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感悟的句子(好好告别)
小时候,当我说了有关“死”的话,家里人就会让我吐一口口水,然后要用一个与”死“无关的句子重新讲一遍。也许我们对于死亡的忌讳,就是从小这样培养起来,然后一代传一代。
对待死亡,我们的态度是遮掩的,更不会真正地去讨论死亡。但是不关注不代表不发生,人总有一死,总有一天,死亡会降临到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
如果我们对于死亡一无所知,那我们拿什么应对那个终将会来临的时刻呢?思考死亡并不会招来死亡的降临,反而会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死亡,面对现在的生活。
那日常接触死亡最多职业,很有可能就是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他们终日与尸体打交道,能够挖掘到许多关于死亡的“劲爆内幕”。
《好好告别——关于死亡你不敢知道却应该知道的一切》,初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沉重的著作。翻看几页发现就被打脸了,虽然题材是沉重的,但是语言是幽默的,两者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本来是会让人陷入忧伤情绪的话题,却被作者巧妙地化解了。
本书的作者凯特琳·道蒂,身高1米8的大高个女生,大学专业是中世纪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就到了西风火葬场工作。这一职业对大部分来说都是难以接受,但又充满了神秘感。作者揭秘了在火葬场工作时遇到的一些处理尸体和与家属沟通的各种细节,也有作者对生命、对死亡的感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一步步地增进对死亡的认识,也让我们自身与死亡来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殡仪馆中没有告诉我们的死亡真相
作者在火葬场的工作由一开始入门级别为死者剃须、运送尸体、然后到操作火化炉、把骨头研磨成灰,再到难度较大的尸体防腐。她在殡葬行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断地反思着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从古至今,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就不尽相同,古埃及会对尸体进行防腐,做成木乃伊;瓦里人会把尸体烤熟,“食用”去世的人;西藏的一些地区会实行天葬,让秃鹫吃掉尸体;而现代更多的是实行火化。
我国从1985年开始在大城市试点火葬,1997年全国强制性推广火葬制度,火化的凭证更是日后为死者办理各种手续的通行证。
当大火燃烧,生前的所有特质都化为云烟。肉体永远不复存在,从此他们活着的形式就真真切切地发生改变。无论生前是显贵抑或贫穷,最后都变成一堆骨灰。
人死后,一切的仪式都只是对活着的人有意义,是对生者内心的宽慰。最怕的是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对遗体过度折腾。
人死后,若是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尸体就会慢慢的腐败,外貌更也不会像生前一样。
殡葬业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秘密——让尸体看起来“正常”的过程其实非常“不正常”。
有些也许是出于瞻仰遗体的需要,需要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当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在我的身上。
防腐的过程要用福尔马林代替血液的位置,还要用一种金属质地的细长形的活塞针管,戳进肚脐眼下方,经过一阵猛刺,让里面的气体与液体排空,再注入福尔马林。为了要让外表看起来“自然”,可能会用胶水将双唇贴合,在皮肤中塞入一些塑料片,让皮肤不再坍塌。
书中描述的这些防腐的做法,其实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家属们想见至亲最后一眼的愿望。但当了解了这一眼背后的代价,我希望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能够不经历这番折腾。
既然死亡已经到来了,反倒是最坦荡的,若是经历这样一番对死亡的粉饰,不但不能抚平生者内心的伤痛,反而是会造成第二次的痛。书中有一章,当作者凯特琳费劲心思地去为一个老太太进行防腐处理,上妆,却只听见家属的一句“妈妈还是生前好看”。
作者在西风火葬场所见所闻,将死亡的真实与残酷展现出来,对于我们一般人对死亡的认知,造成不小的冲击。
人终有一死,那为何我们害怕死亡?
因为害怕死亡,古代帝王将相纷纷投入“重金属冶炼”行业,希望炼制出能够让自己长生不老的丹药,继续享受皇位带来的尊贵。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追求永生的皇帝们平均寿命其实还不到40岁。
当今再也没有人会相信长生不老,但矛盾的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承认生命有终结的一天。
造成人类害怕死亡,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怕死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痛苦与折磨,
二是有许多心愿未了,
三是害怕会给家人与朋友带来悲伤,
四是担心死后所爱之人得不到照顾。
死亡终究是残忍的,但它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直面死亡从来就不容易,出于对死亡的害怕,我们甚至连谈论死亡的勇气都缺乏,就像掩耳盗铃的小偷,尽管捂住耳朵,钟声依旧会响起;尽管否认死亡,但总有一天死亡会降临。客观存在是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人有一死,这个事实无法避免,那了解死亡对我们有何好处?正如作者所说的: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
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它让我们勇往直前,
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正是认识到生命有限, 才促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与其说人是害怕死亡,倒不如说他是害怕没有真正活过。
结语
对我来说关于死亡我最不能释怀的一件事情就是,爸爸在与癌症斗争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留给我们任何一句话。我们本来是有很多时间很多机会可以谈一谈,谈谈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不知道爸爸还有没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更不知道我们给他的葬礼是不是符合他的心意······
我知道想爸爸这么传统人是很难开口说死亡这一话题,爸爸的离开让我思考了我自己的死亡,思考我死后的遗体怎么处理。
我开始去看更多关于死亡的书籍,作者凯特琳·道蒂的《好好告别》,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让我对死亡有更多的认识。
即使我们从年轻的时候去开始思考自己和家人的死亡,也并不会影响我们去好好地生活。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到来,每天死亡的数字在不断地上涨,真的不知道下一次的“黑天鹅”事件会不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生老病死,其实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天的生活,别让自己留下太多遗憾。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