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小窗幽记)
一、
人生无需刻意,随缘便是修行。
在生活旅途之中,无需刻意地去找寻内心所谓清静的地方,随缘修行便是最好的状态。
在《小窗幽记》之中有一句话,叫:谈空反被空迷,谈静多为静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空谈一些玄奥的道理,反而会被这些空泛的道理所迷惑,过度地追求清静,反而会被这种心态所束缚。
人生修行就是去除执念,而一味追求所谓的空与静,本身又是执念,所以在未曾悟道的状态中,在一念之上反而又生一念,所以无需刻意,一切顺其自然,这便是随缘修行的智慧。
空来自于佛家学说之中,佛家说万法皆空,就是空寂之道,让人们知道万事万物本为空无,更无永恒的道理,一切终将会消散。
就好像《金刚经》之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法皆空,顺其自然便好,佛家以此智慧让我们不要痴迷于万物之中,让身心能得自在。
但是当空的概念产生之后,很多人又对空的概念本身产生了执着,实际上自身的念头没有除去,但是心中又产生了求空的念头,这便违背了修行的初衷。
对于静也是如此,静本来是沉寂平静的姿态,让自己的内心如一汪湖水般不起波澜,当内心保持清净,不管身处于世俗,还是独居静处时,都能在起心动念之中不生杂念。
就好像有很多人总在追求诗和远方的深山远林,以为避俗就能得静,但是却不知外界的清静根本给不了自己什么,自己终归要回到世俗,所以世俗之中的那些念头始终会一直缠绕着自己。
所以说真正的静也是在自己的内心,并不在自己的心外,如果刻意求取外界的静,反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焦躁,若能身处于世中而心不乱,这才是真正做到了静。
世间红尘本身就是人生最好的修道场,所以人生不必刻意远求,能够恢复心之本体的状态,这便有了最好的修行状态。
王阳明曾说:“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良知”,而这个“良知”指的就是心之本体,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无善无恶的修行,不需要去给自己的本心掺杂什么,只要让本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可以了。
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便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人生一切修行无需外求,更不必刻意去追寻空与静,只要使心安于红尘便好。
二、
对于人生来说,最好的修行状态并不是让自己变得多么看似高深,更不是多么特立独行,而是用最恰当的方式,能够以平平常常的态度身处于世俗之中。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更好的身处于世俗,能够在修行之后明心见性,以智慧更好的去应对生活,不因世俗之苦为苦,不因凡人之虑为虑,这就是觉悟。
如果你背离了生活而去修行,那么修行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所以说最好的修行状态就是在当下,用平平常常的状态,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
有一天空中飘零着梧桐落叶,一片萧瑟的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当时一个秀才问赵州禅师说:“此情此景,我该如何感悟人生呢?”
赵州禅师就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后来赵州禅师又和章禅师在室外品茶,赵州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就说:“森罗万象都在茶中。”
章禅师此时将茶水泼在地上,问他:“森罗万象现在在什么地方?”
赵州禅师淡然回答说:“可惜了一杯茶。”
又有一次,一位禅师向赵州禅师请教怎样能够参禅开悟?
当时赵州禅师已经百岁,好像有什么急事一样匆忙站起来,说道:“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要上茅房。”
刚走到门口之后,赵州禅师扭头又对那个禅师说:“你看老僧都一把年纪了,被人称为古佛,可是上茅房这样的小事还要亲自去,无法找人替代。”
这位禅师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因为生活就是体验,修行就是体验生活。
有人总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生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你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就是生命的意义。
有人总将人生最后的结果与成就,定论为人生的意义,比如说他登上了什么样的高位,成就了什么样的企业,赚了多少钱等等,这并不是意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而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所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一切随缘,用心的体会当下,抛开所有刻意的执念,用平常的姿态去感受生活。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声明:本文由"麦兜"发布,不代表"知识分享"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029ipr.com/zhishi/17771.html