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句子(明朝朱元璋)
哪个朝代最受影视剧的追捧?
我想非明朝和清朝莫属。
因为有很多故事可以写,也发生了很多事情。特别是明朝,16个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逆袭。
建文帝朱允炆,行踪成谜。
明成祖朱棣,喋血冷面。
……
但我想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皇帝,还停留在影视剧里。
就像我,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还停留在《穿越时空的爱恋》中,那个有点多疑,残暴又爱护孙子的朱元璋的印象上。
这是为什么?
因为看正史太累太枯燥,看野史不太靠谱。
难道,就没有一本既有趣又靠谱的历史书,来说说明朝的十六个皇帝吗?
当然有,当年央视以讲历史为主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
也正因为有《百家讲坛》这样的历史科普的节目,让许多人都爱上了历史。
而《正说明朝十六帝》在2005年出版时,正赶上了“百家讲坛”的热潮,一度成为热销之书,发行了十余万册,在香港和台湾也都出了繁体版。
如果仅靠“百家讲坛”的热度,是无法远销台湾和香港,这本书的真正的魅力在于以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朴素的语言和平民化的视角,带领读者看尽明朝每个君王的人生轨迹。
让每个君王都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君王不再是史书里的历史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性格的一个人。
《正说明朝十六帝》再次再版发行,紧紧围绕着皇帝的生平而展开,类似于正史,但和正史不同的是,他鲜活有趣,写皇帝生平的同时,也会注重同时期的国家大事。
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明朝的十六个皇帝。
01你不知道的明朝之国号由来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中的多位人物和历史人物重叠,比如明教的朱元璋、常遇春、彭莹玉等人。
那么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是不是有直接的关系呢?
历史学家吴晗认为“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
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创建,因崇拜光明,所以又叫明教。
在元朝末年,百姓过得困苦不堪,人在绝望之际,总会希望有救世主的出现。
明教就是利用了百姓的这种心理,对广大的穷困农民进行传教,好进行武装起义。
当时明教的彭莹玉在淮西进行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
明王降世,预示着人们不再过着苦日子,在绝望的日子中有了希望。
因为,明教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百姓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此时河北的韩山童也是重要的宗教领袖,故而在起事时被推举为明王。
韩山童被杀后,其子刘福通便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
此时的朱元璋归属郭子兴部队,原不属于明王旗下。
但在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投靠了刘福通,如此算来朱元璋其实是小明王的部下。
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中,作者说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刘基的主意。
其一是因为这个国号继承小明王而来的,因为朱元璋的手下,不是彭莹玉教化的,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多数明教的教徒。
其二,大明也就意味着明王降世,将自己的起义合理化,也顺应了民心,有助于稳定民心。
因此,大明的国号就是这么而来的。
02你不知道的明朝之锦衣卫的由来
我一直以为影视剧中的东西两厂和锦衣卫只存在电视剧中,没想到锦衣卫是真的有由来。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集中政权,而设立的特务组织。
一开始这个组织只有侦查的权利,专门刺探他人的阴事,并没有逮捕和审讯的权利。
设立这个特务组织,是因为朱元璋疑心重,但又想让大臣们对大明江山永葆忠诚,于是才有了这个组织。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时这个组织的恐怖情景。
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后,吟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第二天早朝时,朱元璋便说他昨天做的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优”字更好。
钱宰听后,大惊失色,吓得直磕头谢罪。
朱元璋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杀鸡儆猴”,告诉大臣们你们干了什么事情,我都知道,别想着吃里扒外。
这个组织后来慢慢演变成锦衣卫,成为朱元璋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这只锦衣卫,隶属皇帝,如果遇到明君还好,但如果遇到昏君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像魏忠贤那样的人。
朱元璋原本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建立的特务组织,没想到成也萧何败。
到了明朝后期,人人闻风丧胆,制造了诸多的冤假错案。
凡事都有两面性,主要是看用的人是什么想法。
估计朱元璋至死都没有想到,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和为守护自己的江山而设置的这些部门,最终毁了明朝。
03写在最后
《正说明朝十六帝》这本书,是我了解了一个朝代的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每一个皇帝制世的手段和政策。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为什么我们要看明朝的历史呢?
因为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wuxiaoyun.com/zhishi/17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