被大家叫做“齐二哈”,因为她说话做事实在有点二。
齐二哈侍奉皇上21年,最初是以格格的身份入府。生下三阿哥之后成为侧福晋,入宫之后又封为妃子。
由此来看齐二哈的起点其实非常高,只是一手好牌被自己打烂了。
那次,皇上大半年没有踏入过她的宫殿,在甄嬛提醒下去了齐妃那里。结果齐二哈几句废话就把皇上给烦走了。
咱们看下齐妃娘娘都说了些什么:
“皇上,夜里看书伤眼睛,喝杯菊花茶醒神的。”
“皇上,三阿哥又长高了。哦,是,是壮了。”
“三阿哥每天都看书到深夜里,天不亮就起来练习骑射和马术。”
“臣妾见了三阿哥总会说:弘时啊,叨叨叨叨……”
“皇上,臣妾记得皇上最喜欢臣妾穿粉色。”
“皇上是嫌臣妾老了?”
看,一句有营养的话都没有。
作为额娘连自己儿子是长高了还是长壮了都分不清楚。作为侍奉了皇上21年的老人,居然连皇上是嫌弃还是调戏都分不清楚,居然还不合时宜的撒娇,这也是没谁了。
再看端妃,出场虽少,但每一次的出场都绝无废话,每一句都能说到点子上。
端妃没有华妃受宠,不似齐妃有儿子可依靠,身体还病弱不堪。但端妃能走到最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起码在说话上,齐二哈可是要跟端妃好好学学的。
2.说话有的放矢
端妃是个厉害的人,平时闭门不出,但外面发生的事情她都知道,并且还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
有人说她宫里的人少,是被她散出去当眼线了。这话虽不能十分肯定,却也有几分道理。
木薯粉事件中,就是端妃的及时出现,说莞贵人是和自己在一起,解救了甄嬛。
华妃提出疑问:“端妃向来在宫中养病,足不出户。怎么那晚却不顾太医叮嘱,露夜出门了呢?”
端妃说:“久病之人的确不宜出门,那日宫中家宴,臣妾听到了极好的丝竹之声,一时神往,便出门了。不想,与莞贵人,如此有缘。”
华妃继续提问:“端妃似乎很坦护莞贵人。”
端妃说:“本宫与莞贵人只有两面之缘,初次相见也是在温宜周岁的礼上。本宫病躯,本不宜多事,何故要做谎言,坦护一位不熟悉的贵人?”
能把谎话说得令人信服,首先就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必要时甚至需要情景再现。
比如当夜家宴,确实有乐师演奏音乐,所以端妃说丝竹之声可以增加可信度。
后来端妃跟甄嬛提到过:“那是我见你带着侍婢从畅春园而来,经过我宫门口,细算时辰,就知道不是你。”
时间掐算得也对得上,又增加了可信度。
再加上端妃确实不常出门,和甄嬛也无来往,所以帮甄嬛说话更是可信了。
3. 直中要害
端妃在后宫多年的历练,早已把“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练就得炉火纯青。
甄嬛聪明,所以端妃点到为止即可。华妃是个直肠子,不会拐弯抹角,所以端妃对她说话浅显得多。
在富察贵人和莞贵人相继怀孕之后,华妃在宫里大吃酸黄瓜,然后去端妃宫里撒泼。这一段明显能看出端妃的求生欲有多强。
第一回合:
华妃带着满腔的怒火而来,上来就扇了端妃一记耳光。
华妃说:“只要想到我那个未出生的孩子,我就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端妃道:“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这些年不都是这样的吗?”
华妃又说:“我真恨,恨不能亲手杀了你!”
端妃回道:“我缠绵于病榻,生不如死。这难道不比杀了我更痛快?”
端妃明白,此时刺激华妃很不明智,所以自保为先。开始的几句,端妃都是顺着华妃说话。暗示自己已经特别惨了,这是向华妃示弱,减少华妃的火气。
第二回合:
华妃说:“只要你在这宫里一日,我断断不会放过你。”
端妃说:“你放不放过我,都无所谓,我也已经认命了,我折在你的手里。”
这一回合,端妃暗示华妃,自己已经认命,不会反抗,使华妃轻视甚至是忽视自己。
第三回合:
端妃道:“天色已晚,惊动了太后也是无益的。”
华妃说:“你以为我会怕?”
端妃道:“你当然会怕,太后知道了,皇上回来也就知道了。这些年你圣眷不断,你最怕的,就是失去皇上的宠幸。”
在使华妃明白自己无害之后,端妃使出了杀手锏,一击退敌。
面对强劲的敌人,端妃用几句话成功地把伤害降到最低,就是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和要害,并加以利用。
4.角色转换
甄嬛再次回宫时,胧月和她不亲近。关于这件事,不同的人用了不同的劝法。端妃则再次展现了她的好口才。
沈眉庄也劝过甄嬛,但眉庄说的是:“你不必怪敬妃,也不要怪胧月。怪只怪皇上不让胧月知道有你这个生母。”
这话虽能劝到甄嬛,也能使甄嬛转移目标。但此时让刚回家,根基未稳的甄嬛增加对皇上的恨意,明确不是明智之举。
而端妃则劝得感性多了,端妃说:
“敬妃心疼胧月,更胜于我心疼温宜。到底是打出生就养在身边的,胧月自然要与她亲近些。眼下敬妃的心不安呐。将心比心,如果现在要是现在襄嫔活过来,找我要回温宜,我也是万般的不情愿的。”
在讲了胧月生病,敬妃照顾几天几夜不合眼的事情后。甄嬛愧疚的说:“我这个做额娘的,的的确确是没有尽到半分做娘的心思,哪里还敢奢求胧月有多亲近我呢?”
端妃又劝道:“若说你没有尽娘的心思,连我听了我都觉得委屈。你说当年,你生下胧月才三天就离宫,那三天的殚精竭虑,哪一点不是为她一辈子作尽了打算?”
端妃两次运用了“角色转换”的说话技巧,一次是“将心比心”;一次是“连我听了我都觉得委屈”。
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就是这个道理。
一句将心比心,就把为人母的想法说了出来。她让甄嬛瞬间明白了,不但你这个亲妈是妈,敬妃这个养母也是妈,母爱不比你少。成功的使甄嬛减少了对敬妃的敌意,多了一些理解。
第二句她是站在了甄嬛的角度分析问题,让甄嬛明白了自己当年的付出,是有人理解的。当自己的委屈有人能体谅时,更容易听得进去劝解。
端妃的这次劝解,大大改善了甄嬛和敬妃的关系,使后来甄嬛委托敬妃抚养胧月,拉拢了敬妃加入“甄嬛党”。
5.论点要有论据支撑
有时说话跟写作文一样,提出一个论点之后,还需要可信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
在崔槿汐和苏培盛对食事件中,端妃对皇上的劝解,便是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
皇上看到端妃在读《孟子》,便问起端妃的见解。
端妃说:“臣妾读《孟子》,方知朱熹之浅薄。孟子讲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可是到了朱熹的嘴中却说存天理灭人欲,实在是大大的不通。
宫中也是如此。如果按照朱夫子所说,那么后妃怎么能够为皇上绵延子嗣呢?所以呀,臣妾认为说这样话的人必定是一个无情之人,与皇家的宽厚之德背道而驰。”
皇上多疑,所以端妃前面的铺垫很重要。
她先用《孟子》引起皇上的兴趣,提出自己的论点:男女之间有感情是人之常情。
然后引用《孟子》作为论据,甚至加入了一句俗语“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而从《孟子》说到朱熹,再引到后宫,最后引到槿汐和苏培盛对食事件,层层递进,这是端妃的论证过程。
最后得出结论:槿汐和苏培盛有感情是正常的,不宜重罚。
写在最后:
纵观全剧,敬妃虽给力,却有些沉不住气。欣嫔虽然号称“欣怼怼”,但也只能当时痛快一下嘴。
只有端妃,看得通透、思虑长远,且说话有技术含量,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变换不同的说话技巧。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有份量,关键时刻起到极大的作用。
我是@瞬之恒 ,80后宝妈,喜欢读奇怪的书,喜欢写爱写的文,喜欢和你分享看到听到的点点滴滴。
#郑晓龙影视手册#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